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伊顿《发现孩子KIDS》杂志
在之前《90%的家长们都不知道,随意表扬会对孩子形成“伤害”》一文中,我们曾提到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不再表扬他某件事做得好而感到困惑,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他们甚至会感到恼火——明明一如既往的努力着,但为什么再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表扬了?而家长们此刻却认为孩子已经学会做这件事了,就无须再大惊小怪,为之欢呼雀跃。
这中间除了随意表扬带来的弊端,其实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变化。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充满变化,不断有新的环境,不断结识新的朋友,对于大人来说,这个过程很寻常。可对孩子而言,这些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更容易让他们注意并产生困扰。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上幼儿园,大多数孩子都会感到紧张、焦虑,害怕自己的爸爸妈妈再也不能陪在自己身边。
孩子的感情是非常细腻敏感的,在幼年时期,他们需要做出很多努力才能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交环境。当生活变得不可预测时,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重新理解和定义自己的世界——她想让我干什么?他为什么对我发脾气?什么事情这么着急?
当孩子不能理解时,他们会通过行动表达自己对某一变化的困惑,有的孩子会越来越沉默寡言、有的孩子会患上社交恐惧症、有的孩子则做什么都没兴趣、还有的会发脾气……很多时候,家长们则会误以为这只是孩子在“无理取闹”,从而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
针对变化,需要提前给予孩子预警。孩子需要能够预测身边大人的反应、提前知晓每日的行程,才能确保自身情感上的安全。我们可以在变化发生前,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今天我们要做什么”。孩子们喜欢善意的提醒,即使有时不理解,也会因为大人轻松的语气而感到安心。
2
帮助孩子建立并熟悉一日常规,同时跟孩子分享其中的细节。多花些时间帮助孩子适应生活中的小变化,孩子习惯也渴望家长的陪伴,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带给他巨大的正能量。
3
给孩子一个时限。如果想让孩子从一件事顺利过渡到另一件事,一定要给给孩子设定时间限制,这样孩子就无须立即停下手里的事,急急忙忙地跑去做另一件事。而由于孩子对于时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观念,我们不妨试试用倒数的方式,比如“再给你点时五分钟完成这幅拼图……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分钟。”
4
保持作息时间的一致性,全家人一起建立规律的作息。这样,当一旦带孩子外出,或将孩子交由祖父母照看时,便不会引起孩子适应方面的慌乱。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对孩子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比如他惯用的喝水杯,或钟爱的睡前故事书,在面对环境的改变时,这些熟悉的物品容易让孩子感到安心。
5
及时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可以试着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周末在奶奶家过得愉快吗?”或“新幼儿园怎么样?”。如果大人经常问一些封闭式的问题,比如“你在幼儿园过得不错,对吧?”孩子会意识到我们并不是真心想听取他们的意见,而是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如果孩子盲目的同意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权利和机会便会被剥夺。反而不利于孩子培养应对变化的自信心。
帮助孩子建立应对改变的信心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孩子对改变的反应并没有那么及时。比如不久前,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一位送孩子的家长。孩子显然不愿意离开妈妈,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停在哭。妈妈开始还很耐心的哄,后来也不耐烦起来:“你到底想怎么样?这都入园一个月了,还总是这样。是不是让我现在马上离开,你才会高兴?” 孩子哭得更厉害了,不停的再说:“不是的,妈妈,不是的。”
家长会急躁是因为孩子已经入园有一段时期了,却还是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学会适应。而孩子之所以会不适应,是应对改变的信心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耐心一点,给予孩子合理且适度的帮助。比如可以给孩子植入一些在幼儿园里快乐的记忆,提醒他要和其他哥哥姐姐一样,融入这个充满欢笑,布满玩具的大家庭中。从而帮助孩子逐步地去适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尽量不要让孩子经历缺乏一致性的照顾。可能这做起来不会很容易,但起码我们在一天中尽量不要让孩子适应不同的地方,或与要求完全不同的人相处。
在孩子适应了一些变化之后,他应对改变的信心也会逐步建立起来。虽然这时我们仍需要提醒他正在发生的改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渐渐明白生活中存在很多变化,而有些变化是永久的,不可逆转的,那时他们便会慢慢地开始接受甚至享受这些再也回不去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