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不可否认,谁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最好的状态是子成龙,女成凤。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常听一些家长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叹息: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总是拎不清轻重,该管孩子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却使劲管。
殊不知,管教孩子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央视主持人董卿,曾经在《开学第一课》中说道: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
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
为人父母,真的是有时限的,而这个有效期只有10年。
那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该怎样管教孩子?何时该管,何时不该管?
父母若做到“五不惯”和“三不管”,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出息。
五不惯,孩子将来更出息
1、孩子任性妄为,不惯
每个孩子都有任性、不听话耍赖的时候,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很多父母的反应,大致分为三种:
-
一是冷处理,你哭你的,我忙我的;
-
二是责骂威胁,不听劝告,就棍棒伺候;
-
三是妥协,心软地做出让步。
不满足就耍赖、哭闹,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尝到了通过“哭闹”争取到“福利”,于是频频用出绝招“要挟”父母。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原则。
不能总是对孩子妥协,你妥协的次数多了,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判断,即只要坚持哭闹下去,总能得到我想要的。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3岁之后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条件都是“试探性”的。
即孩子提出来的条件,有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试探一下父母的底线。
孩子第一次试探,后面就变成了真正的讨价还价,要挟的筹码也就越来越大。
所以面对孩子的任性妄为,父母的态度是关键。
原则和底线问题,真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
2、孩子没有规矩,不惯
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以,一定要在父母管教孩子有效期内教育孩子。
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立规矩,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即让孩子明白规则就是界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进入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规范,踏入职场要遵守公司制度……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以孩子年龄小为由,不断包庇纵容孩子的各种行为。
孩子闯了祸,你包庇纵容;孩子犯了错,你不以为然;孩子有了坏习惯,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这样,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纵容下,被宠坏了。玩游戏、逃学、乱花钱,孩子长大之后,父母会发现,再也管不了孩子。
3-6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没有给孩子建立规矩,6岁之后再开始立规矩,将会非常困难,孩子家长都痛苦。
3、孩子不做家务,不惯
如今,社会上的“巨婴”越来越多,哪怕成年了还是离不开父母,哪怕工作了还是要“啃老”。
不要责怪孩子变成了“巨婴”,那是父母曾经种下的“恶果”。
父母的过度包办,让孩子从小就丧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能够自立,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毋须依赖父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
因此,孩子3岁之后,父母就要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穿鞋、吃饭,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也要让孩子参与进来。
可能有的家长会认为,现在帮孩子做很多事情,孩子长大以后就理解了,似乎长大以后就好了。
如果你总是觉得孩子小,许多事情长大以后自然会好,那么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家务,是孩子成为精英的第一步。
4、孩子没有教养,不惯
一个孩子缺乏教养,往往会有这样的表现:
自私,眼里只有自己,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说话的时候没有分寸,不懂得尊重别人;
不懂得收敛自己的情绪,乱发脾气……
一个缺乏教养的孩子,即使家庭再富有,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孩子的行为,藏着父母的教养。
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几个老人围着孩子转,有的孩子从小就被惯坏了,对着老人呼来喝去,没有丝毫敬意。
这一点,父母一定不能惯着孩子。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有教养的孩子,未来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5、孩子习惯不好,不惯
小时候会多少知识、了解多少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终身陪伴的好习惯。
比如做事情有计划、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对人和善谦虚等等,这些习惯是孩子未来前进不息的内驱力。
孩子习惯不好,一定不能惯。截然不同的习惯,注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会全然相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哪有什么天生学霸,不过是好习惯的厚积薄发。
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在游戏中制定并参与规则,乐于接受管教。
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改正,不能惯着他。
三不管,孩子将来更优秀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管
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
所以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请帮助我独立完成”,这是每个孩子天性的内在要求。
蒙台梭利博士说,“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
在蒙氏幼儿园,我们常常鼓励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教室中很多工作材料也都是取之于家庭中常见的真实事物。
这些材料按照孩子使用的尺寸大小定制,微缩到适合孩子自主使用。
孩子通过自己独立做事情,掌握了抓、捏、剪、穿脱衣服、擦桌子等基本的自理能力。
经过练习,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观念,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孩子才会成长。
2、孩子该经受的挫折,不管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和满足,更不是迁就。
要知道,孩子成长路上难免磕磕碰碰,父母要是帮助孩子排除一切障碍;
无疑剥夺了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也会随之退化。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只能接受快乐,不能承受一点点痛苦,问题是很严重的。
很多孩子,因为一点点小事不如意,到处发脾气,遇到一点挫折,就萎靡不振。
当孩子3岁之后,就可以让孩子体验挫折感,孩子能承受的一些事情,就不要惯着他。
比如,积木歪到了,发脾气、哭闹;游戏输了,就再也不玩了…
如此这样的情景,作为家长一定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让着孩子,他能承受的挫折,就不要管。
3、孩子自己能做的选择,不管
有时候,孩子没有主见,缺乏自主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太过“能干”。
什么事情都替孩子计划好,小到日常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大到报辅导班、兴趣班,完全由家长一手操控。
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走一些弯路,替孩子做打算,本意是好的。
但路毕竟还得靠孩子自己来走,家长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只要孩子选择的大方向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家长应当适当放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父母爱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
只是,很多时候,父母爱得太深、爱得太急,恨不得为孩子铺好一生的道路,让他一步走完。
却忘记了,宽容过头是纵容,宠爱过头是溺爱。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在该严管的时候严管,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在该放手的时候舍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
孩子有了生存的本领,才能远走高飞。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本文图片由:西安自然成长家园蒙特梭利儿童之家 友情提供。
◆ ◆ ◆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每日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