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教讲师资源|捕捉“弦外之音”——节选自《演讲论辩技巧》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曾经有这样一个笑话:A、B、C 三人应邀做客,由于其它客人未到,主人刘大不免焦急,顺嘴说了一句:“怎么该来的不来呢!”A 听后起了疑心,觉得主人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不该来,于是托辞而去。主人更加心烦,又顺口说到:“唉,不该走的又走了!”B 听到后也起了疑心,觉得主人是暗示自己该走,于是也借故走了。C 责备主人,主人又着急地说:“我不是说他俩呀!”C 一听更来气了,不是说他俩,那必是说我了!于是也甩袖而去。固然,刘大说话有口无心,A、B、C 三人本不应过份敏感而使一次挺好的聚会不欢而散。反过来在社会中不善于倾听交往对象的“弦外之音”,在人家有意递话让你锣鼓听音的时候,你却象一只“呆鹅”一样,麻木不仁,毫无反应,同样会使交往对象对你产生鄙视和嫌弃之感。准确地把握“弦外之音”是社交中洞察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怎样从语言中捕捉“弦外之音”呢?


第一、听声。俗语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同一句话,由不同的声调表现出来,其含义就不一样,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听声就发现声调中的异常因素,做出辨析,抓住“弦外之音”。其要领可以归纳为“三点一线”,即以场合、身份、背景三点连为一线,对异常因素作出判断。比如,你的一位同事结婚,你在单位里提议大家捐些钱,以表祝贺之意。当你征询意见时,一位同事对你说:凭你这份热心,我们也不能不交哇!这句话本来很平常,但其弦外之音究竟是不满,还是嘲笑,或者提示呢?如果你对当时的场合、讲话者的身份和你单位的背景加以综合的分析,就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了:原来他是提示你在这种场合由单位领导出面张罗为好。


第二、辨义。说话者总是从一定的角度来表达他的思想。辨义主要是抓住说话角度这个关键,发现其中的异常因素,从而分析出其语言之中的弦外之音。有一则笑话说:一人喜欢闲唠,一次去人家做客,久谈不去。主人厌烦,指着院中的一棵树问道:你看树上有一只鸟,我们把树割倒,捉来鸟做下酒菜如何?他不解地问道:树割倒,鸟不就飞了吗?主人笑道:放心吧,那是一只不知什么时候该走的呆鸟!笑话中喜欢闲唠的客人就十分缺乏洞察的能力,主人的第一句话就已表现出了一种异常因素,谁能把树割倒去捉鸟呢?然而,他没有抓住这一因素,呆问下去,结果使自己显得真象一只呆鸟了。人们对不好直说的事情,往往喜欢换一个角度含蓄地表示出来,而角度的改变,常常会表现出某种异常,辩义就是抓住这种异常因素,很快悟出对方的意图。


第三、察句。在不同的场台,使用不同形式的语句,也可以制造出言外之意。察句就是根据语句的构成形式来察觉语言中的余音。在《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电影里,私人侦探波罗就是根据女仆的用句方式,推断出她目击了现场。在案件调查中,她本应回答“我没看见”,但是她没有这么说,而是说:“如果我当时在甲板上,我就能看到现场。”波罗认为,在问话时,凶手肯定在旁边,因为女仆的这种构句方式就是想留点“余音”,向凶手敲一笔钱。结果,由此破获了这起凶杀案。在各种谈判中,谈判者也往往喜欢以假设句式来透露某种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句式应与说话的场合协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否定句、感叹句、假设句、反意句等许许多多的形式表达。使用哪种形式总是从场合的要求而出发的,因而也是与场合相协调的。如果出现不协调现象,那就表明说话者可能有什么言外之意。察句的核心点就是发觉不协调因素,从中辨察说话者的真意。


第四、悟词。同一个事物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达,说话者往往通过用词来表现某种言外之意。悟词就是依据特殊的用词,悟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如果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回答教师,这种回答就较为正常。假如回答“教书的”、“教书匠”、“孩子王”之类的词句,便多多少少含有一些弦外之音了。在具体的环境中,怪异的用词常常特有所指,并由此产生影射、暗示等效果。悟词的要领就是留心怪异的用词,然后综合说话前后的具体情况,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捕捉“弦外之音”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察言”,亦可“观色”、“识人”,关键在于用心、留神,不断积累经验。“弦外之音”听多了,分析透了,“弦外之音”就容易进入到你的耳朵了。



更多幼教讲师资源和技巧学习可加入中国幼教讲师联盟微信,定期分享幼教讲师知识和技术,定期开展互动,点击“”了解更多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师职场成长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教讲师资源|捕捉“弦外之音”——节选自《演讲论辩技巧》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