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主题研习
这是一场持久的面向未来的探索。无锡市华庄中心幼儿园将培养“完整儿童”作为课程目标。“健康、聪慧、明礼、乐群”作为具体的育人实践目标,又分解到大中小三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课程实施目标,经纬纵横,勾勒出一幅“完整儿童”图画。
目标如何变成一个个鲜活而有趣的教育活动?相应的课程资源又该如何开发利用?教师又该如何真正地鹰架儿童,让学习变成儿童自己的事?……无锡市华庄中心幼儿园努力探索,寻找科学的答案。
课程资源丰富起来了,活动精彩起来了,幼儿全面发展起来了……探索的道路上,结实累累。探索方法和思路、具体活动设计等,经春风一吹,就会像一颗颗蒲公英种子一样,撒到各地,点燃绿色的希望。
无锡市华庄中心幼儿园结合幼儿的生活挖掘课程资源, 追随幼儿的兴趣去拓展课程主题, 基于观察和理解推动幼儿对主题的自主研习。2019 年 9 月,无锡市华庄中心幼儿园“幼儿园‘完整儿童’主题研习课程的建设”被确立为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该课程以项目研究为抓手,贯彻《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和课程游戏化理念,力求重构幼儿园园本课程。
课题聚焦
01
审视现状,发现问题
“每一个儿童都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力量融汇一体的整体。”服务于儿童成长的幼儿园课程, 要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目的, 为幼儿提供其整体发展所需的各种经验,并使之协同发挥作用。“完整儿童”是一种儿童发展理念,也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 更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名称。当我们以“完整儿童”的发展理念来审视幼儿园课程现状时, 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缺失对园本课程目标的全面把握。“十五”期间,我园立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大终身学习支柱,拟定了“健康、聪慧、明礼、乐群”育人目标。育人目标和五大发展领域对接并落实为明确的课程目标时,教师缺乏实施路径,日常的课程实施中往往更多关注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习品质的养成。
2.主题活动课程领域的权重失衡。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以主题网络的形式组织开展,各领域相互整合和渗透,但在具体操作时常常会简化为各个领域活动设计拼盘, 且频频出现领域活动不均衡的现象。如何做到领域均衡,体现序列性、整合性、生活性,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3.对幼儿真实需要的关注乏力。在课程实施中, 教师有了发现和了解儿童的意识,但观察策略还不够多元,指导和回应不够开放,常是直接提供解决方法;基于评价来推动幼儿深度学习的能力不足,还常常忽略幼儿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主动建构。如何满足幼儿真正的兴趣需要,如何鹰架幼儿自主学习,值得深入研究。
课题聚焦
02
上下联动,建构课程目标体系
为了实现“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培养“健康、聪慧、明礼、乐群”的全面发展的儿童,我们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按照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首先由园长室和课程建设核心组成员, 结合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办园理念等,对课程名称和课程理念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蒲公英完整儿童课程”名称以及“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爱做事、善做人、慧共处、乐求知的完整儿童”课程理念;采用“自上而下”的头脑风暴, 对幼儿园培养目标进一步延展、丰富、解读、赋义,提出具体的各年龄段的“完整儿童”发展目标。
继而,我们组织教师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梳理、 整合、凝练,理出具体细化的主题发展目标。
最后,两条行动路线交叉合拢,再与《指南》五大领域的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相融合, 由此梳理优化形成了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
课题聚焦
03
结合目标,
确立四大课程主题方向
1.爱做事———小能手学生活。“学会做事” 是公民源自教育而拥有的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对于 3~6 岁幼儿来说,主要指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挖掘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 让幼儿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更好地独立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养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终身受用的健康生活方式。
2.乐求知———小灵童爱学习。“学会求知” 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有探求未知的热情, 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符合《指南》提出的“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实施原则。我们围绕“小灵童爱学习”这一主题, 把自然和生活中的问题暴露给孩子们, 引导他们以“观察自然、 发现问题” 为主线生发课程, 鼓励他们成为有强烈好奇心、求知欲、会提问的人。当更多幼儿被卷入其中或产生探究兴趣时,课程内容自然水到渠成。教师鼓励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不断累积经验、增长能力, 构建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3.善做人———小行者走天下。我们从引导幼儿了解、 知晓并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则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通过远足、徒步、毅行等认识身边的自然美景、环境设施,萌发对家乡、对集体的热爱, 锻炼身体耐力和坚持的毅力,进而培养会生存、会适应的全面发展的人。
4.慧共处———小天使乐交往。学会共处,就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幼儿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协调各种关系,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本主题从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开始,培养幼儿自我认识、自尊、自信、自主、自控能力,学习与同伴、成人之间的共处,学习处理交往问题, 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人格。
课题聚焦
04
放眼周边,丰富利用课程资源
在开发“完整儿童”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放眼社会、自然,聚焦于生活、环境,协同幼儿和家长,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课程,服务教学,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1.自然资源。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绿化、种植园、自然角等为幼儿创设开放、自主、多元、立体的自然学习场,满足幼儿利用自然资源自主学习的需要,建设自然化的“完整儿童”课程,如紫藤花下、走进小公园、萝卜生长记等。
2.生活资源。教育回归生活。在“完整儿童”课程的开发中,我们把生活作为本源,去观察和发现幼儿有意义的生活和学习,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建设生活化的“完整儿童”课程,如自主进餐、垃圾分类、我是班级小管家等。
3.人力资源。家、园、社区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积极探究幼儿生活情境中的亲子互动、同伴互动、师幼互动,追随幼儿的脚步,开发和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力资源, 建设人文化的“完整儿童”课程,如我爱你、爱心天使屋、朋友常联系等。
4.文化资源。绘本、美术(美工)作品等是幼儿接触最多也是最易于自主学习的文化资源。我们关注幼儿对文化资源的兴趣,挖掘幼儿的学习点,建设艺术化的“完整儿童”课程。如小蓝和小黄、年味、行走在四季的美术欣赏等。
课题聚焦
01
搭建鹰架,支持幼儿自主研习
教育需要以符合儿童学习特点和生命成长的方式进行,让儿童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得到极大的满足和自由舒展。在课程实施中,我们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节律,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在好奇、求知、体验、实践、探究中主动、热情、积极地学习,自主建构经验和获得发展。
结合“小记者采访记”的主题演进,看教师怎样一步步鹰架幼儿自主研习。
1.团讨合作。当幼儿初次采访出现来不及记录的问题时,教师没有直接帮助他们解决,而是将问题抛给孩子,思考怎样才能将采访的内容都记下来。大班孩子已经有了较多合作的经验,他们想到了分工合作、轮流记录等方法。
2.听辨分析。小记者们分好了工,再组织采访。最后,大家的采访单上记录的表征都很雷同,没有事件的关键信息,很难看出讲述的内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提供了采访现场的录音。孩子们反复听录音,发现了讲述的重点内容和需要记录的关键信息。
3.操作练习。小记者们在相互分享和比较采访单的过程中发现:做小记者还需要提高记录速度,有会用图示和符号记录的本领。于是,活动区里,孩子们玩起了“听听猜猜”“你说我画”“你做我画”等游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丰富了把声音符号(语言)转换为图示和其他符号的表征经验。
4.经验迁移。第三次采访后的分享环节, 小记者因为采访单记录符号的无序而凌乱,不能有序清楚地讲解采访内容。面对无序的采访记录单,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联想到———可以参考自主游戏计划书的样式,用标序号和打格子的图表式方法来记录。经验的迁移让孩子们的表征从无序到有序。
课题聚焦
06
多维设计,使经验生长成链
在“蒲公英完整儿童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从两个维度设计课程。第一个维度,不同年龄段各自生发不同的课程主题。第二个维度,同一主题贯穿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抓住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形成一主题适应不同年龄段特点,具有学习坡度的层次和系列,展示课程主题设计和推进中的经验链生长。
“小能手学生活———垃圾分类”
随着“垃圾分类”全民行动的开展,幼儿发现:小区和幼儿园的垃圾桶变成了 4 种不同的颜色, 且画着不同的标志……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 抓住实施“垃圾分类”的社会背景,围绕同一课程内容设计了小、中、大班的课程主题。
1.基于幼儿认知、确定核心经验。主题链设计时,首先必须基于儿童的经验。经验的累积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主题核心内容与要求在每个年龄段是螺旋上升的,关注幼儿已有经验,把握每个年龄段的核心经验。
2.关注经验兴趣、生发活动内容。链模式主题研习课程在内容生发、组织实施、时间空间上要保证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注重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亲子活动等幼儿一日生活的整合性、渗透性, 生发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有层次、递进式的内容。
3.追随幼儿脚步,完善课程链条。在课程的生发过程中,我们遵循“完整儿童”课程理念,关注各活动链实施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把握好预设与生成、计划与弹性之间的平衡, 关注幼儿发展阶段性和整体性,使主题活动与年龄段相匹配。
课题聚焦
01
复刻翻新,促使课程纵深发展
园本课程建设是在“发现问题—反思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推动教师不断深入研究, 同时变个体经验为群体经验。我园园本课程框架初有雏形,四个大主题方向下已开发了诸多小主题内容。但是,纵观四个方向下每个年龄段的课程主题, 仍存在零散、缺乏联系性和逻辑性等问题。接下来,我们会采用“二次研发”甚至“三次研发”推动课程纵深发展。第一,确保在四个大主题方向下,每学期各有一个小主题在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同时开展链模式研究,在目标、内容、评价上形成系列、递进的渐进式课程模式;第二,每个大主题方向下筛选出凸显园本优势的经典课程主题,将筛选出来的经典课程融入到综合活动课程中,通过课程审议、 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二轮研究,形成主题实施方案;第三,继续关注幼儿的生活、兴趣、需要,充分利用本园资源和本土资源开展“一班一项目”研究,师幼创生新的主题课程。继而,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完整儿童”课程
走向深处。
课题聚焦
—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学前在线”。
本文综合转自:《幼教365》杂志管理版总第502期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往期回顾
【现场直击】2022-2023年度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数字经济下的未来劳动力技能提升”项目研讨会在闽举办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