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带着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最佳时节。约着三五好友,带着孩子,最是逍遥自在。
可是,在孩子们一起玩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很多让家长们尴尬的事情,有些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食物,这让家长们很是头疼啊!
那么,孩子不愿意分享东西是自私吗?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01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与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关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讲,1岁以内的宝宝还没有形成“物品所有权”的概念,可以很“大方”地把东西给别人。2岁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并认为凡是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因此把“我的!我的!”挂在嘴边。
2~3岁左右的孩子认知能力只顾及到“此时此刻”,在他们的意识里,把东西分给小朋友,自己就没有了,孩子不能忍受现在失去,因此,会对自己的“财产”严加看护!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交往中逐渐认识到分享的必要性,但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与成长环境有关
如果全家人都对孩子百依百顺,客观上也催化了其“自我中心”感,在任何事情上只考虑自己的意愿、忽视他人的感受,不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共享。
3
与环境有关
与同伴不熟悉,也会让宝宝不愿意分享。孩子是需要安全感的,当他们离开熟悉的成人或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比如初到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让TA把自己赖以依靠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是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接受的。
02
强迫孩子分享的后果
更容易让孩子变得自私
很多家长让孩子分享玩具的初衷,其实是想让孩子变得不自私,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他人分享东西。
但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去分享他们的心爱之物的话,反而会使孩子在此之后,变得更加自私。因为孩子通过家长的行为,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东西看护的重要性。
所以,在这之后,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非常“护”自己东西的情形,甚至不再愿意主动与他人分享,生怕自己的情感延伸,又家长给掠夺了。
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非常自私,同时这也违背了家长最初的心愿。
2
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没主见
家长如果长期性的,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有可能会使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
因为在家长的这种要求,以及压迫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论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最后都抵不过家长的要求。
时间久了,也就会使孩子变得丧失对自己主观意见的思考,使孩子越来越缺乏自己的主见。
03
如何引导孩子乐于分享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懂得谦让、乐于与人分享,而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3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争抢行为仍然普遍存在,但他们已经就能够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习为他人着想、谦让等品质。因此,父母不妨抓住孩子3-6岁这个时机,开始培养分享意识。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呢?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吧!
不分享阶段
在最初的时候,比如孩子一两岁,甚至到了三岁的时候,他们有一段时间是拒绝分享的。这个时候,他们一定会尽全力保护自己的物品,任何人不能拿走。
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这种不分享——孩子这样做没关系,不强迫。因为分享应该是自觉自愿,而不是被强迫的。不分享也是孩子自己的权利,不应该被指责。
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保管,就是你的,你可以决定分享,也可以不分享,爸爸妈妈都支持你的决定。
然后不要说太多的道理,等待他们的变化吧。 孩子只有在最初的”物权意识敏感期”获得了父母足够尊重和安全感,他们今后才能更主动地去分享。
2
试探阶段,孩子们会试着分享
比如他们愿意把物品跟自己的爸爸妈妈分享。因为他们相信爸爸妈妈会还给自己,让给自己,跟自己一起保护。
这时父母可以去鼓励孩子去分享玩具,当然前提一定要确保孩子分享的东西能拿回来。让孩子看到物品分享给了其他人,并不意味着失去,还会回来的。
让孩子感觉到分享其实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可以一起玩,玩得更开心啊。
当孩子交流理解能力强一点之后,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他的话,会怎么想?是不是也一样想要呢?同时让孩子去感受:自己的东西不给其他孩子,但是也不能去抢夺其他孩子的东西,你可以去交换,这样你能玩他的,他也能玩你的,愿不愿意呢?
3
乐于分享阶段
真正得到了满足和尊重的孩子,最后都会乐于分享。因为你让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们觉得自己的玩具自己可以安排、可以做主的。
慢慢地,他们就能放心地去分享了。不过就是到了这个阶段,有些东西孩子还是不会分享。我们要慢慢等,等孩子愿意分享的时候再去分享。
综上,独占-交换-分享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过程。分享的意义,就是我有一个快乐,当我分出去的时候,我能够得到成倍的快乐!所以分享一定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当他自然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回报,自会愿意分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