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郭文艳,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教师。她积极探索自然教育理念,带领团队开荒建立生态种植园,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构建出适合孩子发展的园本课程。她注重保教课程创新,带领团队开发乡土课程资源,实施生态教育,引领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她成立了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川中社区大学,为村民提供社区教育空间,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教育人的力量。
记者:郭老师,您好!请您说说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到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任教的?您和教师们来到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后,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
郭文艳:2002年,我从河南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小学和幼儿园任教。2012年,我参加了河南省辉县市教育局组织的招聘教师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辉县市第二幼儿园的教师岗位。
就在这时,为了给当地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辉县市西平罗乡成立了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创建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为此,要从县城调一批教师去那里任教。可谁愿意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去山区任教呢?在这关键时刻,已身患重病的张青娥园长主动请缨到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任园长。张园长是一位既有教育情怀、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又有担当的学前教育前辈,我打心底里佩服她、敬重她。当时,她鼓励我一同前往。我心里明白,她给我们指引的道路不会错,跟着她注定不会走寻常路,并且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我没有犹豫,毅然放弃了辉县市第二幼儿园的工作,背起行囊、带上孩子,跟随张园长来到了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从此和西平罗乡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园长是辉县市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在她的号召下,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年轻人曹菊芳、宋琪、侯花、李小娟、张靓、王彦、王栋臣等一同来到了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任教。我们组成了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最早的教师团队。
创业是艰苦的。2012年6月,张青娥园长放弃暑假休息时间,带着我们来到了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因为当时幼儿园还没有完全建好,水电还没有通,所以早上我们要端着脸盆到很远的工地上接水洗漱,晚上我们都不敢多喝水,怕半夜要上厕所。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叫过一声苦。
在张园长的带领下,我们一来到幼儿园便立即投入环境创设、教学设备及材料的购置等工作中。为了早日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我们每晚都要加班到深夜,几位带着孩子来的教师更是忙得经常顾不上孩子,好几次孩子们都躺在纸板上睡着了。我们白天忙着整理园舍、创设环境,晚上研读《陈鹤琴文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书籍和资料,每读完一个章节,大家便进行集中分享和研讨。虽然我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但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研读过一本专业书籍。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对《陈鹤琴文集》的研读,才让我们领悟到活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们日后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记者:在您的教师生涯中,哪些人和事对您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呢?
郭文艳: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对我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有很多。第一个要说的人是我的老领导张青娥园长。她虽身患重病,却主动要求去西平罗乡任职,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工作中我一直以张园长为榜样。在外出治病期间,张园长还经常打电话来询问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耐心地指导我们开展工作。至今我还记得张园长的叮嘱:“一个人生命的长短不由自己说了算,但要活出生命的价值。办好一所学校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增值。”正是受张园长精神的鼓舞,我们在工作中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第二个要说的人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2013年6月23日,孙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到辉县市调研,我第一次见孙教授是在幼儿园的60亩生态种植园里,当时很多家长志愿者在种植园里帮忙插红薯秧,孙教授很惊讶,他说他走过中国的很多乡村,没有想到在这偏远的山区,家长还有如此热情,自愿到幼儿园种植园帮忙。孙教授和家长们亲切交流,听到家长渴望知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时,他向张园长建议在西平罗乡创办社区大学,让家长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圆大学梦。这一建议正好与张园长家园合作的思路高度一致,他们一拍即合。然后,就有了川中社区大学,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2018年1月8日,我和孙庆忠教授受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的邀请,前往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做交流,张俊园长安排了一下午的时间让我和孙教授充分地介绍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做法。我们的介绍得到了在场的冯晓霞教授、张俊园长等的高度评价。冯晓霞教授称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没想到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把它变成了现实。这次南京之行对我个人成长和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几年来,我们一直秉承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探索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之路,而冯晓霞教授、张俊园长的肯定,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他们鞭策着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前行。
2018年6月,以“问题 成因 对策——学前教育改革与质量的提升”为主题的“2018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专家、园长、教师等近3000人参加了这次教育盛会。在大会上发言的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华爱华等著名专家。我和孙庆忠教授很荣幸地被邀请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乡村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汇报发言。
对于一名最基层的山区幼儿园教师来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站在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的讲台上发言,而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上也没有一线教师做大会发言的先例,我是何其荣幸!
更令我兴奋的是,我和孙教授的发言赢得了虞永平、冯晓霞、李季湄、华爱华等专家的高度认可,也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冯晓霞教授说,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思考和实践,一定会启发大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学前教育的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柳倩说,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做法触及灵魂,不仅为乡镇幼儿园的工作推开了一扇大有可为的窗户,而且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样式。“教育”的张守礼老师说,虽然他是第三次听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故事了,但仍然为之感动。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学前教育的视野、规范等在这个时代面前需要改变。辽宁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罗英智教授说,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不仅以自己的专业培养了幼儿,而且通过乡村社区大学的建设,引领成人进行终身学习,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走进乡村田野,引领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教师扎扎实实地做乡村教育实验,值得大家敬仰。教育人就应该像他们一样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
这次大会无疑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为了能让农村儿童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您带领教师利用周边的资源开发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请您说说具体是怎么做的。
郭文艳: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是一所地处山区的农村幼儿园,没有新颖的、现成的教学材料,城镇幼儿园的课程在这里不太适用。我们一直在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如何因地制宜地开设幼儿园课程?前期的专业学习让我们想到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开创者陈鹤琴先生,我们决定秉承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依托乡土资源构建园本课程,实施生态教育,坚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活动、教育即唤醒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自主自由的公民。我们认为,教育不应局限于小小的幼儿园,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为此,我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背起锄头、拿起镰刀,在幼儿园周边开辟种植园,最后在家长的帮助下,我们硬是开辟出了60余亩的生态种植园。这项工作对于不经常干农活的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工作量和难度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正是这样的艰苦作业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念,锻造了一支团结向上、顽强拼搏的教师队伍。
我们坚持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的教学方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劳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种植园里,从翻土、播种到锄草、浇水,从观察秧苗生长到收获果实,我们都让孩子们亲自去做,使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不仅锻炼了体能,还培养了爱心和责任心。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在发生改变,逐渐建立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
为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我们还带领孩子们到庄稼地里捡玉米皮,到河滩里捡石头,上山采野花、野果等。有时候,我们会为如何利用采集到的材料而冥思苦想。记得我们曾收集了很多麦秸秆,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于是上网查找资料,但网上有的方法不适合当时的我们,我们便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把网上的方法转换成适合我们幼儿园的方法,后来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用麦秸秆制作成很多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朴素大方、自然生态,可以长期使用,至今还陈列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
在乡村容易得到的树叶、石头、玉米皮、废布料、废旧竹帘以及种植园里收获的花生、玉米、红薯等,都成为了我们的课程资源,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也丰富起来了。在孩子们手中,石头变成了小乌龟、小汽车等,废纸箱变成了美工作品,落叶变成了图画,玉米皮变成了小拖鞋、小靠垫,废弃的竹帘变成了风筝的龙骨……乡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环保又经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成本。我们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同行的认可,幼儿园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名片”“河南省示范幼儿园”“河南省家园共育示范幼儿园”等荣誉,并被确立为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的高校之一——河南师范大学的实践基地,我本人也先后获得“影响中原优秀名园长”“河南省李芳式的好老师”“出彩河南人”等荣誉。
记者:请您谈谈在什么背景下创建了川中社区大学,具体说说川中社区大学发展壮大的历程。
郭文艳:我前面已经提到过,当初创建川中社区大学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建议的。当时,张青娥园长看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并且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农村教育比较大的难题。所以,张园长当时的家园合作思路是:教育家长、改变家长、引领家长、服务家长,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孙教授建议在川中创办社区大学正好与张园长家园合作的思路高度一致,于是我们在张园长的鼓励下,决心尝试办大学。
后来张园长不幸离开了我们,这件事就由我来接办。对于我们来说,创办社区大学谈何容易,但是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有超强的行动力。说干就干,2014年初,我和曹菊芳、侯花、宋琪4个人召开了幼儿园领导班子会议,决定在2014年春季学期初将社区大学办起来。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社区大学的课程应从家长的需求和教师的特长入手,决定先开设“国学知识”“生活与健康”“美工”“舞蹈”4门课程。随后我们组织各班班主任召开家长会,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学习。一开始,我们觉得来读社区大学的家长不会很多,可结果出乎意料,第一次就有八九十名家长报名。社区大学就这样办起来了,这就是川中社区大学最早的样子。
在幼儿园里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在社区大学里我们面对的是孩子的家长,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内容、方法自然也不同,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克服前期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克服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没有因为白天当幼儿园教师、晚上当社区大学教师带来的辛苦和劳累而退缩,我们终于坚持下来了。
2014年5月30日,我们在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举行了川中社区大学揭牌仪式。揭牌仪式极其简单,没有像样的舞台,没有精美的装饰,甚至连川中社区大学的校牌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孙教授和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向民亲自为我们揭牌,这让我们感到无比荣幸。自此,川中社区大学正式成立了。
揭牌仪式结束后,孙教授为社区大学学员讲授了他在川中社区大学的第一堂课“川中社大与乡村生活”。也是在那次,孙教授明确提出,这所依托幼儿园的乡村社区大学既不是家长教育学校,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而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孙教授是川中社区大学的创始人,无论多忙,他每学期都会抽时间来川中社区大学1—2次。我们约定将周年庆典晚会、教师座谈会和学员座谈会这几项活动作为川中社区大学的常规活动。
川中社区大学每年都有发展,每年都有新的尝试和突破。2016年,《川中社区大学年刊》创刊;2019年下学期,我们在社区大学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团活动;2019年“三八”妇女节,社区大学学员和讲师到辉县市进行表演,这次外出表演是川中社区大学学员第一次走出大山,学员和讲师带来的《群英荟萃》《我是山区教师》赢得了大家的称赞;2020年1月5日,应《教育时报》副总编张红梅的邀请,学员们在《教育时报》主办的新年大会上表演了节目,这是川中社区大学学员第一次上省城表演,其中房玉苹老师自编自导的情景剧《幸福在哪里》大放异彩。当看到不识几个字的农民学员站在舞台上表演时,我们觉得这不仅是一场舞台表演,更是一场乡村百姓的精神盛宴。2019年10月,我们的角色又发生了变化,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分别到西平罗乡的15个村兼任村委会副主任、副书记。从此,我们与川中社区大学的学员和村民的关系更紧密了。
在孙教授的引领下,我们逐步完善了川中社区大学的课程体系,如今川中社区大学的课程已经从最初的4门增加到24门,内容设置更加科学、接地气,其中有育儿知识、卫生保健、法律常识、美术创作与欣赏、非洲鼓、舞蹈、音乐与欣赏、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烹饪与家乡美食等课程。截至目前,川中社区大学的学员有600余人,来自周边15个村庄。
党的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总体要求20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乡风文明,现在人们丰衣足食,物质并不匮乏,精神文明的建设更显重要,如果乡村人的“魂”不在,乡村便失去了活力,又何谈振兴乡村。如果说乡村学校是传播乡村文明的精神场域,那么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就是传播乡村文明的使者。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走进川中社区大学,让村里的吵架声和搓麻将声变少,歌声和读书声变多。川中社区大学在振兴乡村的时代背景下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
记者: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您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请讲讲您和教师们的成长故事。
郭文艳:说来一切都是缘分,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是2012年建园时一起来到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的,他们有的是我的同乡,有的是我的同学,还有的是我以前的同事,我们彼此有深厚的感情,大家相互了解、相互体谅、彼此信任。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都有团结向上、奋发拼搏的顽强意志。工作是需要大家去做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强大的团队,要想打胜仗,必须靠团队的力量,团结就是胜利。他们每个人都有长处,我用心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把他们的特长发挥出来,大家齐心协力地完成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在支持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上,一方面,我们借助外力帮助教师成长。比如,我们聘请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红为幼儿园发展的指导专家。刘教授经常来幼儿园帮我们“把脉”,就幼儿园及教师的发展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辉县市教研室的姬雪梅老师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在她的带领下,辉县市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第三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成了我们的教研指导者,使我们有机会走进上述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此外,辉县市的幼教名师们也纷纷来我们幼儿园送教,不仅让我们有机会观摩名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还让我们有机会与名师面对面进行研讨,使我们受益匪浅。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研计划,将每周四定为教研日,幼儿离园后,教师们聚在一起潜心钻研。虽然我们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我们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一直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教研,使自己从中获得发展。我也给自己定目标,无论多忙,每天必须至少一次进班观摩教师组织的活动,每周组织孩子开展1—2个活动,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给其他教师树立榜样。
2019年下学期,李小娟、魏楠、王琳三位教师参加了辉县市教研室组织的优质活动评比大赛,他们组织的活动获得了专家及同行的一致好评。专家们评价三位教师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把控教学现场的能力强。对三位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另一方面,我们支持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比如,2017年,辉县市教育局力推我园申报河南省示范幼儿园,这对于一所办园只有5年时间的乡村幼儿园来说难度很大,但我们还是迎难而上。要达到省示范幼儿园的标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硬件设备需要达标,教师专业能力要提升,环境创设要完善,各类档案要整理,等等。有些工作因为没有经验,做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可教师们没有一个退缩,个个都把幼儿园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幼儿园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
王彦老师主动挑起了档案整理的重任,她通过向同学请教、参加相关培训等途径,掌握了档案整理的专业技能;在家休产假的小娟老师带着三个月大的孩子也到幼儿园来帮忙;张靓老师甚至忘记自己有孕在身,那段时间一直在忙前忙后;李素美老师那段时间身体一直不太舒服,但她没有叫苦,一直坚持到最后。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精诚团结、积极向上的团队,我们才能够百战百胜,最终我们幼儿园被评为“河南省示范幼儿园”。事后,教师们说那段时间的锻炼不仅增强了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也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又如,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川中社区大学兼任讲师,这也是我们锻炼、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王老师说她的普通话讲得不好,每次组织召开家长会都会紧张,但在社区大学,她主动要求承担“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育儿知识”等课程,她说越是自己不擅长的越要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能够从容地给社区大学学员讲课,还担任幼儿园各类活动的主持人。另外,社区大学每年都会进行周年庆典晚会、教师座谈会、学员座谈会等常规活动,这些都是我们锻炼能力的好机会。
总之,我们在专家的引领指导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获得了成长与发展。
图文编辑/胡诗悦(实习生)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2年第3期;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