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认知(认识)——广义:指人的认识活动。
狭义:思维或记忆。
研究认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⑴描述儿童认知功能如何随年龄变化而生长;
⑵说明或揭示儿童认知功能变化的因素或机制。
心理学对认知的探索手2种理论的影响: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的解决,更重视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普遍性)、信息加工理论(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各方面)。
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简介
瑞士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他的心理学又可称为:发生认识论)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儿童的思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论)
人的两种经验: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
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三、思维的结构
定义: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动作的或概念的;
组织的结果:结构。
格式——认知结构组织,最基的本单元。
运算—— 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
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运算: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思维的本质——适应(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机能的恒定性——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紧密联系,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
2、同化和顺应(相辅相成)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v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管歪曲事实;
顺应占优势:模仿,照搬;
两者均衡时:称为“平衡”。
v 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v 同化、顺应、平衡贯穿人一生。
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沿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
一、感知运动期
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2、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期;
3、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期;
4、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5、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
6、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期。
显著特征: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yoga“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标志:感知动作期结束,新阶段开始。
v皮亚杰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①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建立)标志儿童已经把主客体分化开,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②因果关系联系形成。(动作无目的,无意识——目的性明显)。
二、前运算时期(2~7岁)
1、前概念(具体的、动作的)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的产生——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阶段。
思维主要特征: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左右。(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将到来。
另一特点: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运算含义:①内化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②可逆动作;
③守恒性;(在变幻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守恒图式。守恒的形成是一个运算结构是否完成的指标。)
④系统性(皮亚杰——运算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就是平衡的突然产生。)
显著特点:
①获得了守恒性(守恒获得|具体运算阶段出现标志:可逆性的出现)
②群集结构的形成(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行动和顺应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
群集运算:类群集运算;系列化群集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
产生四元群结构和组合运算结构,后整合为“结构整体:儿童思维发展最高形式。
五、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①相互作用论:有辩证法因素,强调儿童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②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第一次最为详尽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作了宝贵贡献;
③深受机能主义影响,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贬低环境和教育、语言的作用;
④大量引进生物学、数理逻辑语言,理论体系庞大,内容晦涩难懂,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
⑤研究方法有缺陷。临床法混淆变量因素,影响结果真实性;
⑥用以评价思维逻辑的一些测验和实验抽象,脱离儿童生活实际;
⑦形式思维阶段并非思维最高阶段(新阶段,辩证运算或后形式运算阶段:(特征:A对知识相对性的意识;B接受矛盾C在辩证的整体内整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