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谆谆教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幼儿一到家里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幼儿很容易形成双面特性,对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
早点时间:教师(两位带班老师)在整理小朋友早锻炼时脱下的一大堆的衣服,小朋友们去盥洗室小便、洗手准备吃点心。没几分钟小朋友洗好手陆续进活动室,老师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拿起用热水焐好的牛奶,一个个帮孩子们或插上吸管或剪口子倒入杯子,手脚忙碌不停,而这时的孩子们坐在座位上,有的在嬉闹,有的在玩杯子,有的在叫:“老师我还没喝到牛奶!”┄┄
二、分析:
我们常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幼儿学会生活”挂在嘴边,而事实上却事事不放心、事事包办,让孩子生活得舒舒服服。且现在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情愿自己忙一点、累一点也不敢放手,只怕有闪失。《纲要》指出:“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而现在在孩子们的眼中,原来这些应该自己完成的小事竟成了老师的事!因此培养幼儿生活的自理意识和能力势在必行。
三、教师采取教育策略:
1、第一步:让幼儿自己给牛奶插管子,树立“自理”意识
教师把牛奶和吸管分发到每一组,让孩子们自己插管子喝牛奶。第一天的情况真是惨不忍睹:一些孩子看着牛奶不知如何下手,一些孩子咬牙切齿地咬着牛奶袋子,还有一些孩子生硬地戳,把牛奶戳成了“洒水壶”,全班四十个孩子竟然没几个会自己喝牛奶,桌子、椅子、地面、衣服上随处可见牛奶的踪影。“老师你帮我戳”“老师我不会”“老师XX打翻了”“老师我衣服上有牛奶”┄┄声音此起彼伏。当时我真的有点冲动:还是我来吧!但最终我还是狠下心来:“今天老师谁也不帮,你们自己想办法喝牛奶!。”艰难的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老师我不会喝”的声音一日日地减少了,孩子们终于意识到“要自己喝牛奶”了!
2、第二步:探索如何插管子,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喝牛奶不会插管子怎么办?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怎么样插管子又快又好?”孩子们纷纷介绍了自己的办法,大致概括一下,有以下四种方法:
办法一:用嘴巴咬开一个角,再插入管子。
办法二:从中间(反面)的接缝中插入管子。
办法三:拎住一角,从顶部插入管子。
办法四:用剪刀剪一小口再插入管子。
教师再次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并让幼儿动手试试,结果大致认为办法四比较好,办法二、三也可以但容易戳破,办法一不卫生。于是每天喝牛奶孩子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喝牛奶了。
3、第三步:由点到面,在一日生活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学会了自己喝牛奶,我把取牛奶的权力也还给孩子们,盥洗后让他们自由地取牛奶、喝牛奶,自己按需要吃饼干。并由此把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自己穿脱衣服(也可以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自己叠放、整理衣服,自己整理学具、玩具┄┄把原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完成。
四、教师的顾虑:
有一个公式为5+2=0,就是指幼儿在园5天所受的教育,只要在家两天的影响就足以抵消,即使幼儿园的教育达到百分之百完美的程度,如果家长不配合,也只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谆谆教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幼儿一到家里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幼儿很容易形成双面特性,对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
【案例:喝牛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