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交互运用-对“比较轻重”案例的剖析
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它们各有突出的优势,但它们也各有先天的不足。我们需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优势互补,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益。
案例记录:通过集体教学“认识测量工具――天平秤”,幼儿对测量工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掌握了简单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我在数学区里投放了两个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第一层次是相同物体比较轻重,如两本书、两块积木等;第二层次是不同物体比较轻重,如大塑料瓶与小玻璃瓶、铁块和棉花等。我发现幼儿在操作第一层次的材料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在操作第二层次的材料时,大部分幼儿出现了这样一种定势:体积大的物体重,体积小的物体轻。他们干脆不用天平秤,直接记录哪个重、哪个轻。针对这一问题,我随即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幼儿讨论:物体的轻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通过讨论、演示和分析,得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这和物体的材料有关。
反思:一开始,针对幼儿普遍对测量工具缺乏认识及操作使用技能上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我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了幼儿的需要,为深入的认识活动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在活动区投放了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针对幼儿中出现的对物品属性与轻重关系间的:不守恒现象,随机组织了一次小组讨沦,事先并无预设计划,,实际上,在这一次小组讨论中,集体教学的结构化特点和区域活动个别化随机性的特点兼而有之。可见,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的界限划分不是绝对的,两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灵活的.。
案例记录:在幼儿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我又在区域里投放了大量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探索,还在每一层次的材料上编有难易程度的标记及奖励等级。第一,对3个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第二,对5个物体的轻重进行排序;第三,如何使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幼儿都各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一边仔细地做着实验,一边在纸上记录。圆圆胆子比较小,她一开始选的是难度系数较小的第一种材料,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接着,她又去尝试第二种材料了,会对3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再对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不困难,稍加思考也成功了。面对第三种材料,圆圆犹豫了一下,她知道这类材料有一定的难度,可成功了可以得到“小博士金杯”,最后她还是决定去尝试一下。开始她选择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积木,一下子就成功了,她非常开心,马上在记录纸上记了下来,接着,她又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小石头和玩具汽车。如何使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呢?只见圆圆一次次在高起来的那头加东西,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实验,终于使天平平衡了,圆圆情不自禁地拍手欢呼起来:“我成功了!”于是她认真地用图示记下了一块小石头、一块积木和一辆玩具汽车一样重。也有的幼儿很自信,一开始就选择了难度大的第三类材料,可经过反复实验后没有成功,又再去选择难度小的其他材料,终于获得了成功。
反思:在幼儿掌握了轻重的概念和比较的技能后,教师又通过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日常用品,并且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材料可以获得不同的奖励,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更激励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和支持者,区域活动给了幼儿很好的探索环境和发展空间。
案例记录:幼儿对轻重有了较丰富的认识经验后,我又组织了集体活动,让幼儿讨论:如果没有测量工具,怎样知道两个人谁重谁轻?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有的幼儿还忍不住上来比划。例如“两个人拉手,谁力气大谁重”,“两人坐在翘翘板上,低下去的人重,高起来的人轻”,“两人站在沙坑里,踩得坑深的人重,坑浅的人轻”,“让两个人坐在腿上,腿酸的人重,腿不酸的人轻”,“抱一抱两个人,抱不动的人重,抱的动的人轻”……场面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发言声此起彼伏。看得出,大部分幼儿对物体的轻重已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了区别轻重的方法。但也暴露出了有的幼儿把人的力气大小与其轻重混在一起,这说明他对轻重的认识还是模糊的。针对各种答案,提供条件让幼儿分别去实践一下自然就会见分晓。
反思: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自主探索中,获得了较丰富的比较轻重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们集体讨论,这―:过程既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提升了经验,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将所学经验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指导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过程中,交互运用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两种教学形式,在如何恰当地运用两种教学形式方面作出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总之,我们应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综合、灵活地加以应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交互运用-对“比较轻重”案例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