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集公众号关注:优师教研
关注微信号 :王老师18610206462
分享幼师实用类干货,在这里都能找你想要的资料
托班幼儿来园止哭妙招大全
托班幼儿来园止哭妙招大全
园所措施:新生分批入园
2—3岁的幼儿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启蒙站”。对于2—3岁幼儿来说,幼儿园生活是孩子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幼儿能否尽快地喜爱和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能否尽快融入集体,积极愉快学习的基础。如何帮助2—3岁幼儿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新同伴,不仅对幼儿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幼儿入园的适应问题也是越来越受到幼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如何让新生入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托班教师刚开学时的工作重点。
一、托班新生分批入园
针对托班新生入园爱哭的习惯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较强烈的分离焦虑,新学期,我园尝试与往常不同的方法——让托班新生分批入园,在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同意的基础上,年龄稍大的幼儿被安排在9月、10月两批入园,年龄小一点的幼儿被安排下学期入园。这样一来教师能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照顾和引导,帮助其适应集体环境。同时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注意及时的抱抱、哄哄情绪不稳定的幼儿,不断安慰它们,给他们如家人般的安全感。通过这些举措,幼儿较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情绪不断的趋于稳定了。
二、帮助家长克服分离焦虑情绪
随着新生进园,作为家长看着自己的宝贝哭闹着,让老师抱着走进教师,以前我们也看见有的家长流着眼泪走了,有的躲到门外偷偷的向教室里张望,他们的心情七上八下,孩子今天吃饭了吗?孩子今天喝水了吗?孩子今天睡觉了吗?家长们一天都牵挂着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是第一次离开他们。
作为家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帮家长渡过这孩子入园的第一关,我们幼儿园老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帮助家长克服分离焦虑情绪。
1、家访:
? 小玩具
在新生入园前,教师会到每个幼儿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一来可以认识孩子,我们给每个幼儿送了一份小礼物,一个好玩的小玩具,和孩子一起玩,使孩子和老师有沟通的机会对老师有一个初步的熟悉,给孩子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 幼儿情况表
通过家访也能了解孩子的个性、身体、习惯、喜好等特点,我们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幼儿情况表详细的记录孩子的各方面的情况,以便我们在孩子没入园前尽可能的了解幼儿。
? 告家长书
通过家访我们还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活动安排、课程、教育理念,并告知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到哪些生活、心理上的准备。这些还一一写在告知书上,以便家长能反复阅读。
通过家访时的细致工作,使家长那颗七上八下的心稍稍有些平缓。
2、家长会
开学前,幼儿园会召开新生家长会,同时家长会再一次的对我园的课程、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等等,使家长对幼儿园又进一步的了解。会后,我们还进行了分班级的家长会,家长可以先参观教室,再一次向家长介绍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时间,向家长介绍如何配合幼儿园做好入园准备。同时教师对家长的疑问一一详细的解答,尽可能打消家长心中的疑问。
3、亲子活动
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安排了亲子活动。教师根据平时的作息时间安排半日活动,家长陪同幼儿寻找自己的柜子、杯子、床,在教室里游戏,在户外玩玩滑滑梯、皮球……通过半天的亲子活动,幼儿园不仅给孩子留下一个好印象,也是家长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了一个更实际更具体的了解。
4、幼儿生活记录表
对托班幼儿来说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在幼儿里吃喝拉撒的情况,我们每天将孩子们在“大便、喝水、午餐、午睡”等方面的情况记录在表格内,每天家长们能通过表格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师没有很多的时间每天和每个家长交流沟通,而家长又非常想了解孩子的每天在园的情况之间的矛盾。
5、网上交流
现在接送孩子的有很多都是祖辈,孩子的父母不能经常直接和老师进行沟通,也有的家长平时接送的时候急于走,没时间和老师聊,于是我们通过网络市民信箱和家长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将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互相探讨教育的理念。家园致共同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种方法也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6、拍摄幼儿在园录像
幼儿入园的第三周开始,我们拍摄幼儿在园实况录像,在家长接孩子时安排播放时间让家长收看幼儿在园一天的情况,当家长们真真切切的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孩子们在幼儿里愉快游戏的样子,他们放心了!
7、幼儿成长档案
月底我们给每个孩子带回去一本他们的成长档案,档案中记录了孩子们入园的第一天,记录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变化,家长惊叹的表情,惊喜的表情,使我们看到了他们放心。
其实,幼儿的入园焦虑和家长的挂念焦虑是相互影响的,幼儿情绪的不稳定影响着甚至加剧家长的焦虑;反过来,家长的焦虑也影响着幼儿,不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如果家长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幼儿园紧密配合,那么,在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工作上,可谓是事半功倍了。
通过开学前、开学后的一系列的工作,家长从中既看到了老师对幼儿的关注,又对我们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能放心、安心的送幼儿来园了。
三、根据不同类型的哭闹孩子,采取相应的措施
看似许多孩子都在哭,但是他们并非是一样的,教师要仔细观察,了解孩子哭闹的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策略,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野蛮冲动型
1、这样的孩子哭的声音很大,哭声中往往伴随着叫声,边哭边叫,时而也会在地上打滚。这类孩子大多是个性外向,平时任性、家中溺爱的孩子。环境的突然变化,要离开了“呵护有佳”的家长,他们感到非常不适应,因此甚至会对老师“拳打脚踢”,也经常会。他们通常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一些好玩的玩具和游戏一般能够吸引他们,尤其是户外游戏时,他们基本可以停止哭闹。 1、 哭闹的特别厉害的幼儿可以有一个教师暂时带离集体,以免造成对其他孩子的情绪上的影响。
2、 以好玩的玩具吸引他们,老师边玩,便自言自语“真好玩”“它还会唱歌的”。
3、 待情绪稍有稳定的时候提醒进一步的要求,如:“你不哭我们就到外面去玩”,“你想玩滑滑梯吗?不哭了我们就去玩”“不哭了,老师就给妈妈打电话”,但是老师给孩子的承诺一定要是切合实际的,答应孩子就要做的,不然孩子将不再相信你。
4、 当老师被打疼时,要马上告诉孩子自己很疼,要孩子帮自己揉揉,这样一来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二来也能使孩子知道这种方式是不对的。
5、 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张粘纸进行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难舍难分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每天最痛苦的是早晨来园后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有的还甚至拉住父母,勾住父母的脖子怎么也不愿意下地。一旦家长离开了,他们会更大声的哭,一般哭的时间不会很长,往往在家长离开后一会儿能停止哭闹。
1、 及时和家长联系,取得配合,希望家长送幼儿来园时不要在班级里逗留时间太长,时间越来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哭闹。
2、 带幼儿去照镜子,“哎呀!这是谁呀?谁在哭呀?真难看!”“***笑嘻嘻的脸很好看的,老师喜欢”
3、 看看爸爸妈妈的照片,缓解离开家长的焦虑。
4、 用孩子喜欢的玩具来吸引幼儿。
5、 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唠唠叨叨型
有些孩子在入园后,情绪不稳定,虽然所表现出来的哭闹并不是十分厉害,但是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我要回家”、“我要打电话”、“我要妈妈”……,他们的哭经常是断断续续的,有的也会在特定的时段,如:点心、午餐时,午睡时。通常这些时段所进行的活动是他们不喜欢的,或是在家中都是由家长包办的。
1、 耐心、认真的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唠叨,并给与回应,如“好的,你先去玩,我打电话叫妈妈来带你来接你”,又如:“娃娃家有电话,你自己给妈妈打个电话”
2、 在孩子觉得有困难的生活活动中,给予孩子一地定帮助,如:喂孩子吃饭,暂时允许挑食,午睡时拍一拍,帮助孩子入睡。
3、 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轻声抽泣型
轻声抽泣型的孩子大多都是个性比较内向的孩子,对于新环境的变化,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轻声抽泣,不和其他小朋友讲话,也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不愿意参加游戏,也有的孩子一直拿着自己的“依恋物”。 1、 多和幼儿进行交流,可以多抱抱这样的孩子。消除孩子对老师的陌生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
2、 老师主动和幼儿一起玩,教他玩一些幼儿园的玩具,使其将注意力逐步转到幼儿园的玩具。
3、 暂时允许他们拿着自己的依恋物,但要尝试逐步减少拿依恋物的时间。
4、 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不声不响型
这样的孩子不哭,不闹,不讲话,不游戏,似乎是与世隔绝的,有的时候容易被老师忽视。但是有时也会拒绝吃饭、拒绝睡觉,这时候才会引起老师注意。 1、 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请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允许孩子有情感上的发泄。
2、 和孩子多沟通,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哭。
3、 教师要多关注这样的孩子,允许他暂时不参加游戏,但是,老师可以带着他四处走走,边走边说“他们在玩什么?”“真好玩”。然后慢慢过渡到和老师一起玩,再到自己玩。
4、 及时表扬,幼儿离园时给孩子一个奖励。约定明天再来幼儿园。
以上的这些策略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了,有时这些方法也是互相通用的。由于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拉拉幼儿的小手、抱抱他、和他说几句悄悄话等,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其次要用最温柔、最亲切的语言劝导幼儿。教师应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并在其行动中尽量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总之,孩子们稚嫩的双手,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牵引。我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让孩子失望。让我们将爱心、温暖、与欢乐传送给他们,用我们坚强、有力的双手,牵着他们走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