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养育,如何双赢
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祖辈由家庭伦理赋予的辈分最高的“权威”,变成核心小家庭的“附属”。新变化中的三代人如何相处,如何建立家庭新秩序?
01
家庭结构多元化“面面观”
镜头一:
父母的歇斯底里:科学养娃听我的,陈年经验靠边站若问起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老人带孩子什么最让你抓狂?他们十有八九会回答——老人太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唠唠叨叨,他们不仅没有一点科学育儿常识,还拒绝沟通固执不改变。不论是文化知识水平还是育儿理念,80、90 后的爸爸妈妈们都与 60、70 后的祖辈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信仰“科学”,祖辈信仰“经验”,在琐碎的育儿日常中,认识的不一致必然会让冲突累积与升级。
一位妈妈在自己的育儿困惑中这样描写自己和婆婆的关系:“在我们家,每天要发生 100 遍这样的对话——‘妈,宝宝现在正是养成吃饭习惯的时候,你别喂了,让他自己吃!’‘妈,宝宝现在都超重了,你别给他吃巧克力了!’‘妈,现在是宝宝发展专注力的时候,你别逗他了,让他自己玩儿’。对于婆婆帮忙带孩子,我心里既感激,又愤怒——她根本不懂科学育儿,不懂孩子的认知、运动、心理发展都要引导。每次说了还不听,听了也不改,我真的担心孩子被她这么带傻了!”
如果说婆媳因关系较陌生而导致生活矛盾突出,那与自己的亲生父母相处可以避免矛盾吗?
另一位妈妈这样描述了姥爷带娃的日常:“我要气炸了!我爸居然让孩子看了 2 个小时电视,我昨天明明说过只能看 1 个小时!这几天,我还听见我爸跟孩子念叨:‘你爸妈为了你买学区房花了这么多钱,你不听话怎么对得起他们!’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爸居然还骂孩子‘自私贪婪’。天呐!这么严重的话怎么能用到只有 4 岁的孩子身上!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以鼓励为主,不能这么打击教育,跟他沟通他还生气。这几天明显感觉儿子蔫蔫的,我的心在滴血。”
镜头二:
老人的心酸眼泪:搭人搭物又搭钱,反而处处讨人嫌“享受”子孙绕膝的祖辈们生活幸福吗?答案似乎很朦胧。曾经火爆朋友圈的一首打油诗道出了老人心中的委屈——“养大儿女结了婚,有了娃娃再看孙。早上五点就起床,洗手擦脸搞卫生。炒菜煮饭蒸蛋羹,儿女还在睡梦中。看看到点再去叫,早了晚了都不中。儿女起床慢悠悠,边玩手机边蹲坑。洗漱化妆完成后,吃饭也就十分钟。碗筷一丢转身去,说声上班急匆匆,送走儿女洗罢碗,再等孙孙自然醒。孙子醒来床上闹,双手舞动两脚蹬。两个老人四只手,手忙脚乱难消停。”
隔代抚养中,祖辈(大多是奶奶或者姥姥)来到子女的小家后便承担起了 24 小时的保姆角色:一日三餐,洗衣洗碗,打扫卫生,厨房采办,一刻不停。不仅如此,老人们还把浓浓的爱渗透到孩子的角角落落——毛绒玩具藏灰尘、积木有角怕磕嘴,地板太硬会摔跤,饭没吃好追着喂……老人们想把所有的爱毫无保留地送给儿孙,但有时这种几近包裹到窒息的爱也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们敬而远之——他们只想被服务,不想被管束。
镜头三:
孩子的无所适从:妈妈奶奶常吵架,爸爸沉默不说话“享受了”双倍关照的孩子们内心感受如何?答案不能一概而论。一位一年级小学生曾在日记中发出这样一连串疑问:
“老师教我们要孝顺父母,可是奶奶不是爸爸的妈妈吗?为什么妈妈可以对奶奶大喊大叫?为什么爸爸不管妈妈?是因为他们是大人吗?那我长大了也可以这么做吗?”
家庭和谐幸福永远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家中常常因琐事而剑拔弩张或沉默冷战,孩子内心的无所适从感将会非常强烈。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稳定有序的家庭秩序是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是孩子模仿学习遵守规则和获得内心秩序感的第一步。
02
家庭结构多元化是无奈
祖辈加入儿女的小家庭似乎成了三代人的共同困境。但从现实需求来看,老人帮忙带娃虽矛盾不少,但确乎是现实最优选项。
老人带娃,实惠又放心。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29.13岁。30 岁左右的小夫妻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普遍背负买房或还房贷的压力(2019 中国生育报告显示,房贷占家庭收入比已达 44%)。对于初创阶段的小家庭来说,储蓄本就比较单薄,倘若因为新生儿的到来,父母一方(通常是妈妈)辞职带娃,暂且不讨论女性几年后重回职场的重重困难,只看眼前爸爸一人挣钱养活全家的经济压力就足以让准备全职带娃的妈妈们望而却步。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来说,父母任何一方都面对既不能离开职场,又不能无人带娃的困境。另外,育儿嫂/全职保姆等不仅费用不菲且素质参差不齐,“保姆针扎孩子”“育儿嫂给孩子喂安眠药”等新闻常见诸媒体,令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对请“陌生人”照顾孩子闻之色变、避之不及。
面对诸多现实困境,老人加入小家庭承担带娃工作,确乎是最“实惠放心”的解决之道。托育现状,供需矛盾突出。2016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进行的一项托育现状调研显示,我国托育现状供需矛盾突出。在受访的 1 万余名 3 岁以下婴幼儿母亲中,35.8%表示有托育需求,但真正进入托育机构的仅有 4.1%。造成供需矛盾如此严峻的原因,除了家长普遍认为 2 岁以下婴幼儿不放心入托外,主要还在于托育机构供应量不足,尤其是被家长信赖的、公立托育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靠老人带娃是社会化婴幼儿照护服务缺失下的无奈之举。
03
隔代抚养,矛盾与幸福中寻求平衡
儿童即未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家庭抚养婴幼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服务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列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发展养老、托幼服务。”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彰显出国家对当前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热切期待托育服务日臻完善的未来。
社会化托育服务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在不断完善托育服务的过程中,面对不得不由老人养育孩子的家庭,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指导年轻父母和老人一起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需要全方位抵达儿童最主要的照护人身上,从而解决当前最突出的育儿观念冲突造成的家庭矛盾问题,进而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互动即家风,治家重于教子,行有不得须反求诸己。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曾经说过:“虽然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可是他们却很擅长模仿父母的行为。”在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就像大自然的风,虽然不可见却真真实实地可感可触,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成年人都是家风的创造者,也是被塑造者,而孩子就是一面映射家风的镜子,治家不仅仅是教子,治家远重于教子。
生怕孩子“不聪明不成才”的爸爸妈妈们,当对“科学育儿”的过度信仰无孔不入地进入孩子的生活时,焦虑便成为其想要控制一切,尤其是控制别人的巨大动力。学会看见并调控自己的育儿焦虑,才是缓解“处处看老人带娃不顺眼”的核心要义。
生活即教育,凝聚爱与责任,先从家务劳动开始。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边担心孩子被溺爱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皇帝,一边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对自己的饮食起居全方位伺候?又有多少父母,一边抱怨孩子只跟爷爷奶奶亲,一边吃完晚饭就只想躺着玩手机?
老人对家务的大包大揽,让孩子与家务劳动彻底脱了节。殊不知,家务劳动的价值远不止于保持卫生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家务劳动可以凝聚家庭成员对家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也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的最简单方式——孩子的自尊自信来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体会到做成一件事的喜悦,并不来源于父母“你真棒”的口头禅式鼓励。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在真实世界中为孩子积累成就感。
分担家务是对老人最真切的孝心。不仅仅是孩子,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在家务劳动中体验成就感,体验对家的付出和参与感。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0年11月18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