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顾名思义,是指将婴幼儿托在一处进行养育和教育,即家庭之外的场所或机构提供的对婴幼儿的照护服务和为婴幼儿提供发展机会的服务。托育课程的建设直接影响托育服务的质量。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托育课程如何既体现照护和保育教育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又遵循婴幼儿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2015年至今,我院不断探索和构建0—6岁婴幼儿“托幼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破幼教化,建立“慢节奏”托育课程;破流程化,建立“发展适宜性”托育课程,形成了基于“托幼一体化”的托育课程,以期为构建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托育课程提供有益借鉴。
▍一、破幼教化,建立“慢节奏”托育课程
“慢节奏”的托育课程强调改变传统的活动节奏和教育教学方式,将课程的核心转移到婴幼儿的适应水平上来。这里的“慢”不仅是指让速度慢下来,更主要的是让照护人员的心态“慢”下来,用心为婴幼儿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静下心来和婴幼儿一起自然地生活。
1.打破幼教化的一日生活流程
我院对幼儿园托班的生活作息制度进行调查,发现85.8%的托班参照实施幼儿园小班的生活作息制度,并采用与其相似的课程设置。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固定、安排相对紧凑,托班的照护人员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推进活动存在难度,经常会出现各环节之间衔接不好,一日活动计划完成不了,孩子跟不上节奏等情况。因此,设置适合0—3岁婴幼儿的一日生活流程极为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设置托班一日生活流程。
首先,调整时间安排,放慢节奏,让一日生活流程更符合0—3岁婴幼儿的发展规律与需要。以托班的午睡环节为例,婴幼儿从进入寝室到入睡需要二三十分钟,部分小月龄婴幼儿需要照护人员陪伴才能睡着。另外,婴幼儿起床后情绪起伏较大。从0—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2岁左右的婴幼儿需要2个小时的午睡时间,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延长托班婴幼儿的午睡时间,保证婴幼儿睡眠充足。得到充足的睡眠后,小月龄婴幼儿在午睡起床后能获得更积极的情绪体验,大月龄婴幼儿也能在起床环节积极尝试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等。
其次,灵活设定活动开始的时间、活动时长以及形式。托育课程活动可分为生活活动、集中活动、分散活动等多种类型。在设计、安排与组织这些活动时,教师要以“预设内容,机动安排”为前提,灵活设定婴幼儿的活动时间和内容,遵循个性化、即时化的原则,根据婴幼儿的实时需求组织活动。一日生活中,三餐两点和午睡的时间相对固定,其他活动的时间则不太固定,教师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2.重视环境创设在课程中的作用
能够让婴幼儿充分自主活动的环境会让其专注于发展自我。婴幼儿的行为和发展都会受到环境影响,环境和空间的设置需伴随婴幼儿的发展不断变化。环境创设是托育课程设计的重要部分,教师应重视“柔和与冷硬的结合”“开放与封闭的结合”“低结构、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三个关键点,让婴幼儿在环境中充分自主地活动,获得发展。
一是柔和与冷硬的结合。环境创设时,教师要关注整体环境的柔和度和舒适度,既提供地毯、毛绒玩具、靠垫等柔软的材料,也提供地板、桌椅等冷硬的材料,让婴幼儿获得不一样的体验。1.5—2岁的幼儿对软布、软垫、软筐、软积木等材料感兴趣,教师可增加这些材料的投放数量,减少硬质收纳筐的投放数量。
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结合。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婴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封闭的环境则有利于一些规则的形成与资源的有效调配。在环境创设时,教师要同时关注开放和封闭两个维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如托大班的照护人员在地面上铺设气泡膜制成的地垫,想让婴幼儿体验不同的触感,从而刺激其感官。但婴幼儿在游戏时将原本属于“娃娃家”游戏的餐盘、积木等放置在地垫上,将其变成了一个障碍跑道,而且在跑道的终点放置了一个小沙发,作为完成障碍跑后的休息区域。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环境创设,既能为婴幼儿提供有序的活动环境,也能为其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机会。
三是低结构、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不限定材料的功能,让婴幼儿自主探索游戏的玩法,其假想游戏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才可真正得到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内投放空塑料瓶、纸盒、多种颜色的纱巾,以及婴幼儿熟悉的小厨具等简单且具有开放性的材料,让婴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其想象力和专注力的发展。
▍二、破流程化,建立“发展适宜性”托育课程
托育课程如果脱离婴幼儿的发展水平与实际需要,便极易导致托幼教育的异化。“发展适宜性”托育课程强调满足婴幼儿的各种合理需要,从婴幼儿角度来考虑,以婴幼儿的适宜性发展为核心。照护人员应以“发展适宜性”为原则,关注婴幼儿的发展需求。
1.课程目标在“泛化”的基础上做“精”
教师应从0—3岁婴幼儿的月龄特点以及动作、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出发,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方向;以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及其后续的发展需要为立足点,确立课程目标。0—3岁婴幼儿发展迅速,且个体差异性较大,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既要关注婴幼儿的普遍发展规律,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此,课程目标通常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根据婴幼儿的一般性发展规律确定的预设目标,第二层是根据婴幼儿个体差异形成的生成目标。
以7—9月龄婴儿的大动作发展为例,预设目标可以是创设适宜的环境,训练爬行动作;生成目标则可以是教师根据婴幼儿的发展现状、教养环境和气质特点确定的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课程目标。如有的婴幼儿有爬行的欲望,但爬不动,针对这样的情况,其生成目标可以设定为鼓励婴幼儿向前爬行,指导家长通过玩具吸引婴幼儿向前爬行,抵住婴幼儿的脚底让其借力向前爬行。这样的目标设置可直接指导照护人员、家长与婴幼儿进行互动,及时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发展需要。
2.环节设计在增“值”的基础上减“量”
教师要充分关注婴幼儿在活动环节的体验与需要。一般来说,婴幼儿的专注时长为3~5分钟,婴幼儿年龄越小,专注时间越短。如果活动内容能引起婴幼儿的兴趣,则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参与度与专注力。如13—15月龄婴幼儿对捏拿细小物品、倒物、抠洞、拉抽屉等游戏极为感兴趣,专注时长可达10分钟甚至更久。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婴幼儿的需要适当延长时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和探索。同时,照护人员也能拥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每个婴幼儿的发展情况,并思考如何为其提供支持与指导。
3.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
虞永平提出:“托幼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儿童做适宜的事,或者说,让适宜的事在儿童身上发生。”在托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教师应充分顺应婴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需求。婴幼儿课程的核心是关注婴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依据这样的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的范畴,任何主题、事物、事件,只要符合婴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需求,能培养婴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成为课程的内容。如适应托班一日生活流程,表达生理上的不适,怎样与同伴交流等,都可以成为托育课程的内容。婴幼儿参与这些日常活动的过程,便是其学习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托育与学前教育是连续的、衔接的,对0—6岁婴幼儿实施一体化的保育和教育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托育机构的从业人员,我们要了解婴幼儿的心理特点、尊重婴幼儿的天性。每个婴幼儿身上都蕴藏着生命的能量,希望我们探索的托育课程,可以激发婴幼儿的生命动力,点亮智慧之光。
*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2年第11期。作者:吕奕,系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院副院长。湖南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第二幼儿院两个托育中心分别获评2021年度、2022年度“长沙市托育服务示范单位”。
编辑丨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