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家里来客人,让孩子叫叔叔阿姨,可是怎么都不叫,总是躲在我身后,只露出小脑袋害羞地看着。”
“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原本在家里吆五喝六的小霸王,一下子变成了安静的小绵羊,不愿意多说一句话。”
“平时孩子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玩有说有笑的,但只要看见生人就跟换了个人似的,非要我抱着,一步都不肯走远。”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在遇人遇事的时候能表现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但事实上,很多平日里能说会道的孩子,见了不熟悉的人或去了陌生的地方就会变得异常害羞、敏感、怕生,不是不说话、不打招呼,就是躲到爸爸妈妈身后不出来。
而一旦遇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们通常都会觉得很尴尬,普遍的做法要么是解释一下“不好意思,这孩子有点怕生”,要么是训斥一番“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快点跟阿姨打个招呼”。
这样做表面上是给大人和孩子解了围,实际上是给了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以后每次孩子遇到类似的场景,就会更害怕。
那么,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或陌生环境中露怯的时候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怕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爸爸妈妈们不用太焦虑,也不必急于纠正。
但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以免影响孩子正常社交能力的发展。
最好的方法是:放慢节奏,做孩子与外界环境的温柔连接,跟着孩子的步伐慢慢引导。
1.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强迫孩子和陌生人交往
爸爸妈妈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孩子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地强迫孩子和谁交往,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孩子的排外心理。
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孩子怕生,允许孩子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也不要强迫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
且不管孩子多怕生,爸爸妈妈都要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很快消除顾虑。
当孩子感觉这种社交场合是安全的、没有压力的时,才能逐渐缓解自己的恐惧,适应陌生的人和环境。
2.事先和孩子介绍要认识的人或要去的地方,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很多时候孩子怕生,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因为孩子不知道他要去哪里,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所以爸爸妈妈在去见一个陌生人或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可以事先告诉孩子将要到哪里去、将会见些什么人、会有一些什么活动等。
如“宝贝,今天我们要去李叔叔和秦阿姨家做客,叔叔和阿姨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他们家有一个叫豆豆的小男孩,还有一个叫楠楠的小女孩。我们会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吃饭、散步……”
当孩子事先有了心理准备,知道了事情将如何进展,内心的焦虑就会有所减退,就会以轻松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事情。
3.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孩子预演容易出现怕生现象的场景
对于怕生的孩子,爸爸妈妈还可以引导他在家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预演容易出现怕生现象的场景。
如认识新同学、新伙伴,与陌生人接触,加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之中,去别人家做客,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等。
在预演中,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让他体验到不同角色在特定场景中的不同感受。
经过这样的预演之后,孩子的脑海中就会留下一个积极的记忆印痕。
当孩子遇到真实情景的时候,这个积极的记忆印痕就会被唤醒,从而引导他的思维和行为朝着预演的方向发展。
4. 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孩子的社交经验
社会是个锻炼人的大课堂,多让孩子出去走走,和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交流,利用不同的场景和对象,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
如约上几个有差不多大孩子的朋友、同事或邻居一起到郊外玩上一天,大人和孩子共同爬山、游戏或在草地上追逐。
如家里来客人时,请孩子出来一起招待客人;平时多带孩子出去串串门,多为孩子创造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机会。
如带孩子出去吃饭时,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自己告诉服务员想吃什么菜;带孩子乘车时,鼓励孩子去向售票员买票或者问路。
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害羞和恐惧的情绪,来将不太熟悉的人变得熟悉,来建立好感和信任,来将打招呼变得更加随心随意。
而爸爸妈妈们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多一些时间,慢慢鼓励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