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虽然死了,但关于小鸟的话题并没有结束。孩子们认为我太残忍,尽管我也是出于活动的需要,我还是跟幼儿道了歉,幼儿成了真正的教育者。小鸟的死,更让孩子们懂得:要保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只小鸟误入阳台,被我轻轻地抓了起来。本想马上把它放了,可转眼一想,何不趁此生成一个课题呢?我把鸟捧在手上给小朋友们看,孩子们果然对小鸟十分地感兴趣。他们都争着过来摸小鸟的身体,不住地发出“小鸟多可爱哟!”的赞叹声。只见小鸟的身体很小,身上有黑一块、白一块的毛,头上还有一块白色的毛,嘴巴又细又长,眼睛又圆又小。它的尾巴很长,两只脚又细又长,身上的毛亮光光的。我们谁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后来,经过查询才知道它的名字叫“白头翁”。
我请小朋友到小鸟经常出现的地方,去找小鸟的家。恒恒指着地上的泥坑说:“老师,小鸟住在这里。”杰杰指着棕榈树毛绒绒的根部说:“老师,小鸟住在这里。”还有许多小朋友指着棕榈树高高的树叉说:“小鸟住在那里。”后来,他们在草地上的一棵梧桐树上,发现了一个鸟窝,都兴奋地叫了起来。洲洲小朋友在摇树,立即有小朋友制止他:“快别摇树,会把鸟窝摇掉下来的。”大家都小心地、静静地在旁边看着树上的鸟窝。
为了多让孩子们观察小鸟,以便生成出更多的活动,我找来了一个竹篓子,把小鸟关在里面。小鸟总是在篓子里扑棱扑棱地乱飞,还把头从篓子的洞眼里伸出来。浩浩问我:“为什么要把小鸟关起来呢?”我说:“让你们多看看。”浩浩听我这样说,就对小鸟说:“你好好地住在里面,我们不会伤害你的。”可是,小鸟哪里听得懂他的话,依然如故。我想,就两天,小鸟不会有事的。为了不让小鸟饿着,我们在篓子里放了一些苹果核、面包、馒头,可是,小鸟不吃。这天,正好是周末,我怕小鸟在教室里冻死,就把小鸟带回去了。尽管我把小鸟放在温暖的地方,也没忘了给他喂东西吃,可小鸟还是死了。它的两只翅膀都被竹蔑擦破了,血淋淋的,我的心禁不住地一酸:这只小鸟为了飞向自由的蓝天,不停地挣扎,终于死了。我很懊悔,要是早点把小鸟放了那该多好。
星期一,我把这消息告诉了小朋友,小朋友的脸上都露出了难过的表情,只见恒恒站起来,大声地对我说:“姚老师,你太残忍了。”其他小朋友也都大声附和。尽管我心里很难过,也很委屈,但我还是诚心诚意地跟孩子们说:“对不起,我不该把小鸟关在笼子里。”这时,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朗诵起诗歌《好朋友》里的最后一句:鸟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和绿草地,爱鸟的孩子也是鸟的好朋友。这件事情,给了我这样的一些启示:
1、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并能积极引导,但过于牵强附会
我无意中捉到了一只鸟,并发现幼儿对鸟很感兴趣,随即调整活动计划,引导幼儿观察小鸟,并带孩子到户外去寻找鸟窝。孩子们在找鸟窝的过程中非常投入,非常开心。我虽然能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但为了生成更多的活动,而强关小鸟,忽视了幼儿的内心需要,也违背了小鸟生长的自然规律。《纲要》要求,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而将野外的小鸟关在笼子里,这恰恰不是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而且,我采取的这一行为,是为了自己的预定目标,过于勉强,没有了解到幼儿真正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完全是我的个人行为。如果在此之前,和幼儿讨论一下,怎样对待这只小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了。
2、活动的结果虽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幼儿成了真正的教育者
小鸟虽然死了,但关于小鸟的话题并没有结束。孩子们认为我太残忍,尽管我也是出于活动的需要,我还是跟幼儿道了歉,幼儿成了真正的教育者。小鸟的死,更让孩子们懂得:要保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
【案例:一只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