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不懂得怎么爱孩子,而是给孩子的爱太多。
深以为然。
在孩子的成长中,许多父母是孩子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给孩子做饭、洗衣服、扫清一切障碍;象“直升机”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的头顶。
最后,孩子成了外表光鲜,却经不起任何挫折的“草莓族”、“啃老族”。
不懂爱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
聪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的人生中做减法。
减少对孩子的帮助
把成长的自由还给孩子
最近,被内蒙古阿拉善的3岁小宝贝嘉多宝圈粉。
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会和面、做菜了,而且做出来的味道、颜色搭配,可称得上是色香味俱全。
小嘉多宝的妈妈说,孩子在1岁7个月时,就表现出对做饭很感兴趣。
于是,妈妈就开始让孩子学着剥蒜、剥葱,慢慢的,开始做葱花饼、菠菜面,现在各种图案的饼子和面食,基本都可以独立完成。
孩子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和妈妈一起和面、洗菜、做饭、做饼。
很多人疑惑,这么小的孩子,就让他动刀动火,难道一点不担心危险吗?
妈妈则表示:“他现在喜欢做饭,我就尊重他的选择,尽量在这个上面下点功夫。”
对此,许多网友表示羡慕:“被妈妈尊重的孩子简直太幸福了!”
比起小嘉多宝,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像被父母“圈养的宠物”:
孩子想自己动手穿衣服,妈妈觉得动作太慢了,就去帮他穿了;
孩子想自己洗澡,你怕孩子着凉,便帮他洗了;
孩子想自己吃饭,你觉得孩子太磨蹭,便喂他吃了;
渐渐地,孩子学会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身体在逐渐长大,心灵和动手能力,却努力停留在婴儿时期。
彼时,父母便开始唠叨、焦虑,看着健健康康的孩子,却像个巨婴一般,生活不能自理。
实际上,没有人的成长,是从天而降的。这世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但是,如果不让孩子走路,就希望孩子起飞,真的是为难孩子。
当孩子想给你倒水喝时、当他希望自己穿鞋子时、当你忍不住想去帮他们做一切时,请提醒自己:这是孩子自己的成长机会,不要拒绝他,把成长的机会还给他。
让他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去摸索,去总结,去掌握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
减少对孩子的干涉
让孩子尊重中进步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妈妈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中,提到过,他在上学前,经常被大孩子欺负,于是,便哭着跑回去告诉妈妈,有小伙伴打他。
一般的妈妈,听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心里多少会五味杂陈,或许还会带着孩子找对方的家长理论。
稻盛和夫的妈妈却只是递给孩子一根棍子,并告诉他:“你是男子汉,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你自己打回去。”
最开始,稻盛和夫并不相信,一根棍子就能吓跑那些比自己强壮的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做时,没想到,那些孩子真的吓跑了。
渐渐地,稻盛和夫的胆子变大了,从一个爱哭的小可怜,变成勇敢的小男孩,还成了“孩子头”。
然而,当了“大哥”后,心中的侠义心肠也爆棚。
当时,并不是特别爱学习的稻盛和夫,看不惯老师总是宠着那些“乖孩子”,于是,在放学路上,他带着自己的“小弟”,打了一个老师宠爱的好学生。
意料之中,第二天稻盛和夫的母亲被叫到学校,她诚恳的向老师和被打的孩子道歉,便带着他回家了,并没有多说什么。
反而给他做了特别丰盛的晚餐,饭后,母亲问他:“你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所以就做了,是吗?”稻盛和夫坦诚的表示,是的,老师太不正义,太偏心眼了。
之后,母亲没有再说任何话,照例出门散步了。
看到这里,心中为之一暖,一个孩子,能够像成年人一样,为自己做的事负责,还能被信任和理解,真是太好了。
而稻盛和夫的一生,正是父母的“懒”,让他在与小伙伴之间相处时,学会了遇到强者时,一味的弱,只会招致更多的欺侮,唯有自己强大,才能吓退“敌人”。
而在他做错事后,母亲不仅没有责怪,反正给予理解,他体会到的,能化解世间不公的,只有和善和温柔。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渴望拥有“自我掌控感”。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行,而是父母觉得孩子不行。于是,便在各个方面,对孩子的言行、选择给予干涉,希望孩子少受伤害,少走弯路。
实际上,人生路上,每一条捷径,都需要自己去走。别人走过的路,哪怕再笔直的线、再近的距离,也不如自己的深刻和好用。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鼓励孩子,做他心中想做的事。
对也好,错也罢,当他们尝过误交损友的痛苦,便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当他们选择了不合适的路,也会去珍惜选择的路。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往往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或许,失败了孩子会沮丧,但这是他的人生必经之路;
或许,受伤了孩子会颓废,但这是他人生中必闯的关卡。
而父母的每次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让孩子在阳光中成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担任小学校长时,一天,无意中看到一个男孩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
当时,他就上前制止了男孩,并请男孩到校长办公室。
当陶行知处理完事情,回到校长办公室时,男孩已经在那里站着等他。
彼时,陶行知并不直接就男孩砸人的事批评孩子,而是送给了男孩一块糖,并告诉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递给男孩一块糖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随后,陶行知拿出第三块糖,又对男孩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颗。”
此时,男孩有些不知所措的哭了,对陶行知说:“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最后,陶行知笑着拿出第四块糖对男孩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
等拿男孩拿过糖后,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在孩子的成长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是无知而造成的,有时是故意而为之,也有时候,是为了学习某样技能,而发生的。
无论哪种原因,当造成了不当的后果时,多数孩子都能判断自己言行中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孩子知错能改,有些孩子却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区别在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错误,以及如何引导。
一般人都认为,犯了错肯定是批评或打一顿,才能让人长记性。实际上,最能激励人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往往是那些正面的鼓励和评价。
正如陶行知先生这样,4块糖,便消除了一个孩子的忐忑,帮助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为之改正。
聪明的父母,眼光都很长远
电视剧《知否》中,一再向观众传递出一个教育观点: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世间所有的关系,都是趋向结合,唯有父母与子女之间,是走向分离的。我们今天可以帮孩子穿衣服、喂孩子吃饭、替他们赶走“坏人”、逼他们做出看上去正确的选择,但是,总有一天,也有我们无能为力的事,也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与其等到那时候,孩子没有处理经验,我们也力不从心时,彼时埋怨,不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引导孩子,从点滴中成长。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
父母懂得爱孩子,则是智慧。
走进华夏爱婴
北京华夏爱婴教育机构2004年成立于北京,致力于中国0-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事业。主要从事课程研发、师资培训、教具研销、机构管理及托育等业务,拥有完善的婴幼童产业链。华夏爱婴凭借国际领先的教育理念、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创办了“母亲学堂”,构建了服务民办园所“赢利系统”,0-6岁一体化及0-3岁托育项目。作为“科学早教”倡导品牌,我们的园所遍布全国——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我们华夏爱婴人!
你“在看”我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爱婴早幼师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