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重视游戏价值,推崇游戏精神,几乎成了学前教育领域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一线实践中,许多幼儿还是在教师的支配下徘徊于深度游戏的大门外,“小学化”顽疾更是久治不愈……
在此,小编整理了关于游戏与课程的关系、游戏精神的内核等方面的主要论点,希望能给同在幼教路上的大家一些启迪与帮助。
一、游戏与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当今幼儿教育中存在两个核心,一个是游戏,一个是课程。
核心是什么?核是什么?我们知道桃子里面有桃仁,杏子里面有杏仁……由此看来核心是植物的种子。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果存在两个种子,就势必长出两个苗:一个是游戏的苗,一个是课程的苗,要把这两个苗合在一起,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双核化是导致幼儿教育中出现各种难题的根源。
那么,要想使双核变成单核,途径之一就是实现游戏课程化。只有实行游戏课程化,从游戏出发寻找生长点,构建新的游戏,才能把游戏和课程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活游戏”与“真游戏”的关系
“真游戏”的概念是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而进行的游戏,让幼儿自主地游戏叫“真游戏”。这个理念是比较贴合实际的,因为我们在幼儿教育中确实长期把儿童的游戏权利剥夺了,成了没有游戏的“假游戏”,现在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儿童的游戏就变成“真游戏”。
在“真游戏”里,儿童可以自主地决定怎么玩、玩什么、什么时候玩、在哪里玩以及什么时候不玩等等。
如果说“真游戏”仅仅是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更多的是指自主游戏。而在幼儿园里边除了自主游戏之外还有一些带有教育意图的游戏,我们称之为工具性游戏。自主游戏和工具性游戏组成了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的全部内容。
由“真游戏”发展到下一步应该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这就是——“活游戏”。“活游戏”就是实现了游戏的手段和目的相统一的游戏。
“活游戏”的概念实际上是来自陈鹤琴的“活教育”。我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活教育”。应该让儿童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让他们通过游戏来学习,然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一个中国人,一个现代中国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那么这个“活教育”的思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很好传承的。
三、何谓“游戏精神”
所谓游戏精神,就是一个人自主地创造和愉悦地体验生命的能力、生存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的积极精神。秉持游戏精神,游戏课程化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游戏等于学习,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既是幼儿园教育的手段,也是幼儿园教育的目的。
游戏课程化为广大幼儿教师打开了新思路,赋予了新任务。游戏课程化要求我们幼儿教师有趣味、有爱心、有专业知识和观察技能、有创造性,更要有游戏精神。
幼儿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上课、教学,而是观察儿童的游戏,关注他们游戏的兴趣和动机,成为有能力的游戏者,善于分析儿童游戏的过程和探究什么内容,及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之中去,通过提供材料、设想新情境,寻找出教育的生长点,与孩子们一道构建新游戏,而不是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按一个主题来上课,更不要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消耗在“磨课”上。
四、以游戏课程治理小学化
游戏课程化也是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有效途径。它能从根本上杜绝大一统的僵化教育模式,把以传统的目标模式为主的学科教育转变为以过程模式为主的经验导向教育上来,从而达到根治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凡是践行游戏课程化的幼儿园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游戏课程化是打破幼儿教育中现行僵化模式的好办法。因为,实践已经开始证明,游戏课程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和创造性,培养思维和手脑并用、善于合作、热爱发现的新型人才。教育和知识,不能通过教师简单的教学方式来完成,应该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有引导的游戏中得以完成。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成熟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游戏课程化有效地减轻了广大幼儿教师的文案杂务,要求教师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解读和分析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上,从而增加了职业的乐趣,减少了职业的倦怠感。
京学高研院
京学高研院以京学教育研究院为依托,融研究、教学、培训为一体,联合知名托育、幼教行业教育专家成立。以共享智慧托育、幼教发展实践成果为宗旨,助力机构打造高水准托育、幼教标杆,是托育及幼教行业的信息智库。
京学高研院下设托育高研院和幼教高研院,不断积累婴幼行业前沿资讯和发展规律,结合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创建了丰富的线上视频课程,内容涵盖政策解读、行业指导、职责规范、招生策略、保教管理、家长工作、安全管理、卫生保健等领域。着力为托育、幼教机构的投资人、园长、老师提供有价值、有高度、可操作的师资培训、资格认证、职业技能提升等多方面服务与支持,助力托育、幼教机构快速发展。
扫码咨询了解课程详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