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提供给幼儿相互作用的场景,将幼儿园环境作为教育资源,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走进幼儿园时,我们常常为老师们创设的环境而惊叹,但同时也为其背后“投入的成本和实际收益是否成正比”而感到困惑。
随着“环境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很多幼儿园对环境创设工作投入了较多的成本,如购买耗材的经费成本、教师的时间成本、维护更新的人工成本等。一线教师也发出了一些抱怨的声音:“环境创设要不停地买材料”“总是加班创设环境”“动不动就弄坏了要重做”“孩子倒是不关注,主要是给领导看”……通过实地观察和走访,我们发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零散细碎,缺乏整体性;二是场地有限,缺乏均衡性;三是功能单一,缺乏开放性;四是虽美观精致,但缺乏互动性;五是一成不变,缺乏生成性。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我们亟须更新观念、优化策略,让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环境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一、科学规划,不做无用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规划先行。环境创设的规划包括对空间、内容、时间进程、参与对象、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的规划。幼儿园的园舍建筑、大型设施设备、园林绿化以及室内外公共区域的规划主要由管理者或相关部门负责,属于中长期规划,需要考虑得较为长远。而班级活动空间(含活动室、寝室、卫生间等)的环境创设规划一般由班级教师负责,可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规划,需要动态调整、定期更新。
在布局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要“合理规划并灵活调整室内外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可见,幼儿园室内外场地规划要以幼儿的游戏需求为前提,为幼儿丰富多样的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喜欢玩沙是幼儿的天性,不少幼儿园都规划了户外沙池,而场地受限的幼儿园就可规划室内外移动沙盆或沙箱,采用多种途径支持幼儿的游戏。
其次,我们要结合幼儿园建设和装备等方面的相关文件,确保布局科学合理。如设置户外沙池,我们要综合考虑园所和班级规模,确保沙池能同时容纳一个班级一半以上的幼儿;尽量靠近水源,以便于开展沙水游戏;能遮雨遮阳,适合四季开展活动;能解决排水、清洁、材料存放等问题。
第三,我们要考虑使用的便捷性,让幼儿能经常玩,老师也不麻烦,提高使用率。如沙池中的沙子应采用颗粒大小适中、可塑性强、细软的黄沙,沙坑可采取在地面下挖或上砌围挡的方式,保证沙坑深度达到45厘米;因幼儿出入沙坑时容易带沙,沙池出入口不宜用水泥、塑胶地面;就近投放挖掘类、容器类、筛漏类、塑形类材料;设置防护措施,防止猫狗等动物进入沙池。
▍二、儿童参与,减少工作量
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体也应是幼儿。我们坚信“环境是儿童的”“儿童要参与环境的创设”。然而,现实中观念并未真正与行动同步,“儿童参与”停留在形式上。很多教师仍然习惯越俎代庖,他们认为:自己来做确实累些,但交给家长做,省力不省心,带着孩子做更不放心。幼儿应该真正成为环境的设计者、布置者和评价者,这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也能让环境创设的过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使幼儿从中受益。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语言、图画、游戏等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设计者。例如在中班表演游戏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选择了“三只蝴蝶”的主题,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设置哪些场景”“布置在什么地方”“使用哪些材料”“谁来完成”……幼儿非常有主见:“这是发生在花园里的故事,应该把舞台搭建成花园的样子”“花园里有花,有草丛,有树,还有蝴蝶”“雪花片可以做花”“美工区里有硬纸板、颜料、彩泥等,可以用它们制作草丛”“那棵树就是我”……幼儿自己创设的环境,才是真正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
其次,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亲子活动、教学活动等动脑动手,自己制作并展示作品,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布置者。如在表演游戏“三只蝴蝶”中,“花园”是幼儿在建构游戏时围好的,装扮舞台的柳条和花丛是幼儿的美术活动作品,服装是幼儿回家与父母共同收集的,装扮是幼儿在晨间区域活动时完成的,声效道具则是幼儿在科学区用瓶瓶罐罐做的……幼儿自己布置的环境,才是真正符合儿童需求的环境。
再次,幼儿可以通过谈话、投票、绘画记录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建议,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评价者。曾经,成人以为幼儿喜欢鲜艳、漂亮、可爱、新奇的环境,但这并不具体,也不绝对,难以对环境创设形成有价值的参考。我们无法完全读懂幼儿,但可以为此而不断努力,不断接近幼儿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与幼儿交流:“环境中有什么?你经常去哪些地方?经常用哪些东西?最喜欢什么?为什么?”让幼儿参与评价环境,才能让环境与幼儿发生更深层次的互动。
▍三、空间整合,扩大选择面
幼儿园需要在室内外设置多种活动空间以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有限的空间常常令园长和教师费尽心思、苦心焦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调整思路就会找到出路。《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除综合活动室外,不追求设置专门的功能室,避免奢华浪费和形式主义”。创设综合性的活动空间,整合多种功能,就能进一步扩大幼儿的选择面,提升环境的利用价值。
一是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从室内走向室外。幼儿的游戏没有绝对的室内和室外之分,教师可根据场地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将幼儿的游戏空间延伸到教室周边的走廊、阳台、楼梯间、户外草坪等,如利用楼梯间创设娃娃家,在走廊和阳台投放建构材料,在户外台阶处营造舞台等,以此扩大整体空间,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
二是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从静态走向动态。幼儿的活动空间可分为固定的区域和临时的区域。对于情境相对简单、所需材料比较轻便的活动,我们可以设置临时性的活动区域。我们可提供便于移动的小推车、材料架、地垫、地毯等物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搬运材料,生成临时性的活动空间。
三是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功能。幼儿的活动空间需要“去标签化”,我们尽量不要以单一的活动内容命名活动空间,否则就会局限幼儿的活动。例如美工区可成为角色游戏的道具间,生活区可成为表演游戏的化妆间,语言区可成为建构游戏的设计室……除了整合多种游戏活动空间的功能,我们还可以整合生活空间的功能,例如被分隔的区域既是不同的活动区,也可做幼儿进餐的“小包厢”,寝室的床收整叠放后就是游戏场地。因地制宜,将空间功能进行整合,将使有限的场地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四、材料开放,提高利用率
材料投放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点。投放的材料要种类丰富、数量充足、安全卫生,以保证多名幼儿同时活动的需要。这常常耗费较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又容易出现利用率不高、损耗严重等问题。我们要从使用者——优师教研来提高材料的可得性、可见性、可玩性,减轻材料投放的负担,提高材料运用的效益。
可得性是指材料容易获得,最好随手可得,师幼可以就地取材。我们应多选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材料,教师、幼儿和家长可轻松收集,少购买成品,最大限度降低材料投放的成本。在投放时,我们要对自然材料和生活物品进行筛选和处理,确保安全卫生,没有毛刺和利角,不留污渍和异味,边角圆滑处理,物品清洁消毒……
可见性是指材料摆放应该低矮且有序,让幼儿容易发现和取放。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身高和视线高度,设置开放式的材料柜或材料架,将材料摆放在幼儿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的地方,保证幼儿能够独立自主地使用材料,同时能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和整理物品的习惯。材料投放切忌盲目堆砌,过多的材料反而会干扰幼儿的注意力,加大幼儿整理的难度,教师应根据需要分批投放、定期更换材料。
可玩性是指幼儿能自主选择材料和确定玩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幼儿园玩具材料以低结构材料为主。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能实现“一物多玩”。幼儿的需求会随着年龄增长、兴趣转移、活动进程等因素动态变化,高结构材料很容易被淘汰,只有低结构的材料才能顺应儿童的变化。如木头既可以在建构游戏中用来搭建,也可以在角色游戏中以物代物,还可以在美工活动中用来涂鸦、创作,越简单的材料利用率越高。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你可以看见幼儿的生活状况、活动空间和意愿落实的程度,可以体验到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我们只有以科学的规划观、真正的儿童观、整合的空间观和开放的材料观创设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环境育人。
*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2年第10期。作者:邓艳,系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教研员。
编辑丨饶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