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k1MjA4Nw==&mid=2247532232&idx=1&sn=9ba72e4a44bde68993e0ccf1a69adf50
本期影单,我们将介绍4部关于儿童发展和幼儿园教育的纪录片,在轻松观影的同时,get最前沿、最有趣的幼儿教育专业知识。
本期纪录片单包括:
1. 我的游戏童年(安吉幼儿园)
2. 蒙特梭利小教室(法国蒙氏幼儿园)
3. 呱呱坠地两千天(婴幼儿早期发展)
4. 北鼻的异想世界(婴幼儿早期发展)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首先我们介绍两部幼儿园教育模式的实录,走进安吉游戏幼儿园和蒙特梭利教室,看到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样态;然后分享两部全球热映的婴幼儿发展纪录片——《呱呱坠地两千天/成为你》(2020年)和《北鼻的异想世界》(2018年)。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地点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这里的幼儿园以“安吉游戏”闻名遐迩。《我的游戏童年》记录了梅溪镇晓墅幼儿园大四班的期末生活,跟踪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观察他们参与安吉游戏、为毕业典礼表演做准备,以及家庭教育,再现了真实的幼儿园生活和家园共育状况。
真正的安吉游戏大胆、放手,孩子们将全身心投入了其中。除了玩幼儿园里精彩的游戏,性格沉稳的杨毅在家也有一个“乐高游戏室”,让我们看到一个6岁儿童惊人的创造力。
● 杨毅在拼搭乐高
最后,当采访者问到孩子们:“如果以后都不让你玩游戏了,你是什么心情?”他们的回答很生动,可见游戏之于孩子们是多么重要。
扫码即可观看
《蒙特梭利小教室》拍摄了法国一所蒙特梭利儿童之家的教学生活,呈现了蒙氏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蒙氏教室里精美雅致的陈设和教具首先映入眼帘,让观众一饱眼福。这些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教具按照难度分级,有序地陈列在教室各处,供给孩子们练习。
● 法国的蒙氏教室
纪录片里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比如:
“教具替代了教育者的口头教导,还能将错误展示在儿童面前,从而为儿童提供自学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或者教具自带的错误控制功能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教师出面纠正或称赞儿童,儿童的兴趣可能会消失,自我纠正的魔力也会被打破。”
“专注力是所有学习获得乃至自我实现的基石。如果想激发和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必须让儿童拥有自主选择活动的自由,并按自己的意愿不断重复所选的活动。
儿童的出发点是获取知识,他们会不断重复运用所学的知识,且获得的满足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如同喝水解渴,小口喝水不足以解渴,儿童必须要充分满足,大口喝水才能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安吉游戏和蒙特梭利教育一动一静,让我们看到教育手段本身是丰富的、可选择的。一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教育模式下都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但是他们又塑造出了不同的特质。
扫码即可观看
这部纪录片每集围绕着一个儿童在身体和心智等发展方面,讲述地球各个角落0-5岁婴幼儿的成长故事:
第一集:who am I (成为自己)
第二集:moving (动作与运动)
第三集:making friends (人际交往)
第四集:feeling (感受/情绪/情感)
第五集:talking (语言)
第六集:thinking (思维 )
■第一集:自我意识
婴幼儿是如何发现自己的存在呢?
4个月大的孩子对自己的名字已经出现反应,但他们并不知道名字的意义。因为孩子还不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还是旁人的一部分,意识上和母亲融为一体。这个时候他们无法建立自我认同。
2岁的时候,小女孩第一次照镜子,她并不知道镜子中的小女孩就是自己,甚至还给镜子里的自己喂饼干。
在后来偶然一次吃东西不小心弄到脸上,发现镜子里的人和自己一模一样,此时孩子第一次意识到镜子中的小女孩就是自己,她开始建立了自我认同。自我意识随之越来越强烈和多元,这是一个奇妙而隐秘的成长过程。
纪录片特地提到了儿童自我发展中的“爱好”,讲述了滕井小朋友拍照的故事。
腾井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偏远山脚地带,3岁的他发现了一项自己的爱好——拍照。腾井第一次见到相机,是在来到村子的游客那里,此后,无论见到什么,他都想拍下来,没有任何东西能让腾井和相机分离,即便是上学。为了让腾井对学校有兴趣,他的老师还在班级里为他挑选和张贴作品。当大人认真对待这个爱好,他很开心。
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发现自己的爱好,而三分之一的孩子热爱的程度极高,发展心理学家称为“强烈兴趣”的爱好。对于家长来说,强烈兴趣可能会很棘手,但培养兴趣有助于与孩子发展自我的身份——爱好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腾井不只是在拍照,他在告诉全世界:“我就是那个会拍照的小孩。”
■第二集:身体能力
第一次用两根手指头捏起豆子,从三指捏变为二指捏;
第一次调动全身肌肉,付出全部勇气,独立学会了游泳;
第一次掌握了本体感觉,在冲浪运动中找到平衡。
儿童身体能力的飞跃往往只在一瞬间,突破的背后是无数次练习,无数个身体经验的积累。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站起来,第一次独立走,第一次骑车,他们总是孜孜不倦地练习,失败了也不气馁。
随着婴幼儿学会信任和使用自己的身体,他们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范围也随之扩大。运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刺激就越多,开发着全部潜力的感官知觉和关键的神经通路。提供给儿童充足的运动机会,不仅开发着他们的身体能力,更是大脑和心智成长的养分。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只能看到儿童运动发展最表象的部分——跑、跳、投、掷……然而还有很多的看不见的运动密码被人忽视。比如影片里提到的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被称为“第六感”,它让我们无论在什么地形下能够凭着直觉运动,无论我们是在爬树,还是骑自行车,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能信任自己的身体。
■第三集:社会性
孩子是怎么学会合作的呢?
生活在蒙古雪原上的4岁小女孩Enerkhein在妈妈的要求下,去远处取雪,融化成水做饭。虽然装雪的桶不大,但毕竟是孩子,一个人做这事肯定费劲。于是Enerkhein灵机一动,主动找自己的玩伴帮忙,两个人合作,事情就轻松许多。
有了好朋友的帮忙,感觉温暖了,工作也变得更有趣起来。4岁的孩子就这样明白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这不是大人教给孩子的,是孩子在自己的行为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的。
另一位女孩贝蒂与玩伴一同去动物园时,扮演起了成年人角色,对玩伴的举动提出各种要求,发生了不愉快的沟通。回到家里,她竟然拿出各种玩具模拟当时的场景,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好听,态度也不是很好。然后又通过玩具的推演,思考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应对。
这不就是大人的“复盘”吗?小孩的社交技能,从这一刻开始就能获得提升,是不是很厉害?
孩子为什么要帮别人说谎?如何学习规则、融入集体?纪录片里还有许多关于社会性发展的案例。
■第四集:情绪情感
1岁前,孩子开始了解五大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恐惧、厌恶、惊讶,他们会做出相应的表情。
2岁半的孩子处于情感波动的高峰期,常常会陷入“发脾气”三部曲:愤怒、表现出攻击性、陷入绝望。这被称为“可怕的两岁”。
奇妙的是,孩子的情绪认知和控制能力与语言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当他们具有描述自己情绪的能力,学会的情感词汇越多,就越能应对各种困难的情景。
影片还接着介绍了3-5岁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关键之处和成人的应对方式,分享如何通过音乐和其他孩子喜爱的活动,帮助他们获得平静的满足感,建立积极的人格基础。
■第五集:语言
影片除了介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还分享了促进语言发展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苏斯词汇提高法”来提高孩子的词汇量,也就是押韵儿歌。
科学家们发现,孩子对押韵儿歌尤其敏感,并且比成年人更善于记住他们。儿歌的重复和节奏、强烈的押韵,不仅对音素的培养非常好,能让儿童快速地学习新词汇,还能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如何组合在一起,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他们很喜欢爸爸妈妈念儿歌的声音,喜欢重复简单的话和曲调,重复会让他们很满足,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他们听得越多,越能理解词汇和语言,拓展词汇量。
纪录片里特别提到讲笑话是孩子不擅长的,但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挑战。老师不妨在幼儿园里试试让孩子们讲笑话给大家听。
■第六集:认知与思维
10个月时,孩子对身边的一切事物产生好奇,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当他找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会用嘴巴直接进行探索。
接下来,孩子会通过不断重复某个动作来确认自己的“最新发现”。比如他一放手,手中的物体就会向下坠落,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为图式”。
3岁时,孩子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也会运用更多的方法来收集信息,变成“十万个为什么”。科学家发现当孩子问出“为什么”并且得到答案时,发现某样新事物的可能性会刺激到大脑产生愉悦感的部位。
● 为什么三岁的孩子喜欢问“为什么?”
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还有很多神秘之处,比如一个2岁幼儿是如何把品种各异、外形迥异的狗都归类为“狗”呢?他们如何发展分类能力的呢?欢迎扫码观看。
扫码即可观看
与《成为你》拍摄真实故事的手法不同,《北鼻的异想世界》是从实验室开始拍摄的,是一部研究婴幼儿发展的实验纪录片。
儿科专家古蒂·辛格博士的带领了一个由世界顶级儿童发展专家组成的团队,围绕着婴儿的早期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科学研究。他们在搭建的婴儿实验室里做实验,然后跟踪探访英国家庭,是对婴儿发展的一次大规模的重新认知。
■ 第一集:成为你
实验主题:
1. 性格测试:性格如何形成?
2. 婴儿的早期语言发展。
3. 兴趣对早期发展有多重要?
4. 科技设备对幼儿只有弊端吗?
5. 婴儿的早期经历对个人的态度和观点的影响。
比如第四个实验:科技设备对幼儿有益处吗?
据调查,英国有75%的幼儿每天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是科技发展对婴幼儿造成的影响。
有专家认为,电子屏幕设备不利于宝宝的睡眠,对注意力有消极的影响,沉迷于小屏幕会减少活动量等等。但是这些技术对孩子有没有益处呢?这类研究非常少。
研究人员请了6名幼儿来做测试,测试他们的精细运动控制和大运动发展。其中3个是平板电脑使用者,另外3个不是。
实验1测试了两组幼儿是否能沿直接行走,结果表明两组的大运动发展没有明显差异;
实验2测试了幼儿画直线的能力,发现非技术使用幼儿开始掌握了画直线,技术使用者可以准确地画直线,精细运动中手指的协调能力略胜一筹。
实验3测试了幼儿搭积木的能力。非技术使用者平均搭了5块积木,技术使用者则都搭的较多,有的达到了9块。
技术使用者在同龄宝宝中有着更好的精细运动技巧。虽然这是一个小样本,但是证实了之前的研究。
之前对于715个幼儿的研究表明,技术使用幼儿有着更好的精细运动能力,搭积木更出色的孩子也是那些主动玩智能设备的孩子,他们对触摸屏的控制能力更好。因此,触摸屏并非只有弊端。
■ 第二集:融入社会
实验主题:
1. 性格测试:性格如何形成?
2. 婴儿的早期语言发展
3. 婴儿能否判断好坏?
4. 为什么婴儿哭声对父母的威力那么大?
5. 如何逗宝宝笑?什么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
6. 宝宝对于对话规律的理解何时产生?
7. 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是如何的?
8. 宝宝如何知道每个人不一样?
9. 共情什么时候产生?
第三个实验搭建了一个木偶剧,观察宝宝能否对好坏的行为有区分。
表演结束之后,研究人员让宝宝选择蓝色还是黄色。所有的宝宝都选择了黄色(代表好人)。即使他们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们都作出了道德层面上正确的选择。
实验后来找到了7个月的婴儿,发现7个月的婴儿也神奇地具备了这种能力。因此可以表明,婴儿分辨好坏的能力几乎是天生的,他们不只是能看到形状和颜色,还会区分好坏。
Nathalia Gjersoe博士说:“这也许一种情感驱动,比起‘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有可能是情绪被积极和消极的行为所影响了。他们看到某人得到帮助,会感到开心。即使是7个月的婴儿,他们也会喜欢和‘好人’在一起。”
■第三集:产生独立性
实验主题:
1. 深度视觉感知能力:视觉悬崖实验
2. 记忆力与分离焦虑:在脑海中保持心智图像的能力
3. 通过发脾气强调他们的独立性
4. 如何帮助幼儿解决负面情绪,让他们不发脾气?
5. 从爬行到走,一段新的“独立”旅程
6. 什么是与婴儿交谈的最佳方式?
7. 学习新语言,为什么成人比婴儿难那么多?
8. 婴儿何时能够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
9. 关于婴幼儿合作的测试
第一个“视觉悬崖实验”幼教人再熟悉不过了,由沃克和吉布森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是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棋盘式的图案,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还没有定论。
纪录片里,实验室重做了这个实验,观察婴儿是否能够识别和应对悬崖的危险,推断是什么时候建立了深度知觉。
实验中,所有刚学会爬行的婴儿,都无视悬崖的存在,直接爬过去了。他们还不明白这样的高度可能造成的危险,对深度还没有建立视觉感知。这也与记忆及注意力有关,他们还不具备高阶认知能力,还不会产生恐怖感,无法意识到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已经爬行了两周或更长时间的婴儿学会了向前看,并且都很害怕,确定了这是危险的,即使爸爸妈妈在前面鼓励和引导,也不为所动。几周的爬行经验对婴儿了解周围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能够理解深度和距离这样的概念。
爬行意味着婴儿可以自行探索世界了,并且开始理解和预测周围环境中的风险、挑战和机遇。对于儿童发育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影片里几乎所有的实验都很有趣,甚至会颠覆从前的结论。
扫码即可观看
特别说明 :
《学前微主编》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更多精彩内容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