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师论文 集体教学中教师指导语的有效使用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欢迎联系微信:daixiela

摘要

目前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区域教学而往往忽略了集体教学,这样的教学现状导致一线教师对集体教学的组织能力薄弱,集体教学指导语出现随意性,不能有效的鹰架幼儿的相关经验、支持幼儿的发展。本研究以集体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指导语为切入点,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指导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于整理,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出相关解决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的水平,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帮助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教学指导语,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

集体教学,指导语,有效

  正文

 

一、 集体教学活动与教学指导语的含义

(一)集体教学活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集体教学活动的概念,本人翻阅了相关书籍采纳的观点为“教学活动就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认识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1]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集体教学活动、个别教学活动、小组教学活动” [2]。所谓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也叫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相对,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同年龄、同程度或相近的班级集体授课” [3]。朱家雄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下过明确的定义“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指一两个教师面对全体幼儿或许多幼儿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而言,要求全体幼儿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样的活动任务,或者相关的活动任务” [4]。在本研究中,本文引用蒋俊华论文中的集体教学活动的概念即“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被界定为一两个教师面对本班全体幼儿或许多幼儿所开展的,旨在促进幼儿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态度情感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其基本要求是全体幼儿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样的活动任务,或者相关的活动任务。” [5]

(二)教学指导语

教学指导语由教师说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说出相应的语言,指向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文引用蒋俊华的教学指导语概念即教学指导语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说出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指引幼儿达到某一目的或目标所运用的一种教学语言 [6]

二、 教师有效使用指导语的意义和价值

(一) 对幼儿的影响

1. 有效鹰架幼儿的相关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核心内容,指导语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鹰架理论,又名支架式教学,指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外部支持来促进有的学习” [7]。伍德等人认为,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鹰架,能够使学习者的行为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因此,教师需了解幼儿,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说出有效的指导语,根据幼儿的需要、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指导语,鹰架幼儿的相关经验,让幼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2. 幼儿能积极参与活动,注意力集中,能有效接受学习目标。

    有效的教师指导语具有趣味性、吸引性,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活动中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同伴进行有效互动。这样,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更快、更深刻,从而有效的接收学习目标。

3. 师生关系更融洽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指导语能拉近师生关系,教师更走进幼儿的内心,了解幼儿,会认真倾听幼儿的语言,根据幼儿的回答给出相应的指导语,从而做到和谐、有效的交流,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二) 对活动的影响

1. 促进活动层层递进,有层次性、阶段性。

    有效的教师指导语能抓住活动目标、内容,根据幼儿的兴趣、最近发展区来逐渐引导,由浅到深、有易到难层层递进,实现活动目标大多数幼儿都能掌握。整个活动的组织会有序、有层次性、阶段性,而不是混乱,难以实现活动目标。

2. 促进活动的目标有效完成,整个活动在互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进行。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目标完成效果、幼儿掌握的情况决定了这个活动组织是否成功,而活动的目标是否掌握关键在于教育的指导语,有效的教师指导语能给予幼儿准确、清晰的信息、帮助幼儿理清目标中的重难点,从而很快的掌握活动的目标。教师使用和谐、幽默、精准的指导语能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与同伴互动,与教师互动,整个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 

(三) 对教师的影响

   如何做到“有效的教学指导语”,教师必须在活动内容和目标上下功夫,花时间去研究如何使用教学指导语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不仅如此,还要分析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及最近发展区,从而设置适宜的教学指导语来组织活动。这样久而久之,教师的集体教学组织能力越来越强,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严谨、有效,教师逐渐掌握具有专业知识的技能。

三、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常用的指导语

(一) 导入阶段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是教师引导幼儿进入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  

其目的在于引起幼儿注意,激起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幼儿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类型为悬念式语言、平铺式语言、回忆式语言、故事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情境式语言”。[8]

(二) 主体阶段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体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使用教学指导语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或获得新知,同时还要维持幼儿的注意力指向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在观察中发现教师经常使用的主体活动指导语主要通过讲解和提问两种方式进行,“幼儿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类型包括具体形象的讲解语、朴实的叙述性讲解语、感知性提问、记忆性提问、想象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分析性提问、问题解决性提问。” [9]

(三) 结束阶段

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是指集体教学活动当次的教学内容或任务的终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通常被称之为结束语。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结束语也一样是被用来归纳总结活动内容,便于幼儿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技能,或者对幼儿在当次活动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进行扩展、延伸与迁移。“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幼儿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类型包括归纳总结式语言、衔接式语言、扩展延伸式语言。” [10]

四、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指导语存在的问题

(一) 封闭性低效指导语较多,开放性指导语较少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出现一些封闭性的指导语或者是低效的指导语。例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拿着一本绘本指着封面问: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吗?在这些指导语中,教师过多的是在问一些封闭性的问题,低效的指导语,并没有打开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大胆去想象,去思考,甚至有些问题时无效根本可以不问的。所以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很多都是封闭性的,开放性较少。

(二) 口语化指导语较多,常出现“好不好”、“是不是”等无用指导语。

    现在大多数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口语化特别严重,很多语言后面会习惯性的带上“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这些语言不仅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无用还会导致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降低活动的有效性。

五、 教师出现低效或无用指导语的原因

(一) 前期备课不足,缺乏反思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上课往往都没有深入备课,只是把表面的教学活动内容和目标进行了简单的备课,确忽略了幼儿、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的兴趣等,忽略教学活动与幼儿个体的关系,所以容易出现教学指导语随意性大,缺乏严谨、精准的语言,出现啰嗦、无用的语言。在活动组织结束之后,教师没有对自己组织的活动进行反思和研究,反思自己的语言是否有效,是否能帮助幼儿发展,有的是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这样的无用或低效的指导语就成为了一种语言习惯。

(二) 教师经验不足

    集体教学活动中面对的是多数幼儿,教师抛出的一个问题或许会有许多种答案,会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接到并引到教学目标上,就要靠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年轻教师上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遇到这样的事情不知所措,语无伦次,出现一些低效和无效的指导语,导致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质量下降。

(三) 教师语言随意性较大,素质有待提高

    幼儿园教师语言的随意性较大,往往在组织活动时指导语中目标不明确,幼儿不指导教师到底在问什么?指导语的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总喜欢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还缺乏逻辑性、层次性,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指导语不能层层递进,促进教学内容的不断推进,有时甚至偏离教学内容。这些原因的背后在于教师本身综合素质不高,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六、 提高教师指导语有效性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教学反思

教师要改进自己运用教学指导语策略的能力,就应该将反思作为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提高运用教学指导语策略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可以做的是

1. 自我评价

    分析教学过程自己所使用的指导语,评价自己使用了什么指导语,效果如何在每次教学后对活动整个过程所运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进行充分的考虑,包括活动前的构想、活动中的运用和活动后的审视。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指导语策略使用效果进行反思评价,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和运用,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一反思一调整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一再调整”的过程中逐步成长。

2. 写反思日记

    教师可以用记工作日记的形式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完全体现事先的设计构想,这其中的原因是需要及时反思和探究的。在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写出心得体会,列出当日教学中所遇到的或所看到的成功及不成功的教学指导语,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如何改进教师可以设计适合自己的撰写格式。

3. 再次备课

    教师活动后对教学指导语运用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后,再次设计该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指导语,这样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教学。

(二)增强对幼儿反应的敏感度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幼儿当时的心理状态。因为运用不同教学指导语策略所产生不同的教学指导语,在提供信息和增进理解力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提高对幼儿反应的敏感度,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指导语策略的运用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跃的思维走向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在一种倾听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成为主动的接受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幼儿的发言才能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要恰当地运用教学指导语策略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幼儿的声音,转化幼儿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幼儿积极地参与。

(三)形成学习共同体,增强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提升自我素质。

学习共同体实际上就是拥有共同愿景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学习团体。在幼儿园里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促使教师之间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互学互补。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形成思维碰撞,从而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要想提高教师运用教学指导语策略能力,应促使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如何才能在幼儿教师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提高其运用教学指导语策略能力,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1. 集体分享式探讨

    可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运用何种教学指导语策略,设计恰当的教学指导语或以小组形式,让教师就自己在教学中运用的指导语指导语策略的得失进行交流,对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从各个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指导语策略的优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以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变化调整,恰当使用教学指导语。

2. 观摩研讨

    观摩研讨即同事之间相互观课,开展研讨活动,执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指导语进行总结,其他教师针对活动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要与研讨在研讨过程中,需要一个主持者能明确研讨的主题定位,突出研讨的重点、难点,提出能引发教师深入思辨、产生共鸣的话题点拨和引导教师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进行多角度思维并启发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持续探讨,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4

[2]陈晓慧.教学设计〔C〕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47—150

[3]李沐明.幼儿教育词典〔Z〕.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2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师论文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师论文 集体教学中教师指导语的有效使用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