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其实“园本”是挺有幼儿园特色的一个词,在其他场景里面基本看不到这个描述。
今天,一起聚焦园本课程,剖析以下三个问题:
● 何为课程?
● 何为园本?
● 如何找到你自己的园本课程?
课程这个词老师们已经听得很多了,是否有这样的困惑:聊了很久幼儿园的课程,如园本课程、项目化课程、每个幼儿园自己的特色课程等。我们一直在聊课程,但是对于“课程”这个词本身指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是含糊不清的,课程和案例的区别是什么?课程和故事的区别是什么?课程和游戏的区别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课程?
01/课程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是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教师充分利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 虞永平教授
“教育目标”指向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这个词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知识”“能力”更大、更具概括性的一个词,它既包含了《指南》五大领域,又包含了生活中各种认知经验。
“各种活动的总和”在课程的范畴上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在提到课程时,游戏在课程当中会出现一个很实际的情况:容易变成游戏和课程是两件事,课程做课程的,游戏玩游戏的,有的时候还会有第三件事——写课程案例。在范畴上,课程是一个总和的关系,不仅限在某一类场景当中,不仅仅包括集体教学活动,游戏、课程故事、游戏案例……
侯莉敏教授曾说,如果你想要做好课程,首先要回答课程中存在的三个问题: 为谁教?教什么? 怎么教?
如果教学目标是儿童,那么你对儿童是否足够了解呢?了解儿童的一般发展规律吗?了解3-6岁儿童各个领域学习的目标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有没有真正去了解呢?这些是随着确认教育对象是儿童以后,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为谁教”不是只知道是儿童就够了,而是需要再往下走一步,了解儿童的学习规律及发展特点等。
如果教学目标里也有老师,那课程观是否能渗透到老师这一层?老师的学习特点是什么?教育主体是老师,有没有去尊重这个教育主体?
“如果教什么是以儿童的兴趣来决定的,那么儿童的兴趣如果发生转移的时候老师要教什么?”这个问题来源于周念丽教授的一次直播分享。
当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孩子感兴趣的,就会出现一个场景:班上的孩子有的对蝴蝶感兴趣,有的对足球感兴趣,有的对奥特曼感兴趣,有的对下雨天感兴趣……当班级里30名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老师的教育内容又该是什么呢?
如果课程只来源于儿童的兴趣,会出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老师是手忙脚乱的,是混乱的。孩子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听上去很美,但是问题在哪呢?就是孩子的兴趣不固定,有很强的生成性,却少了预生成。
课程难在哪呢?其实就难在生成性和预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平衡。课程既要有预成,要实现儿童的发展、达成什么目标、教什么;还得关注儿童的兴趣进行生成。两者必须结合到一起,如果只追求其中一点,生成就变成了天天跟着孩子跑,课程毫无计划可言,永远做不完,永远做不成体系。
现在许多幼儿园都追求生成的课程,预成的很少拿出来,觉得预成的课程没有特色,不算特色课程。但生成性强有一个问题:幼儿园的课程故事、游戏案例很多,都很精彩,但是所有的课程都没办法汇聚成一条强有力的课程主线,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程观构建。
现在聊课程,似乎都只聊游戏,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的。我们回看虞永平教授这句话——“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各种活动的总和”和游戏是不对等的,活动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包含了集体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大组活动、个人活动、生活活动、过渡环节等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活动,如果再丰富一点,还有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在很多幼儿园课程中,往往偏差性很大:只有游戏或是只有教学。只有教学,老师的游戏不会开展;只有游戏,教学不知道怎样去结合。
比如幼儿园做品格教育,那么如果一个孩子在集体教学中有很好的品格,但在户外、幼儿园外就没有了这样的品格,那么教育目标是没有达成的。如果教育目标是培养一个爱思考的孩子,那他就不应只在游戏中爱思考,而是在生活中、在其他时间也会爱思考。
02/园本是什么
特色?
本土化?
幼儿为本?
适合幼儿园、以幼儿园为本?
以上都是一些方向。很多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做不好或课程做不好,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找到、没找对“本”。
很多课程做久之后容易变成知识本位的课程,没有真正达到人本位。
知识本位是一种教育观的错位:童年生活仅仅是成人生活的准备、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真理、以“文本”和“跑道”为隐喻、游戏作为“手段”和“加油站”。
场景:小班孩子拉裤子了,你会怎么做?
? 知识本位:有没有不拉裤子的方法,拉裤子了应该怎么办?
? 人本位:关注孩子的情绪,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是需要我去安抚的。
虽然知识本位与人本位是对立的,但不代表知识不重要,知识很重要,但优先级不能排到人前面。当把知识放在人前面的时候,人的情绪容易被忽略,师幼关系处理不好,老师在做课程时容易形成想教的和孩子们想玩的是两回事,预成和生成没办法很好结合到一起。
我们能不能始终把人放在前面?不仅仅是在做课程的时候,而是在每一件事情上。
? 幼儿
在不同地区,幼儿园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比如湖南和成都的孩子不一样,山东和山西的孩子也不一样。生活地域不同,孩子生活特色也不同。
? 教师
班本课程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教师。同一片地域,基于同一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因素,因此产生的课程资源具有共性,那么在这个地区的幼儿园里的孩子能力发展上的差距不会特别大。因此,在班本课程里,差异化最大的因素就变成了教师,不同班级的教师基于自身的认知,对儿童的支持与引导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班本课程。
? 课程资源
提起课程资源,大多老师只能想到有形的,而无形的课程资源则容易被忽略,虽然他们都可以是课程资源,但无形的课程资源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因素。
课程资源真的有和幼儿园的课程结合吗?前提是这种结合不是强制的,而是预成和生成的结合,真正有在回应“教什么、为谁教、怎么教”的问题。如果说孩子的日常生活离这些课程资源太远,那么老师是不是就是课程资源的纽带,甚至可以是一种课程资源呢?
同样地,课程也可以是由老师发起的,同时孩子感兴趣的,但从中我们需要做一些转化,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好的课程里,永远不是只有儿童,老师为什么不能发起课程呢?
03/找到属于自己的园本课程
>>> 《吴颖颖:园本课程核心在“本”,以幼儿为本是关键!》
“在思考如何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围绕课程目标,思考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现有条件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确定和课程实施方式上,会更注重围绕课程理念来进行选择。”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使幼儿园小,只有6个班,一百多个孩子,但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想清楚,如果没有想清楚,课程是没有根的。
课程资源有很多方面,有文化的资源、物质资源、场地、老师、幼儿园周围设施……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园本课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了教育目标之后,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内容的确定和实施方式上,就会更加围绕幼儿园的课程理念来进行,就会出现标准,不仅仅是孩子感兴趣就做什么样的课,五大领域下还有没有教育理念想要实现?
其实目前国内一些园本课程做得比较好的幼儿园,都是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存在的。不管是《指南》还是《评估指南》……每个幼儿园都需要有自己的再解读,甚至需要每位老师的再解读,这样的课程观能真实反馈在课程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