刘占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01
幼儿园教师日常研究的新要求
深入分析教育部近期发布的《新教师培训指南》,不仅可以看出对幼儿园新教师相关要求的新变化,还能透视出对幼儿园教师日常研究的新要求。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可以概括为强调文化自信、凸显基本能力、重视生涯规划。
首先,强调文化自信。在师德修养与职业信念部分,提出要帮助新教师学有榜样、行有准则并具有文化自信,要求新教师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熟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并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活动设计。在教育研究与专业发展部分也要求新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完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一日生活的设计方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适当融入和适宜渗透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是教师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
其次,凸显研究幼儿和科学保教两项基本能力,提出五项岗位核心素养和岗位关键任务。针对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能力提出了五项岗位核心素养:幼儿行为观察、幼儿个体差异研究与支持、幼儿学习研究与支持、幼儿发展评价与激励、将幼儿研究转化为保教活动。相应地帮助新教师熟悉并具备观察与分析幼儿的典型行为、研究与支持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与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评价与激励幼儿的最近发展等专业能力。特别提出要在一日生活、区域游戏、综合主题活动、早期阅读活动等多种活动中观察、研究和支持幼儿。针对教师的“幼儿保育与教育”能力提出了五项岗位关键任务,分别为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家长和同事的沟通与合作等,旨在帮助新教师熟悉并胜任幼儿保育与教育工作。
最后,重视教育研究与生涯规划。将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旨在帮助新教师熟悉并参与教师研究和园本教研,熟悉并进行生涯规划,持续学习和反思改进。具体专题包括:教师研究,熟知并胜任教师的关键岗位任务;参与园本教研并在保教实践中进行“幼儿研究与支持”;了解幼儿园教师生涯发展并制定规划;持续学习幼教专业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02
幼儿园教师日常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当今教师研究的重点难点可以表述为教师在保教实践中进行幼儿研究与支持,即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保育和教育活动中观察和解读幼儿行为,改进和提高保育教育的适宜性。如果把“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三个闭合的环节看作幼儿园教师专业行为的链条,那么观察和解读幼儿行为就是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起点、基础环节和关键环节,这两个环节得不到落实,适宜有效的支持就不可能发生。近二三十年来,幼儿园教师一直把观察了解幼儿作为日常研究的方法和重要内容,然而,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却一直是无法补齐的短板和弱项。因此,科学观察和正确解读幼儿的行为仍然是今后教师日常研究的着力点和重点内容。
《新教师培训指南》提出的幼儿研究与支持方面的五项具体内容,在以往是对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所提出的,是专业性更强的要求,只有一定经验和水平的教师才有精力和能力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而今,这些要求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从入职伊始就要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并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因此,每一位幼儿园教师,无论学历高低,无论教龄长短,都要重视专业化行为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形成观察的意识和观察的兴趣,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客观真实的观察,通过适宜的方式了解儿童行为的意图,提高观察与解读的准确性,并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从《新教师培训指南》在“幼儿研究与支持”和“幼儿保育与教育”方面的内容、要点和具体要求可以看出,两个大的模块之间、各项核心素养和各项关键任务(能力)的各个要点和要求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整体性、互嵌性,这也是教师日常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首先,从“幼儿研究与支持”来看,五项核心素养中的每一项都需要具有全面、系统、深入、关联性的研究视角和支持策略(见表1)。如“幼儿个体差异研究与支持”这一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能通过观察不同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同的行为表现,写出观察记录和支持方案,从而学会理解幼儿差异的多样性、支持幼儿多样化的探究、发现并欣赏幼儿的强项。又如“幼儿学习研究与支持”这一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能通过观察幼儿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写出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培养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活动方案;分析观察记录中幼儿的原有水平及其最近发展区,分别写出具体支持策略。“幼儿发展评价与激励”和“将幼儿研究转化为保教活动”的相关要求难度也类似。以往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些要求和能力都是教师日常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长期不懈的研究和经验积累才能够做到。
从“幼儿保育与教育”的五项岗位关键任务来看,这五个方面对于所有幼儿园教师来说都很熟悉,但仔细分析其内容要点和具体要求可以发现,其视角、内涵、重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幼儿成为保育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观察、分析和了解幼儿活动,研究、支持和激励幼儿,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见表2)。以“游戏活动的支持与指导”为例,要求教师能提供区域游戏材料、观察与记录幼儿典型行为表现、研究并支持幼儿学习过程、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有效激励幼儿。再以“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为例,要求幼儿园教师能进行综合主题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综合主题活动并进行有效反思。从这些要求中可以看到对新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幼儿研究与支持”和“幼儿保育与教育”两个方面极强的互嵌性。观察、研究幼儿是保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保教实践中进行“幼儿研究与支持”。
因此,教师研究的视角要关注各项核心素养、关键任务/关键能力的关联性、整体性、互嵌性,研究内容从孤立到整合,从单一要素到整体视角。此外,幼儿园教师的日常研究涉及保育活动时,要把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放在首位,还要特别关照幼儿的年龄特点、体察幼儿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在涉及教育活动时,要倡导主动学习、彰显游戏精神、实施个性化教育,因人施教。教师预设的集体或小组活动要体现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完全自主或半结构化的区域活动要彰显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让幼儿享受探究过程,有充分的交往体验和表达表现的机会。关注和重视个体幼儿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幼儿和不同的情境与问题,灵活采用适宜的策略达成对每个幼儿的支持与引导。
03
幼儿园教师日常研究的基本遵循
教师日常研究要坚持儿童本位、实践取向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研究路径中的每个阶段用心谋划,以远、实、深为基本遵循。坚持儿童本位。教师要通过研究发现和体察幼儿的兴趣需求、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幼儿的学习过程和特点、幼儿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尊重幼儿人格和权益,不得牺牲或部分牺牲儿童发展权益开展研究活动,尤其不得把儿童从生活与游戏环境中抽离出来组织非日常环境下的集中教研观摩,要以不影响儿童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为原则。
聚焦实践问题。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胜任力水平,形成内生性发展机制。这就需要以教育实践为主阵地,在教育现场进行研究,研究教育的真实形态;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研究直击实践,研究改变实践。只有如此,教师的研究才能生动鲜活,不断生成和凝聚内生的力量。
关照共同发展。教师研究固然聚焦个人的发展,但必须坚持儿童本位。所以任何研究都应促进儿童更好地生活和更好地发展。不仅如此,近年来,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强化师幼、幼幼、亲子等人际关系的作用和共同发展,凸显人文情怀,回归教育本真,也已经成为学前教育教研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共识。
教师在今后的日常研究中,从课题的构想与设计,到研究内容的确定与落实,再到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提炼,都要与生涯规划、专业发展、思想形成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而使研究路径中的每个阶段、研究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坚实而富有成效。
首先,结合生涯规划,眼光要远。幼儿园教师要从职业生涯的开始就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整体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追求,准确把握自身发展阶段,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确定适宜的研究课题,将研究过程作为系统深入学习的过程,让研究为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助力赋能。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专业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准备期(入职前)、适应/磨合期(1~3年)、胜任/称职期(3~6年)、成熟期(6~10年)、优秀期或卓越期(10年以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入职前的准备期,主要是系统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知识;适应期主要是掌握基本能力,形成发展内力;胜任期的目标是夯实基本功,积蓄发展动力;成熟期的目标是成为骨干,深化专业能力;优秀期的目标是成为教育家,具有创生能力,创新保育教育,形成思想智慧。
第二,夯实核心素养,内容要实。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抄近路、走捷径、凭运气不会走得更远。观察研究幼儿既是幼儿园教师岗位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日常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幼儿园教师要夯实观察研究幼儿的基本功,熟练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并在课题研究中充分运用,让研究为专业发展筑基;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幼儿,适时为幼儿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持;让研究、观察记录成为工作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幼儿园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对幼儿行为看不见、看不懂、看不准、看不透的状况,真正成为幼儿研究与支持的“行家里手”。教师要珍惜每个课题研究的机会,要做好每个研究课题,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选题—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设计方案—讨论论证—修改完善—实施(个人研究、现场研讨)—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认真参与研究的每个环节和步骤,从研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
第三,提炼研究成果,思想要深。从理论角度而言,研究是为了深化理念认识,从实践角度而言,研究是为了改进教育行为。幼儿园教师的日常研究要重视汇集和提炼研究经验和成果,让专业思想和专业智慧凝聚与生成。幼儿园教师要有意识地克服自身不善于写作的弱点,要及时总结、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并让写作成为习惯,学习将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提炼并进行理论思考。教师正是在不断地将实践向理论提升,将理念转化为实践与行动的过程中,深化相关的理论认识、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并获得有效的专业提升。
今后,每位幼儿园教师都需要树立研究的意识,让研究渗透于教育实践的每个环节,伴随职业生涯的始终,助力专业发展的成功。
注:本文转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戳我试试



推荐阅读:
应彩云:幼升小,我们该做什么?
叶小红: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热”的解析与思考
王海英:让儿童成为反思性学习者
董旭花:自主游戏、自主学习与自主生活
虞永平:什么学习内容对幼儿有价值?
张永英:让过渡环节回归“过渡”
胡 华:我们要向儿童学习什么?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