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收听主播 杨颖 朗读音频
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前段时间,外甥女来我家和妹妹一起玩;
在吃晚饭的时候,外甥女对着我好一顿夸奖“舅妈,你炒的菜可真香,味道好极了!”
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说话,人人都会;会说话,却是一门大学问。
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从小就情商特别高,不仅话多,还条理清晰、口齿伶俐,非常惹人喜爱。
如果你在小区孩子多的地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孩子活泼话多,有的孩子内向话少。
爱不爱说话,看似是孩子性格决定的,但其实真正的关键,却是陪伴在身边的父母。
话多话少的孩子,
长大后差异明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分析了话多和话少两种孩子的不同,她说:
“你会发现,凡是能说的孩子,他很快就能找到朋友。
而不善说话的孩子,只会拿着玩具,站的远远地看着别人玩。”
爱说话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交到朋友,这是比较明显的一项优势。
随着时间的增长,话多和话少的孩子,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两种性格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孩子三岁前,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数量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
可以说,父母用语言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
在美国,曾经有两个学者发起了一个倡议,即“3000万倡议”。
这个倡议来自于他们做的一项研究——儿童早期语言能力培养及最终学业成就。
他们倡导,让每个孩子在三岁前能听到3000万词汇。
通过6年跟踪研究调查,他们发现那些在早年获得丰富词汇量的孩子,在学业水平上超过了那些拥有普通词汇量的孩子。
孩子在3岁前处于一个丰富语言的环境下,能对大脑进行一次重塑。
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
科学家们也用研究,不断证实了语言能力对大脑发育的积极影响。
孩子对父母表达的越多,说的越多,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自然就能带动大脑的积极运转。
说的越多,孩子的思维就越活跃,看起来就越聪明灵秀。
孩子语言的形成,
离不开这个神秘力量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从出生到6岁前是其大脑发育最快速、可塑性最高的时期;
同时也是奠定他们生理与心理基础的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期。
孩子从咿呀学语,到灵活掌握一门沟通交流的语言,依靠的正是这个神秘的力量:吸收性心智。
从咿呀学语到领会贯通地运用语言,幼儿对语言的领悟及学习能力,仿佛得到大自然特殊的青睐。
其实,这一切都归根于孩子的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两个紧密相连的发展方向:
一个是一开始的无意识语言学习过程,一个是在此之后的有意识学习过程。
经过两个过程,一个完整的人最终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一个6岁的孩子,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很强了。
这些都是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发生,是一个自然吸收的过程,这就是蒙台梭利博士所提及到的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博士将吸收性心智做了一个比喻:海绵吸水。
儿童如同海绵汲水般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以此建立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还因此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幼儿的语言学习,就是在吸收性心智作用下掌握的。
无意识吸收:0-3岁是儿童语言的准备与形成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接触到的任何事物、语言,都将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记。
这一时期,儿童已经完全能听懂成人的语言,学说单词句,并能用基本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任何语言,在孩子心中,没有难易之分。
1岁大时,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说话了。他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咿呀学语的状态,但他现在说的东西已经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2岁时,儿童已经能够使用复杂的句子,能够使用不同时态和语态的动词,包括连词。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也已经能够使用长句和分句了。
这个时候,完全具有了语言能力的儿童现在已经开始不停地说话了。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2岁左右是幼儿词汇的“爆发期”。
2岁是人类心理类型的一个分水岭。2岁时开始了一个语言组织的时期。
有意识吸收:3-6岁是幼儿口语表达、书写、识字与阅读的敏感期。
这个时期幼儿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发展并重。
语言在这一时期还继续发展,发展的方式已经不是那种爆发式的了,而是一种鲜活的、自然的方式了。
第二阶段一直发展到5-6岁,在这一时期儿童学习很多新的单词,并且逐步完善了自己所用的句型。
父母是决定孩子,
话多话少的关键
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情感的丰富与否,会决定孩子话语表达的多少。”
父母才是决定孩子,话多还是话少的关键因素。
六岁之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对他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1、巧用三阶段教学法
父母若能运用三阶段教学法,给予物体准确的名称,能够很好的引导孩子语言发展。
蒙台梭利著名的三阶段教学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帮助儿童学习物体语言名称。
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命名——给物体赋予准确的名称或概念,帮助幼儿使物体和所对应的名称建立联系。例:这个是厚的。
第二阶段:识别——辨别与名称或概念相对应的物体。例:厚的是哪一个?
第三阶段:发音——说出所指物体的名称或概念。例:这个是什么?
通过三阶段教学训练,配合蒙氏独有的教具,孩子们能够彻底懂得许多词汇,比如大小、厚薄、长短、深浅、光滑、粗糙、轻重、冷热等等。
2、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
父母对孩子最高级的爱,其实就是听懂孩子说话。
马歇尔在《非暴力沟通》中告诉我们,首先,就是要不带偏见看待孩子的行为,其次就是要真正倾听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用心体会别人的观察,理解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需求。
在我们理解孩子的需求之后,就要及时给予反馈,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进行交流。
什么样的话孩子能听懂呢?很简单,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传达具体的信息。
行为描述的越具体,孩子越能听懂你的话。
举个例子,“宝贝,你去帮我把书拿过来”,这样的话,没有具体的指代,孩子听了之后会很晕乎。
换成孩子能听得懂模式就是,“宝贝,帮妈妈把书桌上那本紫色封面的书拿过来”。
具体而明确的语言描述,是孩子能听懂的前提。
精确、简单、具体的标签或句子,是孩子能理解语言的关键。
3、多鼓励孩子进行表达
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内基说:
“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技术和知识,85%取决于语言表达”。
爱说话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他们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生活中,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及时“示弱”,把话语权还给孩子,多鼓励孩子进行表达。
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孩子能说出多少,都值得家长鼓励和肯定。
孩子爱说话,咱们就多回应,多聆听;
孩子不爱说话,咱们就多沟通,多交流,努力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发展孩子语言的关键,父母要创设一个能使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家庭环境。
在这样有准备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到语言。
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孩子成长的生命助力。
当孩子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时,家长不要静待花开,好好利用这股成长的力量,助力孩子的发展。
◆ ◆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日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