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随着气温升高,孩子易患上手足口病,如何为孩子做好预防?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小伊为大家支几招,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在幼儿园和家里为孩子做好日常健康防护,无需“闻病色变”。
什么是手足口病,它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疾病,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以呼吸道传播和粪–口传播两种方式。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传播,被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都会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是什么,潜伏期有多久?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发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手足口病的其它症状中,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
此外,患儿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
手足口病——家、园联合防治效果更佳!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幼儿园和家里的联合防治会为孩子带来更安全的健康防护。
[ 如何为孩子预防手足口病?]
保持良好通风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家里要保持良好通风。幼儿园要根据空气质量进行开窗通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饭前便后、外出后,老师或家长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孩子洗手,避免接触其他已经患了手足口病的孩子。另外,注意纠正孩子吸吮手指、抠鼻孔、咬食玩具等不良小动作。
注意饮食卫生,孩子的饮食宜清淡
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准备食物时,请将食物彻底清洗干净,并加热煮熟。孩子的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免肠胃“疲劳”。
孩子接触的玩具、用品,定期消毒
家中儿童的耐湿玩具应定时用消毒液浸泡消毒;不耐湿的要到太阳下暴晒;床具、地面湿式拖扫;餐具煮沸消毒;生活用具、玩具、桌椅等,做好每天清洁消毒。
暑期外出旅游注意事项:
暑期,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时,首先要考虑当地的饮食、卫生水平,以及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旅途中最好不要让孩子过于疲累,不能因为假期长,就打乱孩子的作息,这样等休假完之后,反倒造成照顾者的困扰,要以孩子的生理状况来规划行程。
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如果出游需要,不得已必须去时,家长和孩子最好戴口罩;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给孩子立即洗手;与可能感染或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有接触时,一定要戴口罩。
目前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因此带孩子外出时一定注意及时的增减衣物。一旦发现大人或孩子出现身体不适、发热、出疹子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去医院时要佩戴口罩。
万一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家长应如何应对?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孩子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孩子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孩子患病期间,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孩子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孩子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孩子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手足口病高发期,校园预防措施如下:
■ 加强晨检时口腔检查的力度。对口腔张开不到位的儿童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发现有充血、滤泡、溃疡一律劝其家长带回家中继续观察。因此情况下幼儿抵抗力低下,而高发期所有人均处于带菌状态,极易感染手足口病。
■ 晨检时测温枪筛查体温≥37.5℃时必须用水银柱式体温表复测,仍≥37.5℃时劝其家长带回家中继续观察。当体温≥38.5℃时,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 保健医严格检测消毒剂的配制,确保消毒效果。
■ 如发现确诊儿童,立即逐级上报,并通知所在班儿童家长,做好隔离,彻底切断传染源。
■ 在园儿童户外活动时做到按班分片活动,不串班。
■ 加强教职员工的晨午检,体温≥37.5℃时必须离岗。
■ 加强保健医巡班工作,特别是对带药儿童的观察。
■ 加强保健医对班级消毒工作、儿童一日生活常规的检查。
■ 班级内不易做到彻底清洁、消毒的一律拿到室外暴晒。
■ 对于因传染病停班的班级,要做好对家长传染病知识的宣传,不要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场所活动,在小区内也尽量不要和其他小朋友聚集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