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2012年10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
发展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旨在深入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
育的若干意见》, 防止和克服幼儿教育 “小学化”
倾向, 帮助广大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儿童
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高科学保教水平。这一重要文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指
导和建议。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全
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背景下, 作为 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对学前教育改革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的研究成果,《指南》 落地生根, 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等有着重大意义。
01/
《指南》承载使命而生
《指南》 是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遍及全球”
项目为契机,立足于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和 《教
师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
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工作规
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宏观政策背景之下,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儿童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而出台的。随着 《指南》的颁布,各级政府、学前教育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 纷纷制定和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指南》的产生
《指南》 产生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实践并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它回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问题,既强调其对学前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引导幼
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来表达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 “小学化” 现象, 让学前教育按照国家的期望健康发展,坚持 “将提高质量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致力于引导家庭、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
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 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 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 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致力于提高儿童教育质量, 促进儿童实现全面的、个性化的、终身的、 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避免对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或者发展方式、 速度等作出整齐划一的所谓精确的判断。
具体而言, 《指南》 的制定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文献研究——借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遍布全球” 项目,专家组分析比较了13个国家早期儿
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 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框架, 同时总结有关国内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效度检验——检验 《指南》 的内容是否能够全面、 准确地反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面;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向各省 (区、 市) 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和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议。可见, 《指南》充分借鉴了已有研究成果, 并全面参考不同群体对儿童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多方研讨论证及多地区、多群体、多样本的调研,因而其具有价值取向的科学性、 领域覆盖的全面性、目标内容的均衡性、目标内涵的准确性、 逻辑层析的清晰度、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与相关文本的一
致性等, 使《指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本土适宜性。
(二)《指南》的内容与理念
《指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指标以及针对各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教育指导建议。
一是指定的关键指标。这是 《指南》 设定的目标维度,是对儿童发展中关键要素的提炼, 对实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起着重
要的作用。同时,各领域、目标、年龄段的关键指标以及教育建议相互联系, 有效融合,共同致力于
实现儿童发展的终极目标。具体而言,《指南》 从
对个体发展最重要的五个领域(健康、 语 言、 社
会、 科学、 艺术) 和各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五个方面,提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向与合理期望,并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每个领域分别对3~4
岁、 4~5岁、 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提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
的内容, 反映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指南》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建议,倡导社会、 幼儿园 (或学校)、家长的共同参与,提出了87条教育建议, 明确了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 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参考。
《指南》 体现了先进的课程观和儿童观, 反映了国际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取向, 将儿童发展视为全面的、 整体的发展,以儿童现实的全面、协调
发展和未来的持续、终身发展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传达出幼儿是积极、 主动的学习者,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
点,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重视家园共育,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园环境, 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首先,《指南》确立了广义的儿童学习观, 强调知
识的获得是主体经验建构的过程, 知识的形态是多元的, 区别于传统的仅强调读写、数理知识等认知发展,而忽略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学习观, 以 “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为目标,确立了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的核心。同时,《指南》 强调了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重要性。学习品质指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儿童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并对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
美国华盛顿州的 《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将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ward learning)界定为:“能反映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 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儿童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儿童自己怎么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 《指南》重视儿童好奇心、兴趣、 习惯的培养,发展儿童的探究、合作能力等学习品质,并注重将其渗透于一日活动、五大领域之中,在活动和游戏中发展儿童的学习品质,促进活动的开展
和儿童的发展。学习品质不是脱离具体领域的抽象而孤立的东西, 而是在各领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可塑性的特质, 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也是 “遍及全球” 项目中若干发展中国家一致强调的儿童学习标准之一。培养学习品质对于鼓励儿童通过努力改善学习表现、 实现知识技能的可持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02/
《指南》 落地之声
可见,《指南》的颁布,旨在避免和克服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倾向,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取向。这个被称为 “国标” 的文件,自颁布之后在学前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被广泛用作幼儿园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培训、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正确把握幼
儿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
从目前来看,《指南》的推行主要存在两个模式:一是自上而下——作为政府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幼儿园培训和遴选评比工作的重要抓手,由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培训与学习,积极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学前教育专
家学者解读 《指南》出台的背景原因、基本理念、结构内容、目标原则、 重点难点、实施途径方法以及五大领域之间的联系等,广泛传播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广大家长的育儿信心和能力,对有效践行 《指南》 内容与精神、实施科
学保教起到较大促进作用;二是自下而上——幼儿园将《指南》作为园本培训、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在幼儿园一线工作中运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将《指南》的精神渗透于一日生活、游戏之中。这种实践将《指南》的核心内容进
一步细化,具备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基本规律,从而建立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对规范
学前教育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就目前来讲,幼儿教育 “小学化” 问题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幼小衔接问题仍影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尽管 《指南》 指明了幼儿学习
和发展的基本方向,针对如何防止和克服幼儿教育
“小学化” 现象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但正如
《指南》 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部分家长所担心的,目前小学择校和禁而不止的入学考试将持续强化幼儿教育 “小学化” 现象, 影响《指 南》的落实。当前,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仍为幼小衔接的
主要方式,尤其表现在教学评价上以成绩为评价标准, 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相较之下,家长理念似乎已不再是 “小学化” 的主要推
动力, 很多家长已认识到过早教授小学知识对孩子的发展得不偿失,并有意识地选择教育游戏化、 生活化的教育机构。
与此同时, 《指南》引起了不少家长和幼教人士的激烈讨论 有家长表示方案很细致,但是逐条达到不容易,《指南》 的部分要求超越了当前部分
家长和幼教工作者的 “最近发展区”,作为幼儿教
育的 “外行人” 理解内容存在困难, 践行这些 “先进理念” 更是难上加难,“应然标准” 超出了养育者和教育者的能力范围。对幼儿教师来说,一边是
对 《指南》先进理念的急切要求,一边是幼儿园
“小学化” 课程任务的重压,落实 《指南》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改变,进而面临着教学任务、态度、行为、理念不协调的困境。也有幼教人员表示很无奈:“《指南》的初衷虽好,但是未必
有其存在的教育环境……完全没有 ‘小学化’ 内容
的幼儿园势必被市场淘汰。” 这既反映了教育大背景对于落实 《指南》 的重大制约,也反映了实践者对 “小学化” 内涵仍存在误解。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 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做好有效衔接、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并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责任。但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有着显著区别,幼儿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能力、态度、素养、知识等,才能适应小学
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和评价方式,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和作息习惯,培养对学习的良好
情感态度并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顺利过渡到小学。《指南》 指出,当前要警惕的是有效衔接中
的 “小学化” 现象,但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以幼小衔接为借口实施幼儿教育 “小学化”,主要表现为办园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
教学方法的小学化,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导致幼儿园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离。由此可见,切实落实 《指南》 的内容和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幼儿教育 “小学化” 问题,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
《指南》前行之路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贯彻落实《指南》,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
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
力,实现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全面提高学前教育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建构科学、具体的儿童发展指标,完善学前教育指标体系,避免统一 “标尺”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类,包括教育规模、师资队伍、教育经费和办园条件,各类别下分别涵盖一、 二级不等的指标内容。学前教
育是围绕幼儿发展开展的,学前教育指标体系势必也应以幼儿为本,教育规模、师资、经费、条件等要素固然重要,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应当是回归幼儿。《指南》 为儿童发展指标的制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应大力推动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的实证研究,建立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的 “资源库”, 建构科学、具体的儿童发展指标,这既是进行科学合理的幼儿发展评估、了解幼儿真实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评价和监测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科学路径,更是学前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全方位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要警惕以指标体系作为终极目的、将指标衡量结果作为比较幼儿发
展优劣工具的做法,避免对幼儿身心发展做比较性标签。完善学前教育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趋势,为评价和监测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提供科学尺度,为国家针对学
前教育事业有效开展宏观调控和支持提供依据。
(二) 立足现实,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完善《指南》
《指南》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存在的 “小学化” 现象提出的,深刻反映了现实的需要,是教育研究回应社会问题的重要表现。同时,《指南》是学前教育各领域专家学者、学前教育工
作者、社会各界有识之士, 经过长期的研讨、论证、反复公开征求意见而产生的,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然而,我们也应看到
《指南》的时代局限性, 这不只是《指南》本身需要克服的问题,也是现阶段学前教育领域政策、 纲领 指标、评价体系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指标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式尚不完善,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化、质性研究成果呈碎 片化,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追踪研究甚少。缺乏有效的信息依托和严谨的分析框架,必然导致部分指标不够完善,概念模糊,缺乏操作性,框架松散,
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依附性和随意性,部分关键指
标缺乏等问题。《指南》 本身是当前社会问题的产
物,更需保持对儿童发展变化、 政治与社会环境、
国际动态等保持高度敏感,及时进行完善和调整。总之,《指南》 对学前教 育的发展具有重大导向性,其内容对学前领域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需要保
持开放和发展的态度, 持续关注 《指南》在学前教
育实践中的效度或 “水土不服” 情况,全面把握信息,时刻跟进研究, 及时调整方向, 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是落实《指南》的重要保障
《渴望学习》指出:“虽然幼儿能够快速地学习大量的知识,而且学习热情很高, 但是他们最终学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主要依赖于与他们互动的成人。” 可见, 师幼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而教师专业素质则是保障课程效果和评价作用的关键。研究表明,教师素质和儿童
发展及学习之间有着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Barnett,2003;国家研究委员会,2000)。教师接受正规教育和专门培训的级别越高,教师就越有可能在课堂上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他们与家庭的合作也会更加有效,并且会与同事形成一种持续的团队关系
(Bloom & Sheerer,1992)。然而, 《指南》 倡导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提倡广义的儿童学习观,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做好家园合作和有效衔接等原则, 对于任务繁重而地位待遇不佳的幼儿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教师既要做好一日活动中的各种繁琐事务,保障幼
儿健康安全,又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上面高要求, 下面高倦怠”
是在落实 《指南》 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严峻问题。因而,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跟进改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提升幼儿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是落实
《指南》 的重要保障。
(四) 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接轨,消除 “小学化” 滋生的土壤
幼儿教育 “小学化” 之风盛行已久,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根源和背景,《指南》 作用的发挥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得以贯彻落实,有效衔接不可成为幼
儿园的一厢情愿。目前,尽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子却随处可见,幼儿教育改革面临
应然与实然的尴尬局面,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进行着
博弈,小学与教育体制之间进行着博弈,“轰轰烈
烈的教育改革,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 状态仍在持续。当前,幼儿教育应强调以幼儿为本 推动多样
化评估手段,改变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优胜劣汰式的升学模式与教育观念;政府要积极鼓励和
扶持 “非小学化” 学前教育机构,打破利益分摊格
局,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整治力度,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 “小学化” 的土壤。同时, 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严禁幼儿园以小学教育的方式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缩小两个阶段在环境、 课程、 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此外, 广大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注: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作者:霍力岩,史贝贝
戳我试试
推荐阅读
周念丽:观察分析六步法——区角游戏支持的核心策略
丁海东:幼儿教师应当如何设计和撰写教育活动目标
王海英:让儿童成为反思性学习者
董旭花:自主学习中的教师——从观念重塑走向实践变革
周兢:促进幼儿前书写经验形成的教育支持策略
张俊:游戏化解决不了幼儿数学学习的所有问题
应彩云:师幼互动中的师幼关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 -=||=-收藏赞 (0)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