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语言(语音、语法、语义)的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产生、理解)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婴儿独立呼吸的标志——最初的哭(是对环境的反射反应,或者是由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对任何在身体上不舒适的一种自然反应。
2、牙牙语阶段(可能是儿童自己的发音器官的成熟,以及周围人们对儿童发音的反应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儿童早期语音的发展)。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期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非常敏感。
具有语音范畴知觉——在理解语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语词理解(能理解,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是不能说出词。不能主动说出的语言——被动性语言。主动性语言——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1岁左右)
第二节语言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
定义:语言的声音。
儿童是语音获得的主动参加者。
改变与选择:①改变——包括替代、同化和删除;
②选择——包括避免发某个音和倾向发某个音。
二、词义的发展
词义的理解是儿童正确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基础。
1、普通名词
克拉克:扩张以物体的外部特征为根据,知觉在词义掌握中起重要作用。
纳尔逊:扩张以物体的动作和功能为根据。
儿童: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
用旧的形式表达新的意义;
以比喻方式表达词义;
缩小词的使用范围。
2、形容词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①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②从特征到复杂特征;
③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
④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势;
国内外对儿童获得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①空间维度形容词(大小、长短、高低等)的获得有一定的顺序;
②成对的两个形容词不一定同时获得;
③儿童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同维度形容词的混淆。
3、时间词
①表示时间阶段的词;
②表示时间次序的词。
4、空间方位词(先理解,后获得)
5、指示代词
指称对象是不固定的,需随语言环境的变换而转换。
6、人称代词(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7、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按表示事物单位——物量词(个体、临时、集合量词等),表示动作单位——动量词。
运用:普遍化,多样化。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公式。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⑴不完整句。
①单词句(特点:A动作紧密结合;B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C词性不确定;
②电报句(双词或三词组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布朗;双词句——A指谓形式;
B关系形式。
⑵完整句。
①简单句
②复杂句——A由几个动词性结构连用的连动句;
B由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充当主谓结构中主语的递系句;
C三类句子结构中第一、第二类的出现频率较高。
⑶复合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
①联合复合句——并列复句、连贯复句、补充复句;
②主从复合句
v儿童话语发展特点:
⑴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⑵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善,从松散到严谨;
⑶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
⑴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
⑵理解策略: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
②词序策略;
⑶非语言策略。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韦尔曼、普莱尔:(儿童已表现出巧妙地交流能力):
①他们对有效交流具有决定意义的情景很敏感;
②儿童能知觉到交流情境的困难并对谈话作出相应的调整;
③儿童能根据听着的反馈对谈话做适当的调整。
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第三节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
1、模仿说:
阿尔波特: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乔姆斯基:批判行为主义论,强调儿童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者们(模仿对儿童语言获得的作用探究发现):
①若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总是用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
②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
怀特斯特——选择性模仿:
特点:①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②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2、强化说
斯金纳:
⑴《言语行为》(两个主要论点)
①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②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使成人的谚语反应继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⑵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特点:
①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②强化依随的程度是渐进的
批评:①非实际观察,从低级动物而来的类比;
②强化若是渐进的、累积的过程,意味着儿童语言发展中不会出现突变,这无法解释儿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力的事实。
二、先天决定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⑴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内就能完成;
⑵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能力;
⑶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愈发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⑷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评价:⑴在方法论上是思辨性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
⑵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一下子”就能获得成人语言;实验表明,儿童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非成人语言派生而来;
⑶先天能力说从另一个极端否定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2、自然成熟说
勒納伯格:赞成先天决定论,但理论基础和乔姆斯基不同):
⑴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⑵与演绎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
⑶语言既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2~11、12岁)
大脑的单侧化也在关键期内出现。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作用论(皮亚杰)
⑴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⑵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⑶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它来自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活动、动作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2、社会相互作用论(儿童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认为,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选择性模仿可能是语言获得的重要模式。
语言发展必须以一般的认识发展为基础,但语言能力还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两者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和单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