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崔利玲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
正高级教师,兼国家督学
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
南京大学教育硕士实践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实践导师
学前微主编,与100000+园长共成长
今年3月,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诞辰130周年,缅怀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分享“活教育”实践的研讨活动在全国各地纷纷展开。研究精神、幼童本位、科学立场,是众多研讨活动涉及的共同话题,“学习陈鹤琴,回归活教育”,成为新时期幼教人的追求。
陈鹤琴认为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重视和切实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能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因为“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要研究儿童,首先要了解儿童”,他提出:“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我们应当直接地去调查、去观察、去实验,这样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从对长子一鸣出生的808天观察实验,并以此为素材写就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本巨著开始,实验研究就伴随了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生涯。除了创办鼓楼幼稚园开展课程实验,他还与陶行知先生组建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教刊物《幼稚教育丛刊》《幼稚教育》,实现“研究儿童教育,推进儿童福利事业,提倡教师专业精神”的宗旨。
虽然是留美归国的学者,但他反对全盘西化,坚持洋为中用、面向社会、注重实践,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大众化的幼儿教育道路”。他常说,外国的经验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合中国的特点,不要照搬照抄他人的理论、课程、做法,避免水土不服昙花一现。从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到在南京成立五个儿童教育实验区,再到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实验,在长期实验研究基础上,陈鹤琴先生凝练了以“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主张。正因为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合理吸纳西方教育思想精华,才使得“活教育”在实施中始终坚持比较借鉴、不断完善,保持了长久的活力。作为中国近代新旧教育变革的产物,其理论不仅引导着近百年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更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
在坚持学前教育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重温陈鹤琴的中国化实践历程,非常必要。
赵寄石老师曾总结归纳陈鹤琴科学研究的四个特点:目的明确,内容广泛;借鉴理论,亲身实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观点明确,热情传播。科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在外来文化或全新理论到来时,理性分析、分步实施,在教育实践中积累教育智慧、提升教育水平,实现思想与技术的并行,让教育改革成果适宜中国土壤、富有中国特色。我们也看到有些幼儿园为了早日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步快进地奔向了理想的课程模式,忽略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的欠缺,在根基尚未筑牢的情况下造成思想与技术脱节,形似神不似,这样的“科学实验”是没有灵魂的,是不可取的。
幼儿园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有原点、有思想理念、有技术支撑、有教育实践,只有长期实验的教育改革,才能有文化的根基,才有灵魂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