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实验园教师展示了“三只熊”(小班)、“帽子大战”(中班)、“我中奖了”(大班)三个活动。随后,编写组成员与执教教师围绕“三只熊”和“我中奖了”两个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就“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无形间降解或增加了活动难度”这一问题,展开了具体的讨论。
(中班活动“帽子大战”,幼儿推“帽子”)
在小班活动“三只熊”的第二环节,三只熊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通过观察和对比,根据大小的匹配,将餐具分别分给三只熊。我们会发现,分配完成的勺子,刚好也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应摆放在小熊一家的前面。但在下一轮物品根据大小属性特征进行匹配的过程中,幼儿就会直接跳过“匹配”这一思考过程,而直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当教师仅根据幼儿呈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时,有可能忽略了幼儿的思考过程,得出了具有偏差的评价。
(小班活动“三只熊”)
梳理过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环节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比较三只碗(杯子、勺子)的大小;第二层,根据物体的大小属性特征,将餐具与小熊一家进行匹配。活动中,由于熊的位置不变,直接降解了第二层次的内容。幼儿甚至可以无视对应摆放这一要求,只是做到“比较物体大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幼儿根据物体的大小属性特征,将餐具与小熊一家进行匹配)
因此,在第一轮摆放碗的时候,可以先和幼儿确定规则:最大的碗给熊爸爸,小一点的给熊妈妈,最小的给熊宝宝。第二轮开始时,变换三只熊的位置,从而促使幼儿完全根据大小属性特征进行对应摆放。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顺利进行匹配。
(幼儿查看手中奖券是否符合获奖信息)
(幼儿上前领奖)
在大班活动“我中奖了”中,幼儿首先要识别出所拿奖券中数字的个数、其中含有的单双数以及数字的排列顺序;接着,在3轮抽奖中根据不同的抽奖条件,自我筛选并上前领奖(包括集体验证环节)。我们可以关注到教师设计奖券时除了简单的“1、3、5、7”(纯单数)、“4、6、8、10、12”(纯双数)之外,还包括“5、6、8、9、10”(单双数混合)、“5、4、3、2、1”(倒数)、“3、5、7、1、9”(不按规则排序)。给到幼儿进一步的挑战。例如,获奖条件为“单数”“顺着数”,便有拿着“3、5、7、1、9”的幼儿上台领奖。最终,在集体验证时发现奖券虽然符合“单数”这一条件,但并没有同时满足“顺着数”这一条件。而“顺着数”这一条件的设计,打破了幼儿关于数字排序的固定思维,扩展了幼儿的经验。
教师要留意集体活动中的难易梯度,通过梳理各个环节,明晰活动中的核心经验点以及不同核心经验点之间的过渡,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适度调整,留给幼儿更具挑战的空间。
感谢每一位幼教专家、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
波比幼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