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疾病预防与保育知识点
一、 学前儿童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识记:
学前儿童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1) 预防疾病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健康水平
(2) 有利于增强保教人员对学前儿童疾病的防范意识与应对能力
(3) 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家长,提高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
二、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其预防
识记:
肺炎的病因:就是由于病毒或细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侵入肺部。某些疾病也可诱发肺炎,如患有佝偻病或感染麻疹、百日咳的学前儿童易发生肺炎。
偻病的病因
(1) 接触日光不足,易缺乏维生素D。
(2) 生长过快,对维生素D需求较多
(3) 疾病的影响,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
(4) 饮食不合理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1) 先天储铁不足
(2) 饮食中铁的摄入量不足
(3) 生长发育过快,需求大,供给不足
(4) 疾病的影响,影响吸收
腹泻的病因
(1) 喂养不当,如进食过多,导致消化不良
(2) 食物或食具被病菌污染
(3) 某些疾病(如感冒、中耳炎、肺炎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4) 其她因素,如机体的防御能力差,气候因素等。
肥胖症的病因
(1) 遗传因素
(2) 多食少动
(3) 内分泌失调
(4) 药物因素
(5) 心理因素
龋齿的病因
(1) 牙齿结构的缺陷:牙齿的矿化程度低,牙齿排列不齐。
(2) 食物残渣滞留
(3) 口腔中细菌的破坏
脱水的表现:尿量减少,精神差,眼窝凹陷,口唇发干,皮肤弹性差作为判断脱水程度指标。
应用:
一、结合肺炎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1)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就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措施。
(2) 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日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
(3) 感冒流行季,不频繁出入公共场所
(4) 患病者,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5) 为患儿穿衣盖被不可过厚,以防过热加重其气喘
(6) 及时将幼儿送医就诊。
一、结合佝偻病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1) 多晒太阳
(2) 预防先天性佝偻病,孕妇多晒太阳,多吃含钙食物
(3) 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胞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4) 及时治疗易导致佝偻病的疾病
(5) 合理饮食
一、结合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1) 注意孕母的营养,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2) 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
(3) 合理安排儿童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习惯
(4) 早产儿、双胞胎儿应补充铁剂
(5) 及时治疗各种肠道疾病与寄生虫病
(6) 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与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一、结合腹泻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1) 合理喂养
(2) 鼓励儿童进行适宜的锻炼,增强免疫力
(3) 及时治疗某些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的疾病
(4) 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
(5) 发生腹泻时,应提供适宜的营养
(6) 若腹泻,注意腹部保暖,腹泻后温水洗屁股
一、结合肥胖症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1) 适当的运动量
(2) 注意饮食结构
(3) 接触心理负担
(4) 定期进行体重监测
(5) 不可乱用药物
一、结合龋齿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1) 多晒抬头,注意营养
(2) 氟化防龋,即可以使用含氟牙膏
(3) 注意口腔卫生
(4)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护理
识记:
传染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环境中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传染性:病原体通过一定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其她人或动物体内,传播疾病。
免疫:机体的一种生理性的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就是识别与排除进入体内的抗原体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预防接种:最有效的预防传染病办法,通过预防接种,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某种传染病。
传染源:
被病原体感染的人与动物:
(1) 传染病患者
(2) 病院携带者,无症状但仍然排出病原体的。
(3)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经过一定的方式侵入她人体内所经历的路径。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的人,受感染后易发生此病(老人、儿童、免疫力低的流动人员)。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
领会
传染病的特性
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性。4、免疫性。5、可预防性。
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
(2) 传播途径,如空气飞沫传播,饮食传播,虫媒传播,医源性传播,土壤传播等。
(3)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的人,受感染后易发生此病(老人、儿童、免疫力低的流动人员)。
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 空气飞沫传播,就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方式
(2) 饮食传播,就是消化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方式
(3) 接触传播,包括间接,直接传播。
(4) 虫媒传播,以昆虫为病原体直接或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造成传染。
(5) 医源性传播,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与预防疾病时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
(6) 母婴传播。
(7) 土壤传播。
传染病病程的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传染病的预防
(1) 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 切断传播途径
(3) 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锻炼身体,营养充足,预防接种。
应用
一、结合流行感冒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较强,传播途径主要就是空气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也可发生在夏季。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患儿注意卧床休息;高烧时采取措施为患儿降温;结合药物治疗;护理者佩戴口罩。
二、结合水痘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3-17天。病初1-2天低烧,后出现皮疹。皮疹初为丘疹或红色小斑疹,数小时或一日后转为“露珠”状水泡,3-4天后,水泡结痂。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疱疹奇痒,抓破后又感染健康皮肤。导致有的疱疹逐渐结痂脱落,有的水泡正在形成,患者全身可出现三种皮疹,即丘疹,水疱、结痂。
预防:1、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远离水痘患者。
3、若接触患者应进行检疫。
护理:1、保持皮肤清洁,内衣要勤换洗。
2、不可抓挠水疱部位,可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同时勤剪指甲,防抓挠。
三、结合麻疹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症状:病初的症状与感冒差不多,出现发烧、咳嗽、打喷嚏、流涕、流泪、畏光等症状。2-3天后,两侧口腔的颊内出现白色斑点,有时有红晕环绕,即麻疹黏膜斑。同时,伴有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畏寒,四肢乏力等。3-4天后,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由耳后出现,渐至颈部、面部、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脚心出诊。皮疹的颜色鲜红,出疹一般持续3-4天,然后开始消退,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后皮肤上留有褐色斑点,2-3周后斑点消失。
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对接触者检疫三周。
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避免让风直吹患儿。
2、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易消化、有营养、多喝白开水。
3、保持患儿口、鼻、耳部的清洁。
4、高烧时,可采取适当措施为患儿进行降温。
5、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护理者应预防传染,进入患儿所在房间戴口罩,护理后晒晒太阳,吹风。
一、结合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约一个月。有黄疸型肝炎与无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潜伏期为2-6个月,多为无黄疸型肝炎,黄疸型肝炎较少。黄疸型肝炎的症状: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不喜油腻食物。精神差,全身乏力。发病一周左右,巩膜(白眼珠)、皮肤、黏膜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为灰白色,肝功能不正常。出现黄疸2-6周后,黄疸消退,食欲、精神转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无黄疸型肝炎,一般出现发烧、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比黄疸型肝炎病情轻。
预防:1、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乙肝,注射丙种球蛋白防止甲肝。
2、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3、医用针头、针管用后应严格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5、对乙型肝炎,应采取措施避免母婴传播。
护理:1、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少吃脂肪多的,适当增加蛋白质与糖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
2、护理患儿后,洗手消毒。
一、结合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一日可腹泻十几次,大便内有黏液或脓血。若未见脓血便,而就是出现高烧、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送医治疗。
预防:1、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与环境卫生。
2、夏季可服用马齿苋煎剂进行预防。
护理:1、及时送医治疗。
2、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忌食多渣、油腻、有刺激性食物。
3、排便后,温水清洗臀部。不可长时间蹲着或坐着排便,易发生脱肛。若脱肛,应及时将脱出之物用手拖回,并卧床休息。
4、4、做好消毒、隔离。
二、结合手足口病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症状:潜伏期为4-6天,最先出现轻微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及全身不适等。在手指、脚趾的背部或侧缘、手掌、指甲周围等地方出现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成水疱,有时在臀部、躯干、四肢等部位也有。口腔内、在舌、硬腭、颊黏膜、齿龈上发生水疱,水疱若破溃,会产生疼痛感影响患儿进食。8-10天后,水疱干涸、病愈。
预防: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晨、午检。
护理:1、发烧时卧床休息,多喝水,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
2、保持口腔清洁。
3、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4、病情较重者及时送医寻求帮助。
三、结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分析思考如何预防及护理
病症:潜伏期5-15天,起病急,出现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等症状。2-3天后,体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出现抽风、昏迷现象。患儿易留后遗症,如不能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等。
预防:1、搞好环境卫生,灭蚊防蚊。这就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流行的关键。
2、在流行1-2个月接种乙脑疫苗。
护理:1、及时送医治疗。
2、合理处理患儿的高热与惊厥。可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高热,使用镇静止痉剂处理惊厥。
3、注意患儿的饮食、营养与水分供应。
4、若患儿出现后遗症,应采取措施促进患儿恢复。
四、托幼机构疾病保育要点
领会:
儿童生病前的迹象:
(1) 精神方面,可能出现精神差,烦躁不安,易怒,不爱玩等。
(2) 表情方面,可能出现眼神发呆,似凝视远方的现象
(3) 脸色方面,面色苍白,发黄,颊部、口唇、鼻尖等处颜色异常。
(4) 饮食方面,食欲不振,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可能出现异食癖、食欲亢进,发生吃的多喝的多。
(5) 大小便方面,出现大便异常,粪便带血,或呈“红果酱样”,或呈灰白色等。尿色及排尿次数异常,尿红、尿黄或尿呈乳白色等,排尿次数增多或减少。
(6) 睡眠方面,入睡困难或嗜睡,睡眠不安,夜惊,夜啼等。
(7) 体温方面,低烧或高烧,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皮肤出血等,表明生病了。
应用:
测体温: 进食半小时后、安静状态下进行,正常体温36-37、4度。
喂药: 3岁以上鼓励自己吃。
高热护理:高热就是指体温超过39℃,需要进行降温,常用方法有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对于婴幼儿来说物理降温的方法更安全可靠,如头部冷敷、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避风,高热初起,皮肤血管收缩,会寒战,注意保暖。高烧后出汗要及时擦干。
测脉搏与观察呼吸:选用较表浅的动脉,手腕部靠拇指侧的桡动脉最常用。取坐位或卧位,测查者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置于被测者桡动脉处。为减少误差,安静时测量。连测三次15秒脉搏数。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 脉搏次数,可认定儿童处于安静状态,然后再测一次,可比较精准。
2岁前的表现为腹式呼吸,2-7岁表现为腹胸式混合呼吸,可通过腹部起伏观察。每一起一伏即一呼一吸,在安静情况下侧一分钟的呼吸。在安静时呼吸明显加快,可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或严重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