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北京冬奥会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落下帷幕。作为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为疫情下的世界各国人民分享着激情、欢乐和友谊。
冰雪为媒,一起向未来。在这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冰雪盛会中,首都教育系统以科技为先的智慧、敢挑担子敢攻关的担当为冬奥助力,教育人以青春之身姿、拼搏之精神参与其中,为冬奥贡献着独特力量。
科技冬奥 闪耀高校智慧
科技、智慧、绿色、节俭,随着冬奥会的进程,一款款帅气的冬奥“神器”,一个个令人惊叹的“黑科技”令世界瞩目,其背后,是首都高校的科技自信和自强。
助力场馆建设,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带领团队,挑战冰面温差和造雪温度的极限,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成功打造了“冰丝带”。作为当前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这项技术不仅为比赛提供了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还使得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
围绕智慧服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曹彬团队研发了智能加热服和加热坐垫,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热、锁热,解决了低温条件下工作人员和现场观众的取暖问题。
服务赛事保障,北京理工大学多个团队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合作,为赛事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
聚焦绿色环保,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全程参与了延庆赛区生态修复,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6年来,生态修复团队共完成214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作。
首都高校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数字科技与美学创新融合,精心助力大国盛典。
北京大学将8K、VR和自由视角技术应用到冰雪运动赛事转播中,实现身临其境观赛。清华大学牵头设计了冬奥火炬台,将东方审美融入主火炬。北京理工大学将“元宇宙”全仿真技术应用到活动彩排,精准定位每一位演员的位置、动作、步伐速度。北京交通大学经过反复试验,推动火炬台调整为“悬挂+支架”方式。北京电影学院则应用实时捕捉、交互呈现等多项技术,让700名演员脚下出现“如影随形”的浪漫效果。
燃情冬奥 点赞志愿服务
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百万,最终选拔出了2.7万人担任志愿者。在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群体中,高校学子是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共有来自66所首都高校的1.4万名大学生,作为赛会志愿者服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中央财经大学承担了机场志愿服务共14个岗位的工作,涵盖抵离、交通、礼宾、语言服务、人员管理等类别;北京交通大学共有355名场馆志愿者分布在体育、赛事服务等九大领域,还有265名城市志愿者服务于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奥运场馆周边;北京建筑大学140名师生志愿者在场馆管理、人员管理、体育通行控制、交通、礼宾服务等多个业务领域志愿服务岗位提供全程服务。
北京中医药大学选派出了53名志愿者赴3个冬奥场馆和两个冬奥村,在志愿服务中展现岐黄学子风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派出了包括内科、外科、护理等专业在内的46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保障团队,分别进驻首都体育馆短道速滑训练馆和花样滑冰训练馆,为各国参赛运动员提供国际化医疗保障工作;北京体育大学共派出了198名体育专业志愿者,在首都体育馆服务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赛事。
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00多名志愿者为冬奥会提供包括英语、法语等14种语言服务。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派出900余名志愿者服务本届冬奥会。在张家口赛区,中国人民大学87名师生志愿者在低温严寒天气里坚守在山地新闻中心和云顶滑雪公园。
“燃烧的雪花,温暖凝聚我和你。”冬奥本是冰与雪的盛会,无数青年志愿者们却以热情为引,点燃了一个炽热的冬天。
冬奥赛场内外,志愿者们展现着“新鸟巢一代”的青春担当,也赢得了肯定和赞誉。
1月30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前往国家会议中心参观交流,对北京大学志愿者们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落下帷幕后,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就发短视频向世界讲述参加开幕式的感受和对中国志愿者的深刻印象。
高校志愿者们在服务奉献中也收获了成长。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张晓舟表示,尽管第一次离家过年,但是一点不遗憾,因为服务祖国盛会就是最难忘的春节,就是最宝贵的人生际遇。
“出色完成冬奥组委会分配的志愿任务,是作为祖国新一代青年在这场举国盛事中应有的担当作为。”场馆志愿者、清华大学本科生郝宸葳说。
感悟冬奥 行动践行使命
首都师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对广大青年“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的殷殷嘱托,以青春绘制了冬奥盛会最灿烂的图景。
冬奥开幕式上,2014名大中小师生化身文化使者,完成了全部13个环节中的7个环节,用精彩的技艺表演生动彰显中国风采。
21所中小学参与仪式前演出,用欢快的舞姿、真挚的情感带动全场观众的热情欢呼。660名小学生“一鸽都不能少”,演绎了温暖、温馨与温情。来自111所小学的154名小学生用纯净的嗓音,带来了和平的呼唤。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10名学生手举“雪花”引导牌,带领运动员们从中国门逐一走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76名学生步调一致地穿过鸟巢,留下特殊“足迹”,向人民致敬。
清华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的300余名学生担任运动员入场环节中的标兵志愿者,用热情与活力感染着现场的每位运动员与观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91名执旗手身姿挺拔,从容坚定,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此外,北京印刷学院设计了冰立方运动主题水墨人物动画;北京服装学院设计主题为“中国风采”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礼仪服饰,彰显了中国气派。
通过梳理,冬奥赛场上的中国健儿,也有不少出自首都高校,在他们身上,呈现着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累累硕果。
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队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赛中,以2分37秒348的成绩,为中国军团摘下首金。在这支由10名运动健儿组成的“王牌之师”中,有7人就读或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31岁的徐梦桃成功挑战女子选手中难度最高的4.293难度系数动作,一跳夺金。16年四战奥运的“老兵”夙愿得偿,也让中国女子空中技巧迎来首枚奥运金牌。而她,也来自北京体育大学。
2017年至今,北京市教委持续开展“冰雪进校园”系列推广普及活动。截至目前,推广普及活动及体验课已走进16个区共计600余校次,覆盖学生50余万人次。
把握冬奥契机,首都教育系统正深入推进冰雪运动教育的开展,这将让更多孩子迈出一小步,成为未来中国冰雪运动向前发展的一大步。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