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稳步推进室内科学区域微项目研究进程,2023年6月27日上午,如皋市“雅云工作室”科学区域项目组全体成员在领衔人王琴的带领下,相聚江安镇江安幼儿园,开展了第六次研讨活动。
走进区域 共解童心
科学来源生活,回归生活,从简单到多样,单一到多用,一物多玩,发现科学的奥秘,感知万物的美妙。
走进班级,科学区丰富多样的材料和灵动有趣的环境创设立即吸引了观摩的老师。灵动的支持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等无不展现出班级浓浓的科学味儿,老师们边听介绍边记录,对有创意、有趣味性的材料纷纷点赞。
案例再现 且研且思
如皋市东皋幼儿园的夏潇潇老师,分享了小班游戏案例《是谁的大脚印》。从幼儿的游戏情节中发现探究问题,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不断地探索到底是谁的脚印。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感知了解,生发新的有趣事件。最后解决了问题,原来是两个玩具拼起来的大脚印,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科学素养,有意识地运用谈话,游戏,材料的更替等促进幼儿的深度探索和体验,真正做到了有准备的环境,做有准备的老师。
西城幼儿园汪明娟老师介绍的物质地球与空间科学案例《遇见“泥”真好》,孩子们通过日常的锄草活动发现幼儿园的泥土是不一样的,由此开展了本次探究活动。通过泥土大调查——泥土的科学对比实验——陶泥艺术——户外玩泥巴,在一次次探究互动中,教师始终支持幼儿的不同“玩泥”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识泥土、探究泥土,运用多种感官获得有关泥土的直接经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也萌发了幼儿要保护泥土、保护环境的意识。
如师附小新城园陈祁鎏依托《室内游戏实践手册(科学区)》具体阐述蚂蚁工坊里的趣事,围绕“蚂蚁的家在哪儿”“家里有什么”“蚂蚁的洞洞”衍生探究活动,运用幼儿已有经验探索蚂蚁的行为及生活习性等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鼓励幼儿利用多种工具材料,积极想办法探究解决有关蚂蚁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幼儿在真实的探究情景中畅享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体验探究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江安幼儿园的邓凡老师介绍的是物质科学案例《水的秘密》,基于幼儿对水的兴趣开展关于水的科学活动,通过水的流动、水的过滤和水的浮力等探究活动层层递进,寻找水的秘密。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教师及时追踪观察,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知水、探究水,获得了关于水的多元经验。
读书分享 智慧碰撞
共读一本书,是齐头并进的开始;共读一本书,是集体智慧的凝聚;共读一本书,是团队力量的充盈。
江安幼儿园佘新兰老师与大家一起共读了《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分类”相关章节,就“学前儿童分类概念、分类的核心经验要点、分类发展特点和支持策略深度学等方面,通过互动交流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将书中的理论和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讨,真正实现了阅读引领。
团队共研 馨香满怀
组员们将相应章节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联系自身园所的实际问题,提出困惑:如何让小班幼儿对一种科学活动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聚焦问题,对照《游戏指导手册》,结合《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和年龄特点、关键经验等,老师们纷纷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宝贵建议,共享共研园所的经验和做法。
随后,王琴园长围绕“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STEM科学探究”4个板块,分别列举了“蜗牛”“吹泡泡”“玩泥巴”和“垫高椅子脚”的科学游戏案例,和老师们一起直面案例中的具体问题,剖析师幼互动的每个细节。以案促思,帮助教师思考源于生活的科学游戏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幼儿深度探究的有效干预、正向回应、激励回应的各种策略。
工作部署 明确方向
最后,王琴园长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专业引领与提升,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注重经验的延续。根据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各园在推进科学区域项目研究时,要基于该班级科学区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探究行为等能进行持续的跟进调整并不断优化。以点带面,促进园内各班级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案例分享的要点。着重阐述了“案例”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思考高质量的游戏案例该如何捕捉、如何择取、如何梳理。建议大家在案例梳理时层次要清晰、逻辑性要强,进而在分享时才能引起共鸣。
3.完善实践手册。各园根据本学期梳理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幼儿游戏开展的情况,对《室内游戏实践手册(科学区)》进行调整,充实完善,在原有基础上做加加减减,做到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4.征集“有准备”的环境视频。进一步明确“有准备”的科学区环境是什么样的,审视“有准备”的环境对于幼儿深度探究及自主性发展的影响。拍摄的视频中需要彰显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层次的材料投放,有吸引力的环境布置,且能够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猜想、实验、验证的机会。每园上交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视频,择优选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