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好问题。
先给出答案:取决于你(或者家长、教师、社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所获得的教学模式与训练是什么样的,因为不同的方法各有优劣。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很有趣,在于所举的例子以及他们所比对的对象,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各自正好是代表着某一种教学模式的典型的。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概念。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最直接目的,便是要通过实施该种教育模式,影响并促使接受教学的对象(学生)发生新的变化,最终能够使对象在进入社会之前做好充足的预备。更进一步的说,是为了让对象能适应人类的社群,甚至进一步的为人类社群创造价值。(注意此处不光是狭隘的指就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是包括了如下三个元素的:教学者、教学内容(教育模式的主要载体)、学生。尽管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层出不穷,这种经典结构始终如一,就好像主谓宾、主系表这样的语法知识一样固定不变。
从这个视角再去看,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的这元素,无论是在哪种教学模式下,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相同的角色,具体而言就是一个“等待成长、进步、完善、突破自我的个体”,无论是强调智力天生还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低智商还是高智商,无论是倡导自由还是强调控管。一个教学模式与方法,都必须设定学生为一个“需要通过某种手段来实现成长的个体”,教学模式才有意义。说得更白一点,如果我们不需要通过某种手段就能实现成长的话,那时我们得像《黑客帝国》电影所展现的那样,只需要把信息、人格资料等直接植入脑中即可,人的成长也就没有意义了。
接着我们看教学者的元素。这个元素的角色与地位就十分多样化了,但我们依旧能够用一种十分明确地一刀切模式来分类这个元素,教学者的角色,根据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教师,他们在教学模式中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角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以及导师的角色非常相近。往往是所有教学活动中信息给予的主体,并且操纵着学生们的课程进度与走向。他们可以是百科全书式的老师,解答你的所有疑惑。也可以是传统私塾先生式的老师,告诉你“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并以此奉为真理,这种老师往往是处于教学活动发生时的中心位置。
另一类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不是教学中的主导者,他们不承担教学活动中信息给与的主体,而是通过大量的辅助材料(书籍、资料、图片、教具……),使学生从辅助材料中自己获取信息,自我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会轻易给予学生帮助与答案,甚至会如同苏格拉底一般,用问题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与尝试。诚然,这种教师角色会让学生遭遇许多挫折与问题,但教师仍会通过非直接回答问题式的引导,来引领学生自己去寻找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师角色使得教学的给与者不纯粹是教师了,而是包括教师、辅助材料乃至学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承担了教学者的角色。
分析完了教学者,接着看教学内容的部分,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可以简单地按照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课程表 or 课程大纲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20 世纪出现的许多人本主义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都倾向于无教学大纲与结构的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们不会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时间表,甚至不会有明显的科目分类。他们给人看起来就像是这也玩那也玩,天天无忧无虑就是瞎玩的孩子。这种课程模式更倾向于让孩子随着自己的天性发挥作用,让他们自己从生活、环境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索,而不是通过学校所制定的课程来“学习”。
然而,有明显教学大纲与结构的课程模式仍然是占据主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本主义式教学法就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与结构了。这类型的课程模式一般会有一个明确的大纲、课程表或者进度表。孩子在学校的期间,会有一个明确的课程主线。
说完了这两个要素后,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要素的不同分类情况中,交织出一张坐标系出来。
现在,上干货。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因之于教学内容与教师角色的不同,我们可以进而得出以下四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模式来!
传统教学法(Traditional)
项目导向型(Project Orientation)
学习者导向型(Learner Orientation)
发展导向型(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以下逐一概述各种模式的特色与优缺点,先拎出两个极端值来讨论:
也许是被诟病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了,系统,完整到甚至是固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老师所要做的只是在时间与课时内将要教的东西悉数教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探索是不被鼓励的,即便有也只是浅尝辄止的尝试,因为对主线课程的学习优先于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并尝试错误的过程,而为了保证对主线课程的学习,教师必须处于绝对强势与主导地位,教师往往会成为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信息源与评估者。如同图表所示的,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老大”。一切必须向教师看齐。
尽管诟病甚多,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盛行,也因为其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操作简单,可复制性极强。固定且明确的课程结构与大纲可以十分快速的让这种教学模式在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国家快速的推广开来。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角色,使得教师不需要去考虑更多学生的个别情况,或者说无暇顾及学生的个别情况,上课的形式是非常典型的学生听,老师讲。这种教学法下的老师常有这样的念头:“反正一个学期要讲的课程就是这么多,不管你是学会了还是没学会,我第一优先要务是要把课先上完,不能耽误了全班的进度!”也因为主体是教师的原因,这种教学法下的班级人数往往十分巨大。
另一个导致这种教学方法盛行的原因,在于这种模式下的教学法,由于无需顾忌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说无暇顾及),教师往往不一定需要具备十分精熟的教学技巧、观察技巧、知识储备与评估技巧,因为他们所需要教的东西已经全部都在大纲上了。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要教的内容整理成一份教案后板书在黑板上即可”,但也因为不需要精熟的教学技巧,从而使得这种模式变成最易于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法下的老师来说,他们进行教学只需要三样东西:教案、黑板和粉笔。(如果你硬要说白板的话……好吧。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于不考虑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法是效率最高、所花时间最少的短期内灌输密集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赶进度 大讲堂 排排坐
典型代表:PRC 传统学校
跟传统教学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极端,某种程度上跟博士生的学习过程有相似之处。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本身不会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课程大纲,往往大纲是需要靠老师、甚至是学生自己自己去提炼与确定。二方面教师的角色从绝对的主导者,变成了一个类似“同学”甚至“同事”的角色。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过度无忧无虑乃至担心是否有点自由散漫的氛围。
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项目导向型的教学具有相似之处,然而所不同的是教师往往不会是学习或者探索行为的启发者与协助者。教师也许会参与教学活动,但身份更多的可能只是以一个“同伴”或“记录员”的角色。他会与学生一同解决问题,并从中观察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反应并进行记录,但绝对不会过度介入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由于没有明确的课程大纲,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方向变得无法预知。这其中的优点与缺点并存,好处是给与了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使得学生所进行的探索与探究必然是他所感兴趣的内容,而由着兴趣所进行的探索深度往往能到达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坏处是这种模式因其本身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大纲,使得其在推广与复制的过程之中较为困难,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十分专业的教学、观察与评估技巧才能执行这种教学方法,这也意味着这种教学法的班额往往很小,否则教师便会因为人数过多无法做到深度的观察与引导。而且由于不采取明确教学内容与大纲,同时教师又几乎不占任何主导位置,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与主流社会和教育制度脱节的不确定性风险。
然而这种教学形式中所具有的潜力却也是最不可忽视的,这种模式完全以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驱动,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训练出极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与探索欲望。
学习者导向性教学模式的代表就是瑞吉欧教学,华德福在某种程度上跟这一类型类似。
关键词:自主学习 遵循兴趣 深度探索与研究
代表:瑞吉欧 华德福
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有点接近于国外研究生的养成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课程大纲与结构,教师往往根据教师自己或者学生的兴趣来制定课程。虽然在这个部分由于没有固定大纲使得在选择课程方向时,学生能够享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教师在进行某个项目的研究(或课程)时,仍旧是处于主导位置,何时停止项目,何时继续深入,课程的节奏仍由教师把握。这有点像是学习者导向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折中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师角色相对而言就会比较灵活,他既可以是全知全能式的百科式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关键式信息。也可以是苏格拉底式的教师,通过问题不断的引导学生对某个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教师是协助孩子不断探求与发现新知识的协助者。
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其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教学以及评估技巧,同时需要具备比起传统教师来说更多的知识储备,因学生的探索极有可能超出原先所预期的范围。但由于教学的节奏与评估仍旧由教师主导,所以教师在把握教学时仍能有一定的控制力。
这种方法的好处,一则给与了学生比起传统教学更多的自主权利,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固定,比较能吸引学生兴趣;二则在仍旧强调教师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让教师仍旧具有一定的把握教学节奏的控制力,使得课程的导向仍旧能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现在已是欧美国家的主流模式,典型的代表便是在杜威实用主义指导下所出现五步教学法,以及其所延伸出来的角落式教学法,而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学校班额一般不会太大,否则会加重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探索时的评估、观察与教学压力。教师处于这种方法下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寻找、启发学生进行新的项目探索与研究,这要求教师本身需要具备有大量且宽泛的知识储备,才能担负起这种“导师”的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课程进行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个人风格、技能技巧仍会极大的影响不同班级的教学模式、内容甚至是教学效果。所不同的是课程的进行往往不是如同传统教学一样的全班一起上,更常见的是分成几个小组分开进行。
关键词:导师 研究小组 报告
代表:五步教学法 角落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典型代表便是蒙特梭利教学。首先发展导向型的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非常完整、系统的课程结构与大纲,甚至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进度表。其次,虽然存在有这样一个进度表与大纲,但教师并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主导教学活动的是由学生自己在教师给定的环境与课程之中所进行的自由探索。这有点像学习者导向型与传统教学的另一种折中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教师唯一能够改变与影响学生的方法,只有通过间接的预备教学内容与环境这一途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依靠与教师的互动,而是在与环境、与教学内容主体的互动中推进。教师在这个模式之中最多也只是扮演了一个“催化剂”的角色——不与学生发生直接的反应,但提供条件与环境,让学生加速自身学习与反映的过程。
可以说,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与项目导向型不相上下的,虽然所提供的环境与教学内容本身是教师已经提前预备好的(依据大纲、教学内容),但真正完成学习与探索过程的是发生在学生自己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之中。教师只是预备环境,并在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出面提供协助,其他时候教师更多的只是在进行观察、分析。
这种教学模式在表面上会呈现一种类似学习者导向型的学习模式,这是由于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不由教师主导而由学生主导的原因。表现在外即看上去孩子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仿佛自由,没有限制,随时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实际上呈现在环境中的所有用具与课程内容,都是具有其发展性的目的与意义的。发展导向型的模式往往也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用以作为环境创设与教学活动背后的原理。
虽然存在进度表,但由于以学生为教学主导者,教师更多考虑的仍旧是与学生接受状况有关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份总纲式的课程进度表,使得教师虽然在学习时较为系统且直观,但也很容易在核心理论理解不深刻的情况下陷入教学僵化乃至回归传统教学的僵硬死板等问题。
对于发展导向型教师的养成难度也许是仅次与学习者导向型教师的,虽然完整系统的课程进度表让可执行的教学内容较为直观,但这些课程的推进往往离不开这种教学体系本身对人类成长与发展各个阶段的理解,否则教师便无法掌握教学模式本身特有的课程结构。
关键词:预备好的环境 与环境的直接互动 对人类各阶段发展的认知
代表:蒙台梭利
几种模式比较完了,到这里也就可以做一个统一比较了。
瑞吉欧教学在性质上较为偏向学习者导向型,华德福与此类同。他们都普遍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 Schedule 来指导学生与孩子,没有明确的课时安排与进度跟踪(小学阶段的课程暂且不提,国内现阶段的替代性教育小学课程基本上都要受制于传统教学应试教育大纲的桎梏。)
蒙特梭利教学是典型的发展导向型,五大领域课程的设计、各年龄阶段各自有相适宜的工作内容,而这些又都是基于蒙特梭利对于其儿童观、教育观所阐述的核心原理之上所进行的延伸。
真要分一个优劣,笔者不敢轻易妄言,权且从所述内容总结一二。
从对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说,三者情况都差不多。
从对深度探索与挖掘信息的习惯养成角度来说,瑞吉欧>蒙特梭利>华德福(华德福对引入学术内容抱有奇妙的谨慎态度)
然而从课程结构的可控性来说,能够与传统教学相对较好的契合在一起的,这三种方法里面只有蒙特梭利是最适宜的。瑞吉欧和华德福在结构上的缺失,使他们更容易给国内的家长造成焦虑感。而蒙特梭利通过调整教具操作与呈现的时机,甚至有可能表现出在投入同样时间学习的学生当中,蒙特梭利学生超越传统学校学生进度的现象,这部分功劳,蒙特梭利教具的匠心独运功不可没。
不管怎样,蒙特梭利教室那能堆成山的教具,总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强烈感官印象。
然则,如果完全不考虑适应国内应试教育的问题的话,除了蒙特梭利之外,瑞吉欧应该会是个有趣的选择。不过具体的情况,尚有待专业的瑞吉欧教师前来分享。
欢迎指正讨论。
本文来自:“欧洲蒙台梭利幼儿教育”
作者:高玄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