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理解,正如它的上位概念──课程一样,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它指语言、常识、计算、体育、、美术六大学科,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异常活跃,大多已改变了过去六科的分科课程结构而代之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领域(广域)课程(有些地方正在实行的综合课程也基本是这五大领域的简单组合)。
以上的分科和领域课程均是由部分教师和教研人员设计好的,并用纲要加教材或教师指导用书的形式体现出来,里面一般包括详细的课程目标,安排好了内容、进度、课时等,“有的甚至把每周、每天,甚至上、下午该做什么都替教师安排好了。”(见冯晓霞文《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目标模式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使用者,主要作用是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需要发出一定的行为,引起幼儿在规定范围内的反应,然后教师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控制系统内实现对幼儿行为的目标控制,努力塑造成人期望的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各个不同的教师虽在教育过程即活动进行中的处理有所变化,但也基本上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处理,教师注重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教学改进,对幼儿园来说,即是活动指导上的改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的主体性品质,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培养完整的、和谐发展的人逐渐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作为“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也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特别是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因为幼儿园身兼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是基本的教育宗旨,从而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课程形态有别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灵活度要大得多。在此背景下,国外,如意大利产生了著名的瑞吉欧“生成课程”,美国有“自然发生”课程,英国有开放课程等。究竟实质,这些都是过程模式的课程形态,即课程设计不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和程序为中心,而是以过程为中心,并且这一过程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育活动不一定按事先规定的统一目标进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随时调整目标,并将这种目标转化成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幼儿更主动、更自由地去参与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探索、创造,以促进能力形成和个性发展。正如英国课程论专家、过程模式的倡导者斯腾豪斯所指出的: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
近两年,我国幼教界也出现了类似主张。如赵寄石教授在1999年接受《学前教育》杂志记者的采访时指出,21世纪幼教改革的核心是建构每个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具有真正的师生互动(见《综合、建构课程、师生互动》,《学前教育》,1999年第1期);冯晓霞教授也撰文指出,幼儿园课程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具有弹性的课程(见《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李季湄教授则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条件,提出了将课程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结合、两者并存并用的主张(见《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在过程模式的课程思想指导下,教师不是课程的使用者(curriculumuser),而是集课程的实践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课程的创造者(curriculummaker)。教师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和幼儿的关系也不再是主动与被动,传授或教化的关系,而是互动、对话的伙伴。这与今天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不过,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和师资条件下,许多人会认为这好是好,就是太过理想化了,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力与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即使受过这方面训练的教师,可能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运用这种互动性的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只是工作而非使命,即使有教师能将教学当作自己的使命也难以与全班二、三十名幼儿展开对话和因人而异的互动。还有,3~6岁的幼儿,并不知道进行什么样的探索和学习对自己最好,很多时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干什么。那么,在目前我国的社会意识、教育条件和师资状况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课程能做到哪一步呢?我认为,可以将课程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结合使用,各施其长。目标模式课程比较具体,便于操作,教师容易把握每一次活动的具体任务,从而有效地处理活动过程。因此,在课程决策和设计(即活动具体实施之前)的环节可以较多地采用目标模式,制定出国家、地方以及本国、本班的课程目标,有的层次还可给出内容和指导方式建议。只是这种目标和建议均是指引性的,不可写得太细、太具体。以使不同水平的教师在活动前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但由于目标模式容易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不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与指导过程中的创造性以及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建议在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即在幼儿园的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较多的使用过程模式,使教师在活动过程里能根据幼儿的情况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指导方式,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指导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需要具备相当的课程开发能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课程开发。
1.开发地方幼教课程。
即在国家的一般性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指引下,和本地区的教师、教研人员、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一起确定适合当地特点的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它属于国家一般性课程目标的下一级目标(也可以叫地方课程指引)。如有必要,还可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指导性建议,这些内容既可以选用国内较好的教材,也可由地方的幼儿园教师和教研人员共同开发,或者选用和自行开发相结合。但这种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是一种弹性的框架或建议。以利于各个幼儿园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补充和修改。
2.开发园本课程。
幼儿园教育是以发展孩子丰富的个性作为目标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对他们的成长负有责任的幼儿园和教师作为创造的主体,应该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园本课程。这也是兴办特色园的关键。著名幼教专家赵寄石教授就多次强调指出:“我所提倡的改革是每个幼儿园总结自己散在的经验,从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合、建构课程、师生互动。”
目前国内有些师资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已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但还不能说已十分成熟或成型。由于教师的研究水平有限,看单个的教育活动有的虽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太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是停留在感性的、经验的水平上,缺乏深入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后劲。还有,已有的较具特色的课程也不一定是全园教师共同拟定的,从而导致有的教师并未完全理解设计的宗旨、理由等,也许会影响这些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发挥。为了让教师能很好的理解课程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恰当、有效的发挥,最好是全园教师参与讨论。为了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还可邀请家长和本社区的人参加。具体即在国定的一般性课程目标指引下,参考地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建议,拿出本幼儿园自己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真正具有本园特色的幼教课程。不过,每个班的教育内容不能定得太死,活动的进行也不能写得太具体,不能限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发挥。
3.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适时调整计划,灵活开发新的课程。
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实际中,每个园一般都制定有学期、月、周的课程计划,里面包括目标、内容和指导方式,很多园还细化到了日。这是一种典型的目标模式课程设计,教师一般都严格按计划中所写的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参见冯晓霞文《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一是教师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常常不符合孩子当时的兴趣,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却不能及时纳入到课程与教学中来;二是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程序、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一致。为此,教师不得不经常想方设法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忽视或排斥幼儿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以调动他们对计划内容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成了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这在大力倡导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关注其内在需要和个性发展的今天,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如果仍作为课程的使用者,教育活动只按照别人预先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是很难让幼儿接受的。“活动的进行不仅依靠开始的假设(计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学前教育》,2000年第4期)。为此,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从设计课程的高度认真研究,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和指导形式。
首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善于从各种“教材”或“指导用书”中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特点的课程内容(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每个活动都由教师亲自设计或在教育活动中自然生成,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目前国内有多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用书(通常简称教材),里面大多有详尽的课程计划和教育活动设计。这些计划安排和活动设计是否适合自己班的幼儿,教师应基于自己的课程设想和幼儿的实际进行分析和选择,适合的为我所用。
其次,教师可根据每一教育阶段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调整课程计划或设计新的教育活动。比如,在一学期的课程计划中,既有“认识商店”,也有“认识我周围的人”这两个教育单元,但在计划进行“认识商店”的这一周里,如果大多数幼儿受电视的影响,对勇敢抓坏人的警察叔叔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天天谈论、模仿,并且仅仅模仿一些表面的打打杀杀动作。教师这时该怎么办呢?是想尽办法让幼儿认识商店或超市,还是顺应幼儿的需求,将也许是下几周的教育主题提前,调换为“认识我周围的人”或“认识警察”?如果我们的教育是将幼儿的“学”而不是将教师的“教”放在第一位,就理应选择后一种,即调整课程计划。还有一种情况是,幼儿突发的某些兴趣和学习需求也许与原有计划毫无关系,这时教师就不仅是调整教育内容的前后顺序,而需要设计新的教育活动,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第三,即使在活动前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但当教师带着对某一主题价值的构想和对幼儿的期待进入活动后,仍会出现一些使教师始料不及的情况。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幼儿并不顺着教师预先设想的答案去回答,而幼儿的答案又生成另一些同样重要的新问题。这时教师又该怎么办呢?是置之不理,转移注意还是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思维,完成课程开发者和教师强加的目标?如果真正从幼儿的“学”出发,教师就应该以参与者和活动伙伴的角色与幼儿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互动,在彼此的交互作用中自然产生新的目标与课程内容,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
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要有相当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既使目标始终保持在教师视野之内,又使活动进行得自然、流畅,充满智慧和创造。
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教师要真正做到以下三个层次的课程开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或教育科研部门就必须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使教师具备将学习者的经验内容从整体去审视和改善的能力。以便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有组织地进行调整,从而改进课程的功能,使活动内容更合理、更科学,使孩子们既从课程中的教师那里学习,也从教师中的课程那里学习。此外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重点(参见《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第5期)。
第一,为数不少的幼教课程研究者,建议今后幼儿园也培养几个课程“指导”专家。教师可以经常或定期地与各级各类的专家们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因为研究开发的进展和效果与有没有专家的加入是很有关系的。
第二,要和幼儿家长以及当地的人们一起进行开发。要开发课程,首先就应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孩子本身也从内容和指导方法上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和当地的人交流,也有助于使课程保持地方特色。
第三,将着眼点放在幼儿的兴趣爱好上,随时对幼儿的需求、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开发出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从而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便于人际交往与互动的崭新的“教──学”新方式。
【幼儿园课程与教师的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