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动手操作的活动,体验操作成果带来的乐趣。
2、学习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探索、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共同特点。
3、能对材料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认证出能吹出泡泡的材料。
活动准备:
1、集体纪录表1张,小记录单若干。
2、实验材料:木质积木、铁环、竹筒、笔套、纱网、纸杯、吸管等,调好的肥皂水。
3、幼儿有用吸管吹泡泡的经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吹泡泡的材料,激发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2、出示各种吹泡泡的材料,师幼共同猜测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并做记录。
(1)出示各种材料,幼儿猜测。
教师: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猜猜能不能用它吹出泡泡,为什么?
(2)出示记录单,师幼共同观察。
教师:这里有一份记录单,看看不同的格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如果能吹出泡泡可以做上什么标记?不能吹出泡泡就可以做上什么标记?
(3)师幼共同记录猜测结果。
3、幼儿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1)教师讲解操作规则。引导幼儿对材料是否能吹出泡泡的猜想在记录表上做记号,认为能吹出泡泡的打√,认为不能吹出泡泡的打×,认为不能确定的打?。在操作完后,将结果用同样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单上。
(2)师幼共同小结注意事项。
(3)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师幼共同讨论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吹出泡泡。
(1)展示各组幼儿的记录单,请每组的代表说一说实验结果。
(2)将幼儿记录的结果填在大记录单上,若有不同结果,师幼共同验证。
(3)引导幼儿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特点。
(4)教师小结:物体中间有洞,而且洞中间是空的。这样的物体才能吹出泡泡。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继续探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