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 JUNE 02.2023 (每周五更新)
昨天,我们迎来了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一年中“最儿童”的节日。
即使这样的日子,儿童用何种方式度过节日,某种程度上也是成人的选择……从开园起,我们就很明确“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他们不需要用表演等方式取悦成人,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最欢乐的一天。”
这一天,我们,只是为他们创造“极致快乐”的一群、最爱他们的大人。
永远是幼儿园儿童节活动设计的出发点
这一天,一定是一个“游戏日” 这一天,一定是一个“自由日” 这一天,一定是一个“梦想日” 这一天,儿童的生活 连接了过去、沉浸于当下、眺望向未来……
01 / 给童年“留白”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都有一个很儿童化的主题。
主题一览
# 2022 珍贵的童年(在家中度过) # 2021 在森林里——想象成就未来 # 2020 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 # 2019 今天我们是“巴学园” # # # 2018 完美的一天 2017 幼儿园里的童年 2016“疯狂”花草园 ……
今年,我们的主题是:给童年“留白”。
孩子们能理解吗?
02 / 倾听儿童的声音
“留白”是……
留白就像我们的生活中要“断舍离”一样,留下需要的、有用的。 —— 葛玖思(6岁半)
留白是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一个空间,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想象力。 —— 项妤桉(6岁)
留白是在一个宽阔的地方打开心灵。 —— 祺格(6岁)
“留白”让我感觉……
我喜欢留白,留白会让我更放松。 —— 张伯堃(5岁)
我很喜欢留白,因为我有时候会很急躁、很着急,这个词能让我学会做事情不着急。 —— 于涵钰(5岁)
留白让我感受到在我们的思想里会有很大一个空间去装美好的事物。 —— 张济千(6岁)
我喜欢留白,因为留白这个词代表了很多种可能。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一样,在成长中都有无限可能性。 —— 叶卓雯(6岁)
我们需要“留白”,因为……
小朋友会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只有给生活留白,才能“装下”我们更多的奇思妙想。 —— 王楚嫣(6岁)
留白是一种生命,只有留白才能让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 —— 周炜哲(6岁)
我觉得儿童是很需要留白的,童年时期很珍贵,人的一生很长,童年后还有青年中年老年。如果童年不留白,后边的人生是无法继续的,你会被永远留在童年里。 —— 梁恒嘉(6岁)
在花草园,我感受到了“留白”的力量……
花草园的每一个地方都在坚持留白,花草园的环境、老师、学习、都是留白,我们小朋友也在坚持留白。这里的留白是更广阔的留白。 —— 冯澍阳(5岁半)
花草园的教育是留白的教育,我在这里感受到了自由和创造的重要性。 —— 项妤桉(6岁)
我快要毕业了,才觉得花草园是给小朋友留白的,因为三年的生活在我的心里留下一些东西,也“空”出了一些地方,这些地方将为我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 罗祖元(6岁)
我们可以把花草园的故事做成一本书,给花草园以外的人宣传花草园留白的故事。 —— 赵君悦(6岁)
热情欢快与慢、空、松、静相融合,
孩子们在“花草小镇”里体验着另一种生活,
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留白”的意蕴。
▏《给童年留白》· 再版序 ▏
丰盛, 根植于“留白”之中
一晃五年过去了,《给童年“留白”》一书从出版至今已经印刷了五次。
这几年,继《给童年“留白”》之后,我又陆续出版了好几本书,这些书也很受欢迎,但《给童年“留白”》似乎是最受同行喜爱的一本书。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写作语言直白、简单。作为写作者的我当时心中是充满热忱的,加之这本书图文并茂,书中描绘的教育追求与意象都是令人向往的,所以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吧……
回过头来看,我特别珍视当时写这本书的冲动与简单。这本书,写作初心非常简单,我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想向读者展示一幅美好的教育图景。当时,我住在京郊的乡村,每天闲暇时,就用录音的方式将对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一一叙述出来,再整理成文字,类似于一种口述实录吧。所以,这本书的行文逻辑与表达都非常直白,很像是讲故事,也没有什么学术化的腔调。
很多人因为这本书了解了我们以及我们的幼儿园。我想,这本书里有一种我个人建立在生命体验基础上的教育探索,而这种带有生命体验的探索是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的。
如果说《给童年“留白”》展示的是我和一个教育机构长达十余年探索的某个剖面的话,我的另一本书《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2020)则展现了十六年间个人的深度思考与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上停歇过的每一个驿站。这几年,我主编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2019)系列丛书在业内广受好评,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于这套生活化课程,开始尝试在工具理性控制下的内卷社会中为教育“留白”。这也是我的另一个想法,做教育不要太忙碌、太机械,要给生命留一点儿喘息的空间。这些认识本质上也是一种态度,是选择教育样态时秉持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背后是个人的哲学观。《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2021)是我最新出版的书,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在这十八年的探索中,我们从儿童主义走向生成课程,从生活化课程走向了教育文化。近几年,我们的探索由教育文化走向了教育哲学。这五年来,我对曾经谈论过的问题又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次《给童年“留白”》的修订再版,对每一个章节都做了相应的补充,又特别增加了第十二章“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和第二十二章“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 这里,我只想再谈谈对“留白”的一些认识。
“留白”的哲学意蕴
人类渺小,生活在自然之中,不要总想着攫取,而应当时刻保持一种克制、欣赏和赞美。
“留白”,本质上是一种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中国哲学是以人及人生为基点的,即使涉及天地,也是与人及人生有关的天地。与此相同,教育的本质也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教育本身也是在建构人及人生的各种关系。
在幼儿园,我们和儿童的关系、和教师的关系、和家长的关系,儿童和教师的关系、儿童和儿童的关系,除此之外,和社会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天地的关系,都是教育思考的基本出发点。“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思考教育?”这一对教育核心问题的叩问一直盘桓于我的思考与探索之中。
“留白”表达的是人在关系中的一种克制、冷静、审慎和尊敬。比如说,我们尊敬儿童,就要克制自己想干预的欲望,给他们的生活“留白”;我们尊敬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实践智慧,给他们的教育“留白”;我们尊敬世界,不仅仅要敬畏已知的规律,还要敬畏未知的奥秘。
这几年,花草园把越来越多的创造权交给了儿童、交给了教师,也交给了时间,展现出了一种更加丰盈、蓬勃的状态。因为对儿童和教师而言,“留白”意味着对他们最大的信任,意味着为他们创造了最大的个人空间。
“留白”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这五年间,花草园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稳定,甚至在某些层面展现出更大的超越与进步,越来越有自己的神韵,这确确实实是“留白”的影响。 “留白”的哲学思想给我们的课程探索带来了很多改变。因为生活化课程一直游走在文化的核心体系中,我们的课程落脚点也变得更加坚实、丰盈。
当“留白”也成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时候,教师没有了那么多的焦虑与“缠绕”,他们不用担心领导如何评价他们,只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活在当下,美好的教育就在他们每天的创造之中,喜悦感会从心底里流淌出来。
“留白”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做事不必尽善尽美,做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最美好的状态就在于那份灵动和自然,如果我们提前设想了很多关于教育要达成的目标,那就不再是真正的教育了。人在生命的河流里行走,总是能够看到两岸的旖旎风光,也总是能够感受到脚下河水的湍急,在河中行走的美好体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进入生命的暮年再翻开书,我知道自己曾年轻过,写过激情飞扬的文字,不用纠结这样写对不对、那样写好不好……
我是相信直觉的人。“留白”和直觉之间,暗含着很多丰富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或者大脑被填得过满的话,是没有时间通过直觉感受心灵的力量的。心灵非常相信“相信的力量”,只有信任自己,才能信任教师、信任儿童。
生命就是时间。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做了什么。世间没有什么完美,但我确信,“留白”的意蕴可以让生命更加纯粹。
胡 华 2022年5月13日于北京?花草园
当我们试着将留白的思想 放到更宽广的领域中去, 思考天地间人与万物的关系, 幼儿园也释放出更大的留白空间, 散发出独特的中国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