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微观(zhaojiaoweiguan)——不一样的视野,不一样的文章,数十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早教微观”免费关注,并点击“置顶公众号”,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这两天热门的老虎伤人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因为漠视园区规则导致母亲当场被咬死,自己也重伤入院。这样悲剧究竟是谁的过错?网友们在指责该女子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对孩子做好了“规则教育”了吗?今天淇淇妈就来跟家长们谈谈规则教育的重要性。
猛虎伤人事件回顾: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一位女子因为与丈夫争执,狂怒中下车,最终被老虎拖走,酿成重伤;下车营救的妈妈更加惨,因此丧命。
现场公布的视频把这位女游客的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私家车在动物园停车之后她怒气冲冲的从副驾驶下来,跑到驾驶位要拉他男人下来,就在他们接触的一瞬间身后的老虎冲出来抓走了女人。
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男人从驾驶位冲出来解救,但还是犹豫了一下又返回车里,据说是因为车内说还有孩子。后座的老太跑出来希望搭救女儿结果老太太身亡。
因为一时愤怒,无视规则,瞬间一死一伤,这样的意外真的是"意外"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以教育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只有形成规则意识,才会遵守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同时不去伤害他人的权利。
在美国,孩子们上小学的第一课,老师教育孩子们的是,不要伤害他人,这就是最基本的规则教育或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也是最重要的人格教育和珍重生命的教育。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由于对规则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不少严重的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等等,这是时下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现象一:集体闯红灯:“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国人规则意识淡漠
最近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10月11日这条微博发出后,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10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节目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报道。在一个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只要路面上的车流暂时中断,哪怕是面对红灯,行人也是勇往直前,只要有人通过,其他人便一窝蜂地跟上,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形同虚设。这种行为很危险,潜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现象二:中国青年报《六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引发的大讨论
2012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版刊发了一篇名为《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开学一月摧垮家长坚持6年的教育观》的家长自述。这位叫林爻的年轻家长把六岁的女儿送到一所名校入学,入校后,家长认为学校教师的规矩太多,感觉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自己对孩子前六年的教育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由此心生恐惧:六年后我将收获怎样的一个孩子。该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成为了微博热门话题,引发了一场声势极大的讨论。人民网也于10月15日在“滚动新闻”中刊发了由这篇报道引发的网友讨论。这种困惑就是对小学教育的不理解:小学教育需要给孩子那么多规矩吗?这种质疑本身就反映出这部分家长规则意识的淡漠。
这两则热门话题报道放在一起,看似无关联,其实不然,读罢这两则报道,不禁想到的是四个字:规则养成教育。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坏习惯与障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中规则养成教育成了一个“盲区”。规则意识淡漠折射出教育缺失。
培养孩子的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室里、走廊上随处贴着有关的规则和要求,其表述方式非常人性化,如在一个一年级教室门口就贴着这样一句话:“仔细听你就会明白,认真看你就会了解,大胆讲你就会交朋友,你将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他们的每一个班级里都贴着对学生的规范要求,在电脑房的墙上贴着有关如何使用电脑的图片。这些规则和要求都非常具体,操作性强。通过环境渲染让孩子随时都能有所感受,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又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语言去鼓励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和要求。
而我国当下,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给教师们对违规的学生“勇于管教”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勇于管教”的概念出自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一书,该书的第一版写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时,在育儿领域,传统的育儿原则被漠视,伍德华特博士的“容许孩子挑衅,无需父母干涉孩子长大后也会有一副好品行”等育儿原则在美国父母中流行,父母的育儿原则常在严酷管教和纵容两极之间摇摆,给众多青少年留下性格创伤。《勇于管教》一书的出版,在美国父母中引起强烈反响,到20世纪末修改后再版,共发行300多万册,影响了众多美国家庭。我国教育专家们认为,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情形比照,“勇于管教”在当代中国社会也意义重大。
中国目前大部分都是“六一”儿童,在6个长辈的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对其如何教育在历史中鲜有经验可循。我们有时不是不愿管教孩子,而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国家的未来在下一代,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敢打父母,长大后他必然会不尊重法制,我们不能培养出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下一代,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样一个时代,不勇于管教,就是放弃了做父母、做老师的责任。
德,以育之。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则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小学阶段形成的品德对儿童一生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一个人一时一事遵守规则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遵守规则。
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行规:盘子必须用水洗7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结果,劳动效率大大地提高了。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少洗两遍就行了。”日本学生与他渐渐疏远了。
该餐馆老板偶尔会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洁程度不够,责问这位留学生,他却振振有词:“洗5遍和洗7遍差别并不大。”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守规则的人,请你离开。”
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的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一个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麻烦他帮忙看一下。龙永图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砰砰”响的隔位,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小孩觉得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为此龙永图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一个孩子都能自觉按照规则去做,瑞士国民的规则意识可见一斑。
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社会是一个整体,规则意识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少。这就有个培养养成习惯、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过程。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要先由父母、老师管理和约束,最终达到孩子自我管理,并形成习惯。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遵守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和突破。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规则的意义,知道不守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懂得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规则作保证,就没办法顺利进行。让学生明白规则的用处,让他们知道规则无处不在。可让孩子想一想,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发他对执行规则意义的认识。这样,孩子就不是被迫执行规则,而是自觉自愿地执行。同时,家长还需要保持一个底线,当孩子不守规则、投机取巧时,应及时引导,万不可轻视,更不能鼓励。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游戏中投机取巧,还得意洋洋地赞他聪明,这正促成孩子养成不守规则的坏习惯。再由遵守游戏规则过渡到遵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规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领路人。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父母和家长在遵守社会规则方面应做孩子的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上学不要迟到,上课铃响,教师进课堂就不要迟到;家长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家长在走走路或开车时就不能闯红灯。更多的的时候,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家长应带着孩子一起遵守。
往往有些家长或老师,对学生进行规则培养时有些滞后,会说:“这次算了,下次别这样了。”“今天算了,从明天开始吧。”须不知,这无形当中就让遵守规则打了折扣。因此,抓好第一次,把握关键点非常重要。因为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第一次错了,不及时纠正,就会接二连三地错。所以,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则需花更多的力气来扭转。
方方面面的规则会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合理、科学的提出一些规则,让孩子觉得经过努力是能够达到的。如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看似是一个很小的规则,但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就需要强化训练。一年级孩子没有规则意识,而学校的学习环境又需要学生尽快养成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以保证教学楼内的秩序,消除安全隐患。一年级开学的前两个月,对于这点规则就要反复训练:知道楼道里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班主任可利用班会时间,领着队伍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而当孩子经过努力长时间的做到了遵守某项规则时,家长和老师还要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奖励,提升孩子的成就感、愉悦感,不断促进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
遵守规则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恒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支持和鼓励孩子向既定目标努力,直到规则习惯养成。如:我校的校园行为规范三字经60条制定后,学校分别设计制成四张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评价卡,每张卡上的行规要求概括为几个方面,每月组织学生学习践行15条,并实施四级评价,即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通过这样的践行和评价过程,让学生的遵守规则逐渐由从他控向自控转化,促进内化进程。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网络,我们致力于寻找0-6岁早教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早教意识,促进教育交流。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联系与原创投稿邮箱:zaojiaoweiguan@163.com】
微者,精妙也;观者,谛视也。以早教微观,可以知上策,明幼规,察园涵,破迷题,解师心,安父母,健童生,谐成长,共发展。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教微观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