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游戏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
利津游戏作为近几年来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风靡起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备受广大幼教工作者推崇,数以万计的中外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和骨干教师走进利津二幼,走近利津游戏,成为幼教界交流探讨的热点。
与此同时,利津游戏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安全性不足,脱离游戏本质,注重形式表演等。不少人因此心生疑惑:
利津游戏究竟会是昙花一现,还是有着持久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笔者从利津游戏的现状很自然联想到中小学领域的黄冈密卷、启东神话、杜郎口模式和衡水中学,这些中小学教育的杰出代表,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与利津游戏类似,推崇者把这些代表视为神话和榜样,而质疑者则斥之为骗局乃至祸国殃民。同样一个事物和现象,不同人的认知竟然如此悬殊,本质上是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近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利津户外游戏》一书,综合呈现了利津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解读与支持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利津游戏的一个窗口。
在笔者看来,这本书生动展现了利津游戏旺盛的生命力。
笔者曾到访利津二幼浸入式观摩体验,并与利津游戏创始人赵兰会园长深入交流,结合本书的阅读,试图以当前我国幼儿园户外游戏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利津游戏的生命力,以期抛砖引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户外活动在给予幼儿精神愉悦的同时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身体、社会性情绪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实际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两个小时。从时间的安排上来看,一些幼儿园在户外活动时间的安排上较零散,且时间相对较短,不能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园的活动器材虽然有但很不齐全,没有与其空间规模相适应。因此,很多时候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只流于形式,户外活动的质量不高,锻炼的实效不大。
一些幼儿园确实在坚持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但总是拿千篇一律的游戏让幼儿周而复始地玩,没有趣味,幼儿玩起来如同嚼蜡,教师只是形式化地带着幼儿消磨着规定的游戏时间,为了游戏而游戏。幼儿体会不到游戏的快乐,没有幼儿的深度学习,对幼儿的发展也起不到实际意义上的作用。
一些教师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过分担忧,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自由探索、充分活动。因此对户外活动的控制性较多,从对运动器材的控制,到对幼儿选择权的控制,再到对幼儿活动操作方法的控制。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感受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控制,无法对活动有更好的投入感,对活动的参与性很低。这种过度保护,恰恰阻碍了幼儿运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其他相关品质能力的发展。
利津游戏是指由山东省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赵兰会园长带领的幼教团队经过长期探索所创建的以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本土资源综合利用为路径,以传承中国传统及地域文化为特点,培养身心健全,具有挑战精神的中国娃为目的的综合性游戏。
中国幼教界称之为“利津游戏”,按其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儿童传统游戏和户外野趣游戏。
利津游戏基于国内幼儿园户外游戏现状,本着“游戏开发本土化、实用化”的原则,将中国传统游戏(如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翻绳、舞龙灯、跳房子等)和现代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融为一体,对千篇一律的游戏形式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在游戏领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利津游戏立足“把游戏还给孩子、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的教育理念,认为游戏是属于儿童的,没有游戏的童年不是完整快乐的童年,其丰富多彩的户外野趣游戏和民间传统游戏活动,成为学前教育本土创新的典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幼教专家的目光,深刻体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国内园所众多,各种游戏理论和模式层出不穷,为何利津游戏能独树一帜口口相传?其顽强的生命力体现在哪里?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在以自然为本,坚持生态化、本土化的游戏理念
游戏的开展离不开各种材料和玩具的依托,然而很多幼儿园要么直接购买各种新型商品化玩教具,要么有自然资源却不知如何利用。利津游戏发现了一个好的契机,充分利用本土现有的自然资源,研发和创新了一系列游戏材料和玩具,大自然成了珍贵的游戏材料宝库。
利津游戏积极引导幼儿接触、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一走进利津二幼,人们就会不自觉被朴素生态的环境所吸引。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本地资源和废旧材料都是儿童眼中最珍贵的游戏材料,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游戏法宝:爬树、跳竹竿、自制滑梯、树网、轮胎、木头跷跷板、秋千、手压井、高空滑索、爬山钻洞等等,每一个游戏都充分利用了本土资源。正是这些生态化、本土化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创建了一个游戏的王国,让他们畅快地享受着童年时光。
利津游戏以既现代又乡土的形态,践行并引领着我们所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游戏理念。这些自然生态渗透在教育环境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些隐形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着幼儿的生活经验,愉悦着他们的快乐童年。
(2)体现在落实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注重幼儿“真游戏”的体验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规定:“儿童有权享受休息和闲暇,参与适宜他们年龄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公约确认了儿童享有游戏的权利,儿童就是游戏的主人。
利津游戏认真探索,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把世间万物变成丰富的教科书,让幼儿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充分利用园内广阔的户外场地,创设了民族风情园、生态植物园、小小动物园、书香文化园、科技探索园、儿童游戏园等六大主题园,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游戏生态环境和乡土气息浓郁的真实生活教育场景。
幼儿可以在小树林里奔跑、追逐、爬树、捉迷藏;在游戏区荡秋千、爬软梯、推轮胎;在饲养区喂养、观察小动物;在“农家小院”生火做饭……幼儿快乐地玩耍充分展现出游戏的魅力,让我们对“真游戏”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真游戏”不仅是解放幼儿、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游戏活动,还能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教师组织游戏活动经常会出现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游戏自由化,有的教师把游戏活动等同于幼儿的自由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不闻不问。幼儿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帮助,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游戏中蕴含的教育契机也被白白浪费;游戏模式化,有的教师为了使幼儿的游戏更逼真、更有趣、更具价值,便亲自选择游戏的主题、材料、时间和场地,亲自确定游戏的角色,甚至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幼儿选定游戏伙伴,一心将游戏“导演”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模式。
利津游戏种类丰富,其中不乏难度较大的和挑战性强的游戏,在这些游戏未被幼儿熟练掌握之前,教师都会参与其中,作为幼儿的玩伴,与幼儿同玩同乐。但是,在游戏中的教师并不单单作为幼儿的玩伴参与游戏,他们会在参与游戏的同时认真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认真记录幼儿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
幼儿在游戏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教师善于给幼儿一定思考与想象的时间,通过适时的帮助和引导,启发幼儿自己去解决游戏中所遇到的难题,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此外,教师也非常注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善于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让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社会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任何一种现象和模式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利津游戏发展到现在,一直在打磨、迭代、进化。
笔者以为,作为本土游戏的典范,利津游戏所蕴含的儿童观、教师观和生态自然的游戏理念是非常值得宣传推广的,这也是利津游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根本原因。然而,对其他园所而言,不可盲目照搬其模式。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地域和民族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和幼儿发展情况,并加以借鉴和融合创新才是学习利津游戏的正确思路。
作者 | 程实(优师教研创始人,武汉丹桂青桐教育研究院院长)
“学前微主编”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微主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