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常青幼儿园教师,胡志蕊。感谢常青幼儿园对“小小机械师”区角资源包的大力支持!
“小小机械师”区角资源包操作材料由北京爱弥儿科学教育提供。
学期初,一套“小小机械师”的的科学操作材料进入到了班级的科学区中,孩子们对新投放的玩具很感兴趣。经过一学期的操作、探索、尝试,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套趣味的操作材料,也在尝试操作中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一、激发幼儿兴趣,材料分层投放、不断提高难度增加挑战性。
第一次打开材料箱时,我看到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工具。这时,我考虑:是全部投放还是分批投放呢?由于刚刚升入大班,根据对孩子们游戏水平的了解,以及考虑到科学区空间大小的原因,另外更是出于对孩子们游戏兴趣的保鲜考虑,我决定分批分次给孩子们进行材料的投放。材料中有木质、铁质和塑料三种质地的操作材料,木质的材料只有长条形,塑料的材料是“科学动手做”课程材料中的小工具架材料,而铁质的材料有直角角码、T形角码、L形角码等。按照从易到难的规律,我先投放了木质和塑料的材料,以及螺丝、螺母和工具(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等)。
为了更大层度地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和欲望,我通过图片欣赏、谈话讨论等策略和孩子们一起了解了机械师的相关知识。当孩子们知道了机械师就是能够制作出各种机械设备、和工程师一样非常有创造能力的人,且动车、飞机、枪支、火箭、战斗机等都是由机械师来维护和制造的,孩子们一下子就非常崇敬机械师,有了想做一名机械师的愿望。
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后,我为孩子们制作了一些“小小机械师”的挂牌,并告诉孩子们,小小机械师可以在这里制作自己想像的东西。同时每天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商量制作的内容:“交通工具大创作”、“为小鸟搭房子”、“战斗机博览会”等等主题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兴趣。
半个月后我将设计记录单投放给孩子们,引导孩子们从无目的的制作到有目的的设计、创作。接下来当孩子们对材料的兴趣稍有减退,并已经对木质的材料能够进行各种创造制作时,我将铁质的材料进行了投放,由于铁质的材料形状多、造型多,孩子们的兴趣分外浓厚,每天都会争抢着进入科学区中开展机械师的设计和制作活动。
另外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初期我故意将各种形状的材料混合投放,在活动中孩子们总是会出现急需材料又找不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和孩子们商量怎样让机械师在制作中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工具盒材料呢?孩子们都纷纷表示可以分类收放这些材料,通过寻找身边便于收放又大小合适的收纳盒,最终我们决定用盛放豆腐的塑料盒收放每一种材料,孩子们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分类收放,分类后的材料变得整齐、有序,同时在需要时能够很快地找到,非常便利。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投放策略,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学会了遇到问题寻求方法解决,培养了孩子们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分类中,孩子们能够发现不同材料的特征、形状,并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收放,提高了孩子们的分类能力以及收放物品的能力。在整个的材料投放中,我注重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用分层次、分类别地投放材料来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兴趣,不断提高难度让游戏充满挑战性,满足大班孩子的发展需求。
二、操作中体现幼儿自主性、发展多方面能力。
在日常的操作中,我注重孩子们的自主探究,老师更多时候是一个观察者和支持者。当孩子们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时候老师才会介入,目的在于给孩子们创设更充足的自主探究、自主操作的空间,因为我相信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过程才是他们真正成长的过程。通过操作“小小机械师”的材料,孩子们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发展和进步:
1、设计图方案提高幼儿做事情的计划性
在初期投放材料时,我并没有将设计单投放到材料中,只是让孩子们自己操作材料。有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组装小工具架,其他孩子都会模仿组装。有的会没有目的地拼摆造型然后再连接,但是制作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欠缺,随意性强,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都不知道在做什么作品的现象。
在投放了设计单后,我引导孩子们制作前先想,然后将自己的想法、造型画出来,把预想的所需工具和材料记录在下面。虽然有时想象的材料、工具在实际制作中会有出入,但是孩子们能够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设计图努力地尝试组装、制作。同时通过设计单的方法孩子们在拼插区活动中也有了进步,学会了先把要拼插的物体画出来然后再进行尝试拼插,这说明孩子们做事情的计划性得到了提高。
有了设计单的帮助,孩子们的制作目的性更强了,有了制作的目标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再轻易的放弃了,坚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例如:原来当遇到困难时孩子们会马上改变原来的想法,飞机的翅膀不好组装、表现怎么办?不做飞机了改做别的吧,但是有了设计图,孩子们知道按图制作不轻易的更改自己的想法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自己想象、设计的作品。这使得孩子们的目的性和坚持性都有了进步。
2、创作过程中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设计的图画很丰富,可是在真实的制作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不能满足预想设计的现象。
李沛喆想做一个摩天轮,他用长条形的铁条拼接了四个正方形然后连接在一起,可是怎样让摩天轮立起来呢?他发愁了:铁质的摩天轮很重怎么也站不稳。
看着他发愁的样子,旁边的董政桥说:“怎么了?”李沛喆说:“我想让他站着,可是太重了。”
董政桥看了看想了想说:“要有腿就好了,哈哈。”
他的话一下子好像提醒了李沛喆一样,沛喆眼睛一亮马上拿起材料中的两个直角铁片背对背的比划着,“这不就是脚吗!”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怎样让它‘长’到摩天轮的杆子上呢?”
沛喆拿着摩天轮左看看右看看,又抬头看了看周围,突然他笑了,然后只见他拿起一个一字角码固定在了摩天轮杆的下方,然后在两边用直角角码背对背固定在一边,在另一边也固定好了另一个一样的“脚”。
沛喆慢慢地松手,小心翼翼地慢慢离开摩天轮,摩天轮没有倒,站得很稳!沛喆开心地拿着摩天轮让我看,兴奋地告诉旁边的董政桥:“快看我的摩天轮站住了。”我对他伸出大拇哥并用相机为他拍照留念。
正当沛喆开心的时候,对面的刘菲在用木条制作一棵大树,她也想让自己的大树能够站起来。刘菲看到沛喆的摩天轮站立的很好就问沛喆:“你能帮我一下吗?我想让我的大树也站住。”沛喆说:“好的,我帮你。”沛喆边说边拿出了自己用的直角角码给刘菲,教她怎样固定在大树下面。最后刘菲的大树也能站立不倒了,刘菲开心地谢过沛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遇到了摩天轮不能站立的困难,经过孩子仔细地观察(事后我问沛喆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他告诉我是因为她看到了柜子上的天平秤下面有一个横杠支撑,他自己试了试材料中的直角铁片就想到了那个办法。)和自己实际的操作发现使得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沛喆帮能够帮助刘菲解决她遇到的类似问题,这说明孩子们之间能够互相传授经验,同伴间的学习突显出了大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在创作中孩子们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没有因为困难而退缩,而是不怕失败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
3、操作中发展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在机械师的操作中孩子们在合作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刚开始时,孩子们都是自己设计自己的作品,然后自己操作、制作。
一天,李达多在组装一架飞机,固定螺丝钉时他用扳手使劲地拧了半天还是有些松,他叹了口气。
旁边的李翰元说:“你看你在那边拧螺母,这边(螺丝钉)也跟着转,这怎么能拧紧呢!”
李达多边拧边看了看,真的在转呢,怎么办?李达多看了看李翰元主动的说:“你能帮我一下吗?帮我摁着这边行吗?”
李翰元答应了,并用手在另一边使劲地摁住螺丝钉,但是螺丝钉还是跟着对面的螺母一起转动。
这时李翰元说:“不行不行,我得用个工具。”
说着他拿起一个螺丝刀认真地对准了螺钉的螺帽,然后说:“你拧吧。”
经过几次地使劲后,李达多终于把螺钉和螺母拧紧了,李达多开心地对李翰元说:“谢谢你啊,我一个人还真是拧不了。”
孩子们的合作并不单单体现在这些互相帮忙中,“科学动手做”课程中有一节活动是“机械手”。活动中孩子们机械手的材料在“小小机械师”中都有。
于是在科学区活动时,邱皓辰对董政桥提议说:“董政桥咱们一起做一个机械手吧!”
董政桥欣然同意,旁边的谭羽松看着他们两个一起也要做机械手,就拿着自己手中的半成品机械手说:“把我的机械手也加到你们的机械手上吧,长长的,我们一起做一个长长的机械手吧!”
三个好朋友达成一致意见,开始了合作活动。制作中,他们有时用两个长条木棍连接叉子形状,有时两人一起合作将叉子形状与前面的机械手连接,最后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机械手。
当机械手伸出长长的手臂将三根木条夹起来的时候,他们开心地举着机械手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合作学习是大班孩子学习的主要形式,同伴间合作带给了他们互相学习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
4、动手动脑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孩子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羽翼,在“小小机械师”的材料操作中,从起初只会用木条拼拼摆摆,简单地连接和拼接,到后来能够利用铁条材料创作飞机、摩天轮等,到现在孩子们能够利用木条和铁条混合创作立体空间作品,这体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不断提高和进步!
正是有了敢想、会想、愿意想的前提,加上充足的自主探究和操作空间、时间,创造力自然而然展现出了它的神奇。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每一个作品他们都能够津津有味地讲解其中的功能和作用,俨然是一个个小小设计师、科学家、未来的机械师呀!
在对“小小机械师”材料的操作中,孩子们敢想、敢做、敢说,这样的自由探究、自主操作的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最能得到发展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