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快乐成长,我园计划对部分游戏区域进行优化调整。经过师幼商讨、投票,我园决定打造一个幼儿呼声最高的游戏区——泥巴地。我园前庭区宽敞、平整,没有木桩、大型石头等障碍物,符合泥巴地建设条件。实地考察后,我园决定将前庭区的一个小花池改造为泥巴地。随着一车车松软的泥巴被运到幼儿园,幼儿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纷纷主动参与拔草除杂等工作。在师幼的共同努力下,泥巴地很快完工并投入使用。由此,关于泥巴地的一系列探索应运而生。
▍一、活动过程
1.初来泥巴地
第一次来到泥巴地,中班幼儿都蹲在外面,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慈慈用小木棍挑起一小块泥巴看了看,嘉舣取了一点泥巴捏了捏,炜炜将泥巴放在手里搓成一个小圆球。涵涵什么也没做,站在一旁静静观望。尽管幼儿对这块泥巴地充满了好奇,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踏进泥巴地。老师见状,立即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想法。
老师:小朋友们,除了摸一摸,我们还可以怎么玩泥巴?泥巴跟我们家里的什么东西很像?
璇璇:跟我妈妈做包子和饺子的面团很像。
老师:那包子、饺子是怎么做的呢?
小博:把面团放在桌子上揉,再搓成一个球,拿一根棍子在上面滚一滚。
老师:是的,那根棍子叫擀面杖,可以把饺子皮擀得又薄又圆。我们下次也可以试一试。那泥巴还可以怎么玩呢?
涵涵:我想用铲子铲泥巴。
慈慈:我想用桶子装泥巴,做一个城堡。
老师:涵涵,你怎么不去摸一摸泥巴?
涵涵:我怕弄脏了衣服,妈妈会批评我。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游戏的主导者。初次踏入泥巴地,由于材料不足,幼儿只能徒手玩泥巴,感受泥土特有的质感。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幼儿提出了很多种泥巴的玩法,老师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客观条件,支持幼儿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发现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周密思考、及时解决。如针对幼儿担心弄脏衣服,老师要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提醒家长为幼儿准备防水衣和雨鞋,让幼儿不用担心因为弄脏衣服而被父母责备。
2.乐享泥巴趣
再次来到泥巴地时,幼儿少了一些小心翼翼,多了一些激动与期待。师幼共同收集了勺子、铲子、小木棍等材料,幼儿穿上提前准备好的防水衣和雨鞋,开始尝试更多玩法。游戏中,幼儿时而与同伴交流,时而欢呼雀跃,十分享受用工具翻动泥巴和徒手捏泥巴的乐趣。在游戏小结时,幼儿提出了一些问题。
浩浩:老师,我想用泥巴做一个“包子”,可泥巴总是散。
玥玥:老师,这个泥巴好硬啊!
老师:那你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让泥巴变软一点呢?
慈慈:倒点水在泥地里,泥巴就不硬了。
昕昕:还可以找一些锄头来,挖泥、松土!
老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如果泥巴有点硬,我们可以加一点水,多揉一会儿,泥巴就会慢慢变得软软的。
浩浩:那我们去装一点水吧!我还想做一个大蛋糕呢!
佳佳:老师,我用泥巴做了“汤圆”,想喂给“小宝宝”吃,但是我没有碗。
溪溪:我们把家里不要的碗拿来装“汤圆”吧!
在这次游戏中,幼儿提前做好了防护措施,在泥巴地里尽情玩耍。随着游戏的推进,幼儿的想法越来越多,纯挖掘类的材料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因此,老师要及时根据幼儿的游戏兴趣变化和游戏开展情况,适当补充不同功能、类型的材料,如锅、碗、瓢、盆等,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支持幼儿在实际操作中积累游戏经验,推动游戏深入开展。
3.巧塑泥巴型
有了前期的经验铺垫,幼儿在游戏中越来越自信、大胆,也探索出了更多游戏玩法。老师提前用水将泥巴打湿,使其变软且容易成型,方便幼儿玩耍。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收集了更多玩泥巴的材料,如桶子、篮子、废旧纸盒等。在第三次游戏前,老师组织幼儿讨论本次游戏计划。
老师:今天你们准备怎么玩?用哪些材料玩?
小宸:我想和诗诗一起,用泥巴做一个比萨。
炜炜:我想做冰激凌,加一点颜料,变成彩色的冰激凌。
鑫鑫:我准备和小蓁一起挖一条长长的河。
说罢,幼儿开始利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游戏。不一会儿,他们便做出了许多造型奇特的作品。
老师:你们的作品真有意思,怎么让这些作品变得更好看、更可爱呢?
诗诗:我们可以给它们加上装饰品。
老师:用什么东西装饰?
炜炜:可以用树叶、小草、石头。
婧婧:还可以用彩色的瓶盖。
蓝蓝:我们的玩具柜里有彩色球,可以放在蛋糕上面,这样蛋糕就更漂亮了。
老师:是的,你们可以仔细找找身边的材料,能用得上的东西都可以用起来。
随后,老师带领幼儿通过多媒体欣赏元素丰富、五彩斑斓的泥塑作品,了解泥塑作品的制作过程,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为后续创作打下基础。
在游戏中,老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适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大部分中班幼儿能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通过捏、团、揉等方式表征,但他们的创作仅停留在物体表面。一方面,老师可以带幼儿欣赏泥塑作品,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鼓励幼儿深化创作,将简单的造型塑造得更加丰富、形象。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多带幼儿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让大自然成为幼儿想象和创作的资源库。
4.泥地里的“设计师”
经过多次游戏后,幼儿不再怕脏,也不再手忙脚乱,一个个都变成了泥地里的“设计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在园内各个角落搜集了多种材料,如彩色球、瓶盖、落叶、树枝、石头等,并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捏、贴、揉、拍等方式,将这些材料巧妙地装饰在作品上,为作品增添了独一无二的元素。婧婧捏的小兔子灵动、可爱;阳阳做了一个奥特曼,还要拿奥特曼跟婧婧的小兔子比赛;小宸和小羽合作完成了双层蛋糕,在彩色球和瓶盖的装饰下,蛋糕显得格外“美味”;玥玥做的比萨又圆又大,造型逼真,上面还撒了雪花片和小石头;鑫鑫用铲子挖出了一条长长的河道,小蓁在河道两旁插上了树叶和树枝,两人紧密合作;烨烨推着小推车,将制作好的彩色冰激凌摆在上面,吆喝着“卖冰激凌喽!”。泥巴地里热闹非凡,引得其他班级幼儿纷纷围观。
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的游戏水平逐步提升,能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展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能友好协商、积极合作、合理分工,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社会交往能力、同伴合作能力都显著提升。
▍二、活动反思
1.安全、轻松的环境,是幼儿快乐游戏的基础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老师要为幼儿创设安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
(1)安全的物质环境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老师应严格把控游戏场地及游戏材料的安全性,确保幼儿游戏安全。如在挑选泥巴地时,老师充分考察园内环境,确保选择的区域地面没有尖锐的石块、木桩,以防幼儿游戏时绊倒、受伤。
(2)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只有在游戏中无所顾虑,幼儿才敢玩、敢想、敢说,才能充分享受游戏,体验游戏乐趣。反之,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紧张、担心等情绪,不仅游戏效果会大打折扣,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受限。如第一次游戏时,涵涵担心衣服弄脏后妈妈会批评她,所以不敢触碰泥巴。老师了解后及时与家长沟通,请家长为涵涵准备防水衣,并与家长一起开导她,让她毫无心理负担地享受游戏。
2.开放、多元化的材料,是幼儿探索的媒介
在自主游戏中,游戏材料作为幼儿游戏探索的媒介,对幼儿游戏的深入开展极为重要。
(1)材料选择的适宜性
中班幼儿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除了前期投放的高结构材料,如锅、碗、瓢、盆、铲子等,还带领幼儿收集了部分开放、多变的低结构材料,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勺子、树叶、树枝、石头、彩色球、彩色瓶盖等,以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不同需求。在游戏材料充足且丰富的情况下,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移动、拼接、组合作品,不仅提升了游戏水平,而且有效推动了游戏深入开展。
(2)材料收集的生活性
来源于生活的游戏材料,更容易增强幼儿的亲近感。前两次游戏中,幼儿用积木、铲子、小木棍等工具在泥巴地里尽情地挖、翻、团,感受泥巴的特性。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用碗、瓢、盆等生活材料创作出一个个想象力丰富的泥塑作品。最后,幼儿用自主收集的落叶、树枝、石头等,进一步美化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幼儿的游戏进展,注重游戏材料的生活性。从一开始师幼共同准备基础游戏材料,到家长协助收集生活材料,再到老师鼓励幼儿发现园内可用的其他材料,幼儿的游戏材料日益丰富,游戏也渐渐回归幼儿的生活。
(3)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幼儿的学习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作为老师,我们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性地投放材料。如幼儿做了“汤圆”准备喂给“小宝宝”吃,针对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缓慢的幼儿,老师建议其选择小勺子;提水和泥前,老师为力气大的幼儿提供小木桶,鼓励力气小的幼儿用水瓢。有针对性、有层次地投放材料,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选择,而且能让每一个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3.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灵感的来源
丰富的生活经验,不仅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游戏水平,而且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分配任务、分工合作,推动游戏高质量发展。如游戏开始前,老师组织幼儿探讨泥巴的不同玩法,有的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到生活中父母包饺子的情形。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泥塑,老师带幼儿欣赏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加深幼儿对泥塑及其制作过程的了解。幼儿在后续游戏中也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要想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老师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用心感受和倾听幼儿,捕捉游戏过程中可以深入发展的契机,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和思考,鼓励幼儿勇敢表达。同时,老师应加强学习,为幼儿创设安全、愉快的游戏环境,提供开放、多元化的材料,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生活化的经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3年第4期。作者单位:作者单位: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彭羡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