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一日常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话动时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良好的常规是靠幼儿遵守而得以实现的,其中可以分为幼儿被迫遵守与自觉遵守两种情况。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怎样让幼儿在常规培养中由被动遵守变为自觉遵守呢?
一、结合知识法
幼儿洗手不认真,一直是解决不好的问题。教师要求了,最初几天他们还洗得认真,时间一长就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VCD播放了有关蛔虫的知识片,还编了故事酮虫大战》让幼儿进行表演,从而让幼儿理解不好好洗手会生病,会长蛔虫,对身体有害的道理。孩子们从“知道”到“做到”,自觉地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了。
二、游戏法
饭后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话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不利于身体健康。多次提醒,收效甚微。可尝试换种方法:“咱们来做倒车的游戏好吗?”“倒车,请注意!”幼儿特别感兴趣;再引导幼儿模仿小蜗牛走路,模仿走平衡木等动作,幼儿都高兴地慢慢走着。这样,在孩子眼里,这不是散步而是在玩,将教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觉活动。
三、参与法
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规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图书区里,幼儿看完图书总是放得乱七八糟,而且还有被翻掉的书页丢在地上,很不整齐。针对这种现象,可组织幼儿讨论“图书应该怎样整理?”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有个小朋友的主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按图书的大小摆放,大的书放一摞,小的书放一摞,谁看完了就自觉摆放整齐,请值日生做最后的整理,并把翻坏的书粘贴好。”当天,图书区里的图书就整理得特别整齐。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教师提的意见更容易遵守。
四、感染法
文学作品深受幼儿的喜爱,是幼儿园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形式,对幼儿常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吃饭,饭粒撒在桌子上的情况常常出现。饭前先提出了“吃饭要注意卫生,饭粒不要撒在桌上”的要求,再放《大公鸡和漏嘴巴》故事的录音,让故事感染幼儿,然后提示:看看我们班有没有漏嘴巴”,这次孩子们吃饭,吃得很干净,再没有饭粒撒满桌的现象。
五、鼓励、表扬法
鼓励、表扬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的办法。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幼儿午睡时总有悄悄话说,小手东翻西翻,不安静睡觉的情况。每天在起床后,表扬那些午睡好的幼儿,并送给他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这样,孩子们会为了教师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午睡不能安静入睡的情况大有好转。发挥幼儿主动性,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很多,在实践中进行一些初步的尝试,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多留意,相信孩子们就会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