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学动中,老师常常通过提问来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可以说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在讲完故事后,我们经常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有几个什么角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问题是单一的、回忆的和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提问、提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01
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幼儿阶段,通过信息的分析,综合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扩充知识更重要。
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可以给幼儿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更多幼儿参与的机会,也会引发师幼间真正具有交流性意义的协商。
02
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必须要求。
一方面,提问要针对一定的目标设计,要为完成教育活动目标服务。
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后的启发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所提问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幼儿积极思考,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
例如,我们问三岁的孩子:“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幼儿将无从回答;问七岁的孩子“1加1等于几?”也没多大的价值。
03
提问的语言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和言语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儿童言语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言语水平不同,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
所以,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与幼儿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相适应。不能只关注活动的形式,热衷于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下功夫以吸引幼儿,而要关注教学语言的使用。
要注意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幼儿的语言和概念水平,使问题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
案 例
在一次托班《有趣的跳跳糖》活动中,老师先在每个小朋友嘴里喂了一些跳跳糖,小朋友很开心地品尝跳跳糖。
师:你们吃的是什么糖?
幼:跳跳糖。
师:“跳跳糖在你嘴里是怎样的?”。(老师的意图是要小朋友说出跳跳糖在嘴里跳)
小朋友看着老师,没人回答,于是老师又连续问了好几遍,小朋友从一脸茫然到注意力渐渐分散,此过程浪费了不少时间。
“跳跳糖在你嘴里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回答。托班幼儿言语发展水平低,经验缺乏,对一些词句还不能理解,更不会直接从多方面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把上述问题改成“跳跳糖在你嘴里干什么呀?”。这种比较具体、口语化的语言,他们就更容易理解。
于是,孩子很自然地就把跳跳糖与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联想到了很多动作。
所以,针对托班幼儿的提问,不仅要简单、具体、幼儿能够理解的,而且可以辅助一些动作。而针对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提开放式的问题,这样才不会因幼儿听不懂我们的意思导致“启而不发”。
04
提问时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
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这种问题要提问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就请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回答。这样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这样不仅使每个层次的幼儿都得到锻炼、发展,而且,不会因问题太简单或太难而使幼儿失去兴趣。
例如,在《海边的鸟儿》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老师就设计了提问:“你知道海边有什么鸟儿?”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老师设计的提问是:“海鸥是什么样子的?”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老师则提问:“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海鸥飞翔的样子吗?”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05
提问要灵活应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幼儿由于年龄小,思维的自觉性还较差,还不能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的思维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常常会出现跟风的现象。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及时调整提问策略,老师不仅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而且会浪费好长时间。
案 例
在大班的一次活动中,一位老师这样提问:小朋友,当你不高兴时,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一个小朋友说:“妈妈骂我,我不高兴。”
老师以为小朋友没听清,把问题又强调了一遍,可是,另一个小朋友还是这样回答:“别人打我,我不高兴。”
尽管老师一次又一次重复提问,小朋友还是回答我不高兴的原因。可见,后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是受前一个小朋友回答模式的影响。
后来,这位老师就说“我不高兴的时候,我就撅嘴,你们不高兴时会怎样呢”?
这样一问,小朋友马上明白了,有的说:我会哭;有的说:我就上床睡觉;有的说:我就躲在角落里……
06
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
在问题提出后,老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来思考,这段时间也称为“等待时间”。
很多语言学者发现,老师容许学生准备答案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常常等待不到一秒钟就点名学生作答,学生稍示沉默时,最多也是再等上一秒钟就插入老师的话语,或是老师自己作答,或是改变问题的提出方式,或是另外让他人来回答。
有研究者提议,老师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至少应有5秒钟,有人甚至建议应保持12~15秒。等待时间越短,回答的学生就越少,给出的答案也越短。
因此,老师应给予多数幼儿思考的余地,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人回答不冷场就可以”的状态。
07
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
这是提问的延续,对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老师要认可和接纳所有幼儿的回答,不一定是赞同,但要让幼儿知道老师已经听到了他的回答,知道了他的想法,如使用一些表示认可的语言:“嗯,还有别的想法吗”“那是一种可能”“你们对这件事都有一些有趣的想法”。幼儿可以根据彼此的看法确定、调整或重建自己的观点。
08
不诱导幼儿跟随自己的想法
幼儿往往会在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就把老师(权威)的观点当作事实接受下来。
案 例
在幼儿测量了自己投沙包的距离后,老师问“是3块砖长,还是5把尺子长”?
一名幼儿回答:“5把尺子长”时,老师请他“再想想到底哪个长”。
幼儿看着老师的眼睛,沉默了片刻改口答:“3块砖长”。
没想到老师又让他“再好好想想”,于是有几名幼儿意识到正确答案,马上回答“一样长”。
如上述老师的提问引发的不是认知冲突,而是一种幼儿对老师想法的揣测,实际上也是换了一种方法使幼儿接受自己的想法。
提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育技能。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正如拉瓦特里所说,“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
走进华夏爱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