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1、情境(引起情绪的刺激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有关);
2、身体状态(躯体、神经和生化变化);
3、情绪表现(脸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发音);
4、、情绪体验(有意识的情绪体验在一个人知觉的情绪或说得出情绪名称时发生。语言是情绪体验产生的关键)。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情绪—爱、怒、怕。
加拿大,布里奇斯: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林传鼎:①愉快情绪反应(生理需要的满足);
②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生理需要尚未满足).
2、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情绪对婴儿而言有重要的生存价值或社会适应意义(社会性参照现象)。
3、婴儿的微笑(第一个社会行为)
①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或内源性微笑(嘴的微笑—普莱尔);
②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标志有选择性的社会微笑的开始);
③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婴儿的害怕(程度是年龄而定)
第二节 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情绪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获得。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大部分来自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
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约定俗成的“情绪表达法则”。
观察和模仿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处理紧张。
二、知识再认理论(将儿童看作一个信息加工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影响输入的刺激。)
儿童在知觉外部事件时,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心理映像,这个内部心理映像被称为—图式。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指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怯生
⑴ 定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的害怕反应。
v 它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普遍存在的。T
v 怯生不是突发的,有一个逐渐显露的过程。
⑵影响怯生的因素:
①父母是否在场;
②环境的熟悉性(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只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脸部特征是婴儿是否害怕的重要线索);
③陌生人的特点
④抚养着的多少;
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⑥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由对外部刺激等害怕转为对想象中的遇见潜在的害怕)。
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1、对抗性条件作用
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的积极地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2、系统脱敏法
在身体放松状态下,安排患者逐渐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
向儿童显示同伴能成功地对付自己所害怕的对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广泛而持久地减少害怕的程度。
4、认知疗法(关键:帮助儿童根据事实去分析他的想法与现实的差异。)
三、害怕的预防(父母适当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外化综合症、内化综合症)
1、沮丧;
2、社会退缩(缺乏社会认知能力);
3、焦虑反应;
4、青少年抑郁症(①缺乏感情,空虚;②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的发展
1、直觉的情感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伦理的情感体验(自觉地、有意识的、概括的道德情感)
v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道德感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感。
v 1岁:最简单的同情感;
2、3岁:简单的道德感,出现最初的爱与恨——此时到的情绪完全取决于成人的表情、动作和声调。
v 先幼儿期:道德感开始萌芽。
v 转变: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转变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v培养儿童道德感注意点:
①为儿童树立切实可学、生动形象的榜样;
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
③阐明道德理论、道德标准、使道德体验不断概括、深化。
二、理智感的发展(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v 理智感:与认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
v 幼儿存在:疑问期;“破坏”行为。
v 培养儿童理智感注意点:
①鼓励儿童多提问、多思索、多探究,并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去探索创造;
②儿童在游戏和学业上取得成功,及时表扬,尽量避免让儿童体验过多、过强的失败情绪,人物与要求要切合实际,要善于发现儿童认识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
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年幼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美感的发展
学龄初期儿童对事物美的评价特点:①仍受事物外部特征所吸引;
②真实感
儿童情绪发展大致趋势:①表现形式:外显到内隐;
②控制能力:冲动到自制;
③引起的动因:直接到间接;具体到抽象;
④表达内容;生理需求到社会性需求。
v良好情绪特征:①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②情绪体验丰富多样;
③情绪稳定;
④能控制情绪冲动;
⑤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
⑥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