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确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确定性的孩子,正是这些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使得每一个孩子犹如一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摆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位置,以儿童发展为本,把“自主”还给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
在我开始之前,先请大家来看这么两个镜头,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
镜头一:区域活动开始,娃娃家人数已经满了,可一幼儿还是很想进去,不到别的区去,老师走过来,说:“你看,这儿的人已经满了,看看,哪个区还有空,这个区下次再来玩。”幼儿还是不肯走,教师半推半拉地将他拖到旁边的建筑区,边走边许诺下次区域活动时一定让他到娃娃家来玩。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镜头很正常,我们平时也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这位老师做的没什么错。那让我们再看下去:镜头一续:幼儿坐在建筑区中,一脸地索然无味,手中拿着积木,眼睛不时地往娃娃家瞟。
我们都知道,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中是必不可少的,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愉快地自我表现的地方。那么,大家认为镜头中的幼儿在原本应该愉快的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了吗?很明显,没有!为什么?在这两个镜头背后,我们会发现,少了两个字——自主。
是的,我们的孩子缺少真正的自主。区域活动,本意是让幼儿自主选择的,在镜头中的孩子由于人数的限制,他的自主选择落空了。在实际中,由于各区人数的限制,每次选择区域的人数不可能和限制的人数刚好一致,这样就会导致有幼儿不能达成心愿,空有自主选择的条件而没有实现自主选择的机会。而在操作中,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活动区或是担心幼儿偏区而采取轮换的办法,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还有很多。就好比在户外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玩沙袋,让孩子们想出各种玩法,看谁创造的玩法多。分散活动之后,教师把大家集合起来,讲评说:“刚才有的小朋友的玩法很好。有的小朋友虽然在玩,但是玩得不好。现在,让XX来告诉我们他的玩法。”讲评过后,幼儿们又纷纷玩了起来,不过,这次大部分幼儿围在老师身边玩,不住地演示他们的新玩法,有的还特意摆出姿势叫老师看,等待老师的表扬,教师对其中的几种玩法点头赞许:“我看到XX玩得和别人不一样!”还有一部分想不出新玩法的孩子则僵立在那儿苦思冥想或是开始跑动,于是老师提醒道:“你看别人都动脑筋了,你们动脑筋了吗?”其实,在户外活动时,幼儿原本是放松自己,在自主的活动中去发现的。马斯洛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只生活在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沉浸、陶醉和专注于现在的时刻和眼前的情形,倾心于现在的活动。但是我们发现这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获得教师的夸奖,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游戏需要。当孩子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揣测教师时,那种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然的、自主状态被打破了。
归根结底,幼儿缺少自主折射出的是我们教师在观念上的问题。我们教师多从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考虑。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给予孩子的这些自主只不过是老师的控制下无法实现的“自主”罢了,只不过是表面上的“自主”。
为什么幼儿会缺少“自主”呢?首先,这一情形的出现,与我国千百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文化有关。强调“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在这种思想文化影响下,作为幼儿教师,要一下子彻底转变观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没有把幼儿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从教师自身的需求出发。为了维护班级常规,活动效果等,老师制定了许多“规则”:如绘画时不准说话、不准随便动活动区材料等。对幼儿有太多的“不允许”。当幼儿有不符合规则的行为出现时,老师会采取种种措施将幼儿引到“规则”中来,可这样一来,幼儿哪里还会有什么“自主”可言呢?如镜头中的孩子,他要到人数已满的娃娃家去,违反了区域活动的规则,于是教师出面软硬兼施,不顾幼儿的意愿将其塞到了其他区,以维护区域活动的规则,至于幼儿对这个区是否感兴趣、喜不喜欢玩这个区,则不在老师的“规则”范围内。
现代幼儿教育急需我们把“自主”还给我们的孩子。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确保其选择能够实现。我们平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真当幼儿有了兴趣时,我们却无视于这种兴趣的存在,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着这种忽视、干扰甚至扼杀、破坏幼儿“兴趣”的现象(尽管是无意识的)。这不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了吗?就好比镜头中的孩子,他想到娃娃家去玩,就让他去嘛,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扼杀他的愿望呢?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这个区的人数已经满了,就不能去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开两个娃娃家呢?限制每区人数,目的是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权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在游戏过程中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想想,我们做到这一点了吗?
二、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有自主活动的权利。在提出平等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不必要的规则去约束、限制幼儿的行为呢?我们老师要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在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教师需要成为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游戏的大孩子。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具有三分之一确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确定性的孩子,正是这些确定和不确定因素,使得每一个孩子犹如一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摆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位置,以儿童发展为本,把“自主”还给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共同探索世界的奥秘!
【案例:把“自主”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