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园通过调查小班幼儿自理现状并分析,探索家园共育视角下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引导家长从训练幼儿自主进食、整理收纳玩具、穿脱衣物等小事做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幼儿走好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小班幼儿自理现状进行调查,我园发现,60%的幼儿基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40%的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表现欠佳。这40%的幼儿普遍存在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问题,如吃饭要老师喂,上厕所要老师帮忙穿脱裤子,午睡时要老师哄睡,起床后要老师帮忙穿衣服和鞋子等。根据调查结果,我园分析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欠佳的主要原因。
1.家长教育观念缺失
不少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疏于照顾幼儿,或将幼儿交给隔代长辈代为照看。有的隔代长辈溺爱幼儿,包办幼儿的生活起居;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还小,自理能力弱点也无妨;有的家长甚至从未考虑过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这部分幼儿往往表现为自私、胆小、抗压能力弱、自我服务意识淡薄。
比如,一名幼儿自入园以来便不愿意在幼儿园吃饭,经常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倒掉饭菜。老师观察发现,他吃饭时不会咀嚼,常常被饭菜噎到,也不会正确使用餐具,久而久之便不爱吃饭了。即便老师每次都陪着他吃饭,引导他慢慢咀嚼再吞下去,效果也不明显。老师与家长反馈后得知,该幼儿的隔代长辈认为幼儿还不太会咀嚼,所以每次都用破壁机将食物打成糊状,又担心幼儿因吃饭拖沓导致饭菜变凉,索性就喂给他吃。由此可见,若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将直接影响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成效。隔代长辈的这些做法看似为幼儿好,实则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家长培养方式不当
小班幼儿年龄小,会遵循一些简单的指令,但不知道如何主动为自己服务。如果成人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时不讲究方法和技巧,而是以发号施令或说教的方式要求幼儿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会导致幼儿逐渐丧失主动为自己服务的兴趣。
比如,3岁幼儿已有明显的独立意识,开始尝试用普通水杯喝水,但从使用吸管杯过渡到普通水杯,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园时,幼儿能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有序排队喝水。在家时,幼儿基本都是在家长的指令或催促下去喝水,因为没有完全掌握用水杯喝水的技巧,常常把水洒到衣服上和地上,引来家长的责怪。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没有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正确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需求,学会主动为自己服务,还会因为其表现不好而批评、指责,导致幼儿因成人的否定而产生自卑,逐渐失去自理兴趣。
3.幼儿学习契机错失
3—6岁是幼儿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老师和家长应把握好这个时期,为幼儿自理技能的学习提供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幼儿的注意力一般在3岁之后慢慢形成,但形成初期,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低、持续时间短。玩玩具最能体现这一特征。幼儿一会儿拿起这个玩具,一会儿又去找另一个玩具,经常把玩具弄得满屋都是。出现这种情况后,很多家长会马上收拾,让房间恢复干净整洁,殊不知,如果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玩具的收纳整理和适当参与房间的打扫工作,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能提升其注意力和动手能力。
4.客观条件受限
自主穿脱衣物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幼儿园一日生活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很多家长给幼儿穿的衣物不仅不利于培养幼儿自主穿脱衣物的技能,还有可能增加幼儿活动或游戏时的风险。
比如,有的幼儿穿的是过于紧身的裤子,或后背有拉链、系带的长裙,即便幼儿愿意尝试自主穿脱衣服,都难以独立完成,午睡前后都只能坐在床前等待老师来帮其穿脱。有的家长给幼儿穿的衣物上有亮片、水晶、别针等装饰品,或有的衣物绳子过长,这样不仅不利于幼儿自行穿脱,还有可能增加其大幅度活动时的危险系数。
▍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以上原因,我园经过实践,梳理总结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具体策略。
1.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奠定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小班幼儿基本都能在老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完成进餐、如厕、喝水、入睡等事项,但回到家后,由于家长的包办代劳,幼儿往往没有机会独立训练和巩固在幼儿园学习的生活自理技能。因此,对于自理能力弱的幼儿,老师应多与其家长沟通与交流,宣传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意义及幼儿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特点的相关知识,要求所有家庭成员树立科学教育观,引导幼儿在家延续在园培养的良好生活自理技能和生活习惯,鼓励幼儿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得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劳。
2.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其自理意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可以引导家长基于幼儿的兴趣,借助儿歌、绘本故事,激发幼儿的自理意愿和动手意愿。
比如,对小班幼儿来说,自主穿脱衣物较难掌握,老师可以将穿衣服的技巧编成通俗易懂的儿歌,分享至家长群,要求家长共同引导幼儿掌握穿脱衣服的方法。老师一边拿着衣服进行示范,一边教幼儿哼唱:“小手抓住小衣服,背面对着小肚子。小朋友,盖房子,小手抓住小袖子。左钻钻、右钻钻,咔嚓咔嚓系扣子。”再对幼儿发出邀请:“你们想不想自己‘盖房子’呀?”当幼儿学会儿歌并掌握穿衣技能后,老师可以将他们学习穿衣服的视频分享给家长,指导家长以同样的方式训练幼儿的穿衣技能,还可以通过穿衣比赛的形式与幼儿互动,支持幼儿在形象的儿歌和有趣的比赛中,巩固和提升自主穿衣技能。
老师根据幼儿爱玩、好动的年龄特点,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在玩乐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并鼓励家长与幼儿互动,让幼儿感受自理的乐趣,从而愿意学习更多生活自理技能。
3.抓住教育契机,为幼儿自理提供机会
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和抓住生活中的学习契机,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
比如,在日常活动时,老师经常会看到有幼儿鞋带松散之后不会系,要么找同伴帮忙,要么原地等待老师的帮助,要么干脆置之不理。老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为幼儿传授系鞋带的方法。首先,老师可以分解系鞋带的步骤并示范“左手拈一条,右手拈一条,打个结,再拉拉紧”,带领幼儿边念方法,边练习系自己的鞋带;其次,组织幼儿观看系蝴蝶结的视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再次,让幼儿反坐在小椅子上,指导幼儿用丝带在椅背横梁上练习系蝴蝶结;最后,布置亲子任务“我会自己做”,除进一步巩固系鞋带技能外,引导家长关注生活中一切可以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如系纽扣、刷牙、洗脸等,适当鼓励幼儿,让其感受自我服务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信心。
对幼儿来说,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良好的学习契机。学龄前幼儿的求知欲十分强烈,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在生活中,成人应避免代替幼儿做他们能做的事,尽量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4.创造适宜的条件,巩固幼儿自理能力养成效果
基于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为幼儿创造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条件非常有必要。适宜的条件与环境,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兴趣,还有利于巩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效果。
比如,幼儿园的洗手台、玩具柜、绘本架、餐桌椅等都是根据幼儿的身高特点来设置的,十分便于幼儿使用。老师可以指导家长在家里的洗手台前为幼儿提供垫脚凳,方便幼儿自主洗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幼儿提供专属绘本架和玩具柜,培养幼儿整理收纳的习惯;将幼儿的衣物分类别放置于衣柜的低层,鼓励幼儿自己收纳衣物;尽量为幼儿选择轻便、适合折叠的衣物及穿脱方便的鞋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入睡前以身作则,不聊天、不玩电子产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自主入睡环境。
在创造适宜条件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还可以根据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提高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掌握各项生活自理技能,巩固自理能力养成效果。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的基础,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然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养成过程烦琐而漫长,需要家园共同关注和支持。幼儿园要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中来,同时,家园双方都应充分相信幼儿,学会放手,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3年第2期。作者单位:湘乡市机关幼儿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彭羡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