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
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服药治疗的病症
而是当今社会一种愈发普遍的现象
人们与自然的接触减少
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
2005年
美国人洛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自然缺失症并非儿童专属
已经逐渐扩展到了成年人
洛夫在新书《自然法则》中
鼓励人们重新思考当今的生活方式
与自然脱节
制约着人类一部分能力的发展
感知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得到锻炼
丹麦研究员发现
58%的与大自然紧密接触的儿童
通常能发明新游戏
而在较少接触自然的儿童中
这一比例只有16%
与自然脱节
有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例如忧郁、孤独或注意力无法集中等
而在自然界中度过静谧、放松的时光
对缓解这些症状大有好处
与自然脱节
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当人们被困于室内
鲜少在大自然中散步、奔跑
肥胖症、体质下降等问题将出现
更重要的是
自然缺失会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缺乏起码的尊重
年轻人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
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
不再对家乡的地理感兴趣
不再如父辈一般热爱自然
未来
成为社会中流砥柱、手握发展决策权的他们
还能否体会万物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
家长常有这样的感慨
今天的孩子比儿时的自己少了很多野趣
那么于家长而言
野趣除了来自遥远的童年回忆
如今还有多少体验?
是否久已不闻虫鸟声
久已不见山水色?
人们对自然缺失症的关注
过多地聚焦于未成年人
而忽略了已向成年人蔓延的新趋势
近年来
很多成年人动情地描绘着自己的自然缺失感
自然缺失症
已不局限于未成年人
2012年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
曾联合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商
发布中国职场人工作和休闲平衡指数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
在学习、体育、家务、休闲等7项活动中
大部分职场人的大部分休息时间
用于宅在家里
成人自然缺失的形成
缘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些人过度信仰科技的力量
沉溺于接触电子产品
一些人出于对时间、费用等因素的考虑
主动减少自然接触
也有人虽向往自然
但由于都市生活中的自然元素不断减少
失去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人们常常不由得想起旧时光
那时的自己能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
那时还与自然紧密连接。
而在自然缺失的当下
如何再度与自然连接?
一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应当重塑亲近自然的主动性
亲近大自然
能让各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所裨益
在美国
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开出“大自然药方”
让患者多去自然中走走
药方包括具体的休憩地点、小径,甚至每次行走的路程
医院里辅助治疗的花园
也很受欢迎
诚然
亲近自然不是万能药
但有助改善身心健康
因而被视作
对抗精神抑郁、衰老的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生命、感知生命、亲近自然
也有助于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等
另一方面
人们不妨为周边环境打造更多自然元素
让大自然不再远在城郊
不是旅游景点
而是生活的家园
洛夫认为
真正的自然法则
不反对城市生活
而是将自然和美的种子播撒在已有的和新的地方
本文摘自 环境经济/2016 年 1 月/总第 169-170 期
作者:陈妍凌
转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今日童心乐(ID:jrtxl2018)
今日童心乐致力于推进中国幼儿生态教育,目标成为中国幼儿生态教育的引领者。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