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观察·
有学者说,人类文明的进化有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现了人,将人从神的笼罩下解放出来;第二个阶段是发现了女性,将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第三个阶段是发现了幼儿,将幼儿从对成人的依附中独立出来,世界更加充满阳光和美好。今天中国的教育,正处在第三个阶段,发现幼儿的阶段。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通过指导性文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纲领,明确把观察作为幼儿园教师入职的必修课。
eg: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提出明确信号:科学观察幼儿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的专业能力。
虞永平教授明确提出了幼儿教师的六大基本专业能力,其中观察能力是首要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理论界与广大基层幼儿园开始了对观察的学习与实践。当下大家形成了普遍的认识:观察幼儿行为观察既是一种专业能力也是教育智慧。
????从教师的“专业性”角度来看观察是教师了解和理解班级幼儿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班级良好师幼关系的核心通道。
????从教育的“适切性”角度来看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中,在幼儿与周围资源的互动中,在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行动中,关注幼儿的外在行为,关注幼儿的心灵世界……从而更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个体的发展状态(情感态度、品质与习惯、兴趣与需要等),以便教师后续提供更为适宜、更有温度的支持(时间、空间、环境、材料与师幼互动支持)。
”
幼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幼儿行为观察时,还是需要回归本源进行思考观察的要义和根本目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幼儿在哪里?如何看见幼儿以及在基于了解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支持幼儿的发展。下面围绕这三个话题和大家具体聊聊观察。
#01
— 幼儿在哪里?—
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幼儿不就在那里嘛,户外场地中奔跑的,区域活动中正在探索的,生活中正在用餐的、饮水的、如厕的,亦或者不是正在那里专注学习的吗?对!这些都是幼儿,都是鲜活的生命。但相处长了,陪伴久了,我们虽身处幼儿周围,其实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他们了。我们脑子里有时只有抽象的幼儿,只有概念化的一群存在?试着追问“幼儿今日去了哪里、玩了什么?”、“我今日看到了几个孩子?户外活动中你看见了几个?区域游戏中?生活环节中呢?”、“凡凡今天一天分别在哪里活动的?和谁在一起?他有什么新发现?遇到了什么问题?”……不能再追问下去了,我们已经有点焦虑,焦虑我就在你身旁,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你们去了哪里,我甚至连我自己这一刻钟、一个小时、一个上午都在干些什么,也不是很清晰了……
假如,我说假如,我们这段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嬉戏、一起生活或者就静静的在背后看着他们,我们会不会记得他们的眼睛——总是睁的大大的,总是对食物充满了新鲜感、对新添置的材料充满探究欲,吧嗒吧嗒闪着好奇的光……我们会不会记得他们的脸庞——总是一副活在当下的认真,汗流满面也浑然不知;时而舒展惬意时而紧缩思考的额头;刚因冲突哭泣转而又兴奋起来的神情……我们会不会记得他们的小手——永不停息,总是摆弄着不同的材料,探索着他们感兴趣的一切,即使很多时候并不干净,但依然柔嫩……你还会记得在沙池区域中,他用沾满沙子的手去擦拭被太阳嗮的红红的额头,弄脏了额头;他一边淌着汗水,一边戴着头盔,抱着大积木,嘴里还在吆喝着什么,从这头搬到那头,一趟又一趟,汗水浸湿了早晨刚穿上的新上衣……幼儿在那里,是如此真实,又是这样真切的感染我们自己,根源在于我们从内心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爱着他们,并且努力使自己充满着和他们共同有意义生活的活力与智慧。
#02
— 如何看见幼儿? —
这个问题看起来又是一个很奇妙的问题。但看完下面一位男老师分享的故事,我们就会觉得“看见”还真的不是那么回事!
【故事】两个握着一撮彩带的中班女孩来到我的身旁,请求我帮她们编织一下,并用手指了指美工区墙壁下垂挂下来的女孩麻花辫样的紫藤。当时我非常为难,直接告诉她们我不会编,让她们去找吴老师(搭班的女教师),并加了一句话,说吴老师编的很好的!两个女孩听我说完一脸认真地看着我,说“王老师难道不是老师吗?”然后叹了口气,互相望了望,略微失望的离开了……
男老师的故事很简单,简单的背后却在告诉我们“看幼儿”与“看见幼儿”的根本差异——“观察最大的魅力可能在于:当你重温你当初记录的只言片语时,还能再一次体会到与幼儿相处的快乐,还能回味每名幼儿的表现,因此而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并给予有温度的支持对策——这是因为爱而出发的行为,不是冰冷的,而是鲜活的情感与智慧的推动……”如果我们能“看见”,可能就会明白两个小女孩的根本需求、以及她们语言行为背后反映出来的意思,也有可能会有更好的支持策略:会不会试着和两个女孩一起工作、会不会一起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不会让女孩觉得即使你不会,我们也很高兴你在陪着我们……故事的发展关键还在于我们似乎真能“看见”。
如此,“看见”应该是一连串行为的组成,应该包括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心灵等所有感官去感受现场有关孩子的一切,去尽量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也包括我们对于这些信息作出的基本分析、判断,尽量的去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感受、兴趣、经验以及可能的需要。如果我们用“了解和理解”两个关键词来审视我们“看见”的行为,我想会更加有目的一些,因为我们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会试着让自己在现场慢下来、静下来,用心去看、去听、去聊、去感受、甚至会去体验,结束后我们还会试着去互动交流、去寻找依据、去持续观察、去借助教研等,让我们尽量看的真一点、准一点、实一点!当我们在某一个现场,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今日没有安全问题,坚决做到不论不评不指手画脚,而是给自己一些可实现的小目标,诸如:
“今天班级各区域分别去了几个人、持续的时长是?”、“贝贝,今日在建构区是否创造性的在使用游戏材料?”、“康康,在阅读区看的是哪本书?怎么看的?在哪里她是眼睛发亮的?”、“雨轩,今天在玩拼图时,遇到问题了吗?她是怎么解的?”、“嘉豪,今天又来表演区了,他有没有把昨日小伙伴分享交流时给他提的意见用来试一试”……
这样,是不是“看见”就不是那么难了,难其实根本还是在于我们过去的“看”没有目的,还不够聚焦,也有可能是你还不够投入。对幼儿进行观察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与尊重,体现了当下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能力,也体现了一名有思想、会思考、能行动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独特视角。教师要了解和理解幼儿,最为核心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通过观察,教师可以洞悉幼儿当下的兴趣倾向、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需要,可以判断教育行为和课程组织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当下需要,应该做怎样的调整等。
#03
— 如何支持幼儿? —
有温度的观察应该不是技术,而是高质量教育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借助观察,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捕捉他们的兴趣与需要,了解他们的经验水平。对接《指南》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环境、资源的适宜性,并进行动态的调整与改造;并借助过程观察,动态评估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与每一天课程建设的质量。
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观察是以了解幼儿行为的背后的情绪与感受、品质与习惯、领域发展经验等为核心的;是以基于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有质量的支持为最终目标的。
正如北师大刘焱教授所言:观察的真正目的,是要求教师主动地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中找到能够读懂幼儿思维的细节,找到解读幼儿心灵秘密的密码,找到支持、帮助、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
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为教师评价幼儿的动态发展提供具体、精准的资料,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幼儿游戏和生活中的闪光点与面临的挑战、发展机会等,并给予幼儿积极有效的反馈,从幼儿的心理逻辑(发展规律、年龄特征、学习特点)不断理解并尊重幼儿,明晰课程是幼儿的课程,所以课程的起源应该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生活和游戏的观察。
在观察实践中,教师要形成科学观察与高质量课程之间的关系:观察是教育的起点,是设计课程的前期。教师要重点探索建构“从幼儿到幼儿”的课程建设路径:观察和记录教师所看见的(观察幼儿)——解析幼儿行为背后的信息(解读信息)——开发、设计活动课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课程活动(实施计划)——评价调整——观察……并积累每一步操作的具体方法与操作经验。
++++
如:沙水游戏中的某一段故事“我没有挖到宝贝?:
两个小女孩在沙水池中发现了“宝贝”。萌萌对我说:我找到了一个小海螺!贝贝和濛濛说:看,贝壳!她们的叫喊声,使得其他的孩子们立马被吸引了过来,纷纷在沙中寻找自己的“宝贝”。轩轩找到了石头会大喊:看,我找到了!晶晶没有找到会特别难过,并在沙池中一直努力寻找,希望能够找到宝贝!
所有的幼儿对于“寻宝游戏”喜欢吗?为了更加了解并有效地支持幼儿游戏的推进,教师做了以下两件事情:
1.持续观察: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幼儿在该区域的行为信息,特别是游戏兴趣的倾向以及游戏结果的发生概率。
2.师幼对话:当我们确定大多数幼儿都对这样的问题产生兴趣的时候,运用回顾对话的方式,呈现幼儿的基础经验,以便我们更精准的了解和理解他们。为此,我们抽样和2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对话交流:
问题一:今天你们有收获吗?找到宝贝了吗?
有所收获(8人);3人找到1个;最多的是找到9个,其他2-8个不等;没有找到(12人);
问题二:你们找到了哪些宝贝?
有所收获(8人);挖到了贝壳、小海螺、小石头、海洋球以及其他的“宝贝”。没有找到(12人);什么也没有挖到……
问题三:在哪里找到宝贝的?
我在沙水区那个攀爬架附近的沙子里挖到的;我在轮胎下面的沙子里找到的;我就在靠南边的围墙附近的沙子里,挖了很长时间,挖到两个贝壳呢……
问题四:想要寻找到更多宝贝,我们可以怎么做?
有所收获(8人);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合作找;根据我们刚才找到的地方,我们分头找;还可以比赛找,谁最快找到或者找的多,就谁赢。……没有找到(12人);我们去他们找到的地方挖一挖,试试;还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就跟我们以前玩那个寻宝地图一样的……
基于前期的“理解”,教师重点做了两点支持:
-
材料投放:根据幼儿需求,投放不同难易程度的地图,幼儿主动地跟地图进行互动。这个阶段中,我们更加关注地是:幼儿在使用地图方面的前期经验表现与面临的挑战。
-
时空支持:当给幼儿提供相关的环境支持后,需要给予他们足够自主游戏体验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更多的就是退到幼儿的背后,持续的观察每个幼儿和他人以及环境的互动,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能力和发展过程。
如上述故事片段所述,科学观察应该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高质量教育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借助观察,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捕捉他们的兴趣与需要,了解他们的经验水平。对接《指南》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环境、资源的适宜性,并进行动态的调整与改造;并借助过程观察,动态评估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与每一天课程建设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察评价不仅要求教师用心去看、去听,也要求教师去思考、去分析,解释看到的听到的,建构或赋予其教育上的意义,更要求教师依据精准解读想出下一步的支持策略,以“学”定“教”,因人施教。
注:本文选自名师课堂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