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玩转编织》
年龄段/班:大班
观察时间:区域活动
观察背景
编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丰富的艺术。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我们班晴晴小朋友带来了自己编织的围巾来与我分享,并兴致勃勃得向我介绍编法,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围观,见小朋友们都对此感兴趣,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将编织材料投放到生活区供孩子们动手编织。
观察目标
幼儿是否喜欢参与编织活动,学会编织,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观察过程(分析与措施)
第一次观察:然然在拿到编织网的时候,立马动起手来,拿出彩绳的一头就开始在编织网上穿梭。一边操作一边重复念叨“穿过来、压住线,然后再穿过来……”于是我问她“你穿的是什么?”她告诉我说“将整个网都连满之后,就是一座座的高山。”并将山的样子用手描绘给我看。“有的山高,就瘦点,我就用手指把它拉长,低的山就胖点,我就把它往下压。”然然不断讲解她穿出的高山。穿好之后,她指着编织网说“这是高山,旁边是高山休息的地方,这根是栏杆,这些都是河水。”
分析: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富有童趣,能根据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联想说明,对孩子的想象力老师应给予鼓励与,支持孩子进行大胆的想象。虽然孩子懂得穿过、压住,一上一下的进行编织,但对编织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教师需对其进行引导。
措施:教师提供编织示范图,让孩子观察了解编织规则,进行有规律的编织。
1.目标调整:孩子有规则的进行编织。
2.材料投放调整:提供示范图。
3.玩法调整:根据示范图了解规则,按规则进行编织。
第二次观察:然然在看过示范图后,我问她“这个编织跟你刚才的编织有什么不同?”她告诉我“这个是有规律的、一上一下间隔编的”。于是她开始从新编织。嘴里开始念叨“这根在上面,穿过去,这根在下面……”一会之后,她就说“就是这样规律编的了,我不想玩了。”就开始玩其他材料了。
分析:有了示范图的参考,孩子就能按照规则引导进行编织。但由于材料单一、方法简单,孩子不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在编织方法上应增加些难度,提供具有多样性,操作性强的材料,提高孩子的活动兴趣。
措施:增加难度、提供低结构的材料让孩子对编织更加感兴趣。
1.目标调整:学会多种编织方法,体验编织的乐趣。
2.材料投放调整:提供围巾材料、围巾步骤图
3.玩法调整:教师讲解并参考织法步骤图,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来学习
第三次观察:然然在编织围巾的时候,先将围巾线在手指上以“S”绕了三圈,打好基础,然后将第一圈穿入第二圈拉出,再将拉出的穿入第三圈,形成一个新的圈,最后将原先的旧圈抽出,将新圈套入手指,每根手指头都重复此动作,显得格外地专注。随着围巾的增长,孩子的编织动作也慢慢地娴熟起来。
分析:孩子面对新材料的时候,兴趣高涨,织好的围巾可以带回家,孩子就更加有兴趣来享受编织的过程,期待成果。看着慢慢成型的围巾,孩子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越加兴奋。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绕、穿、抽等编织方法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培养孩子的耐心与细心。
措施:
1.目标调整:乐于探索编织方法,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探讨自己的编织方法,热情帮助他人解决编织困难。
2.材料投放调整:提供展示平台,展示自己织的围巾。还可适当增加工具,让孩子利用工具进行编织,提高编织技能。
3.活动组织调整:鼓励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探讨自己是如何更快更好的进行编织,孩子间的交流学习能让幼儿更容易接受,也能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幼幼关系,增强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END-
#
#
#
#
# 活动教案 |小班科学《小熊请客》
# 主题活动 | 我要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