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 澄子 朗读音频
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管的太多怕孩子嫌弃,管的太少又怕孩子学坏。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期《圆桌派》中曾经提到,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存在一些弊端,而最大的一点就是:
“有些家长他在该管教孩子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开始管。”
孩子的前途,不仅拼的是自己,更是要拼父母的育儿智慧。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优秀的孩子都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总是惯出来的。
家长记住这3点,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管好时间,让孩子形成自律
后台有一个妈妈问我:
孩子做事总是拖拉,做作业一定要盯着才会做,看电视如果不提醒他能看一整天,吃饭、睡觉都要人跟着催。
道理说了千百遍,可孩子不但没有一点改进,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了,该怎么办?
在家长圈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0个孩子9个磨蹭,还有一个根本就没有听你说什么。
不可否认,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而孩子呢倒是不急不慢,磨磨蹭蹭。
想要孩子告别磨蹭,就得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两点建议,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形成自律。
第一,和孩子建立一个“可视化”时间表。
教孩子认识时间,家长就要想办法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事件化。
如果孩子能够“看到”时间,将时间可视化,可以被孩子观察到,那么孩子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
比如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玩耍……
可以自己DIY时钟,或通过时间三段卡等,将孩子要做的事情和时间建立起联系;
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事件化”和“长度化”,他才能更好的理解时间概念。
第二,让孩子体会一下磨蹭产生的后果。
有些孩子的磨蹭,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
当孩子磨蹭的时候,适当让他体会一下因为磨蹭,而失去了做某件事情的机会,他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提高做事情的速度了。
朋友家有一个7岁的女儿,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干什么事情都是磨磨蹭蹭,一副漫不经心、与我无关的样子。
你催她,小朋友不急不慢地吐出一句:
“我们小孩子,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我们就越慢。”
后来朋友跟孩子说“从明天开始,妈妈就不催你了,妈妈只会提醒你,你需要自己安排时间。”
第二天,小朋友依然懒懒地起床,慢悠悠地刷牙吃早饭。
朋友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愣是忍住没出声。
不出所料,孩子上课迟到了,还挨了老师的批评。
小朋友满脸委屈,怪妈妈没有催她快一点。
朋友把昨天的话又跟孩子说了一遍,这次小朋友似乎听懂了。
从那往后,再也没催促孩子。
磨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断催促的家长,不妨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
指当一个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后,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最终效果只会事与愿违。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去听一个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最后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超限效应”,教育孩子也是这样。
过度焦虑、太多催促,只会扰乱孩子成长的节奏。
智慧的父母,都拥有敢“慢”下来的勇气。
管好习惯,让孩子养成自觉
从来没有天生就自觉的孩子,每一个自觉孩子的背后,都是父母长期督促管教的结果。
孩子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只有在小的时候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孩子长大后才能有出息。
家长千万不要拿“树大自然直”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孩子小时候不管,长大后就更难管了。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然而,习惯养成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需要学习,父母也需要学习。
家长要有耐心,更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摸索,去调整。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趁早,以下这3种习惯越早让孩子养成越好!
第一,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认为: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立;
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毋须依赖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孩子3岁之后,是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家长们该放手时就放手,有些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
生活中常见的生活行为,如穿脱衣服、自己洗漱、独立进餐等,都可以让孩子独立进行。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请帮助我独立完成”,这是每个孩子天性的内在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
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孩子才会成长。
第二,每天大量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蕴藉和滋润。
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他受益终身。
《人民日报》曾刊文,提醒父母要鼓励孩子根据兴趣进行大量阅读。
犹太人的家族里,他们爱书如命。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读书是一件甜蜜而快乐的事情,以此唤起孩子对书,对文字的兴趣。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孩子爱上读书,是父母最值得炫耀的功力!
第三,犯错后及时纠正,完善自我。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
在不伤害别人和自己的前提下,父母要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
如何对待孩子犯错?洪兰教授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学习。
当你犯错时,重要的不是这个错误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错。重要的是,要将错误转换成一个经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曾犯过错的人,表示他从未尝试过新的事物。”
让孩子知道,没有人能永远不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到修正错误的方法,完善自我。
管好情绪,让孩子提高情商
情绪管理,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课题。
无论我们产生了何种情绪,正面的或负面的,都得去正视、关注和接纳。
情绪是会传染的,温和的父母养育温和的孩子,易怒的父母养育暴怒的孩子。
教孩子学会认识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能和谐家庭关系,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认可自己的情绪。
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情绪。
情绪,其实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时候,会看到我们的五官,我们可以看到微笑,也会看到难过的表情。
情绪,自然而然地存在,它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控制它。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成人首先要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情绪,不谴责孩子的行为。
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被认同,孩子便容易安静下来。
第二,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怎么引导孩子的情绪,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任何道理都是听不进去的。
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伴,静静地陪着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有时间去哭。
并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想哭就哭吧,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当孩子情绪平静之后,你可以提醒他“宝贝,说说你的感受吧”。
家长们也可以做一些示范,让孩子知道一些情绪语言:
“我很生气”、“我有点不高兴”、“我要发脾气了!”……
第三,划定界限,让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也许会哭闹摔东西甚至打人。
父母可以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时清楚的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不可以的。
让孩子在事情中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给孩子划定界限,主要看孩子年龄段。
0-3岁的孩子,对情绪的认识、表达,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
他们大喊大叫、摔东西、发脾气,都是在用直接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4-6岁的孩子,情绪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由被动变为主动。
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等方式,和孩子一起认识不同的情绪;
比如生气、悲伤、开心,并给孩子示范如何正确地把情绪表达出来。
聪明的家长,懂得抓住孩子成长的时机,让他在成长中学会如何“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育孩子是门大学问,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严管”是爱,“放纵”就是害。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孩子的问题只是果,因在父母身上。
愿世上所有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记住这三点,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 ◆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日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