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内驱力的唤醒与激发
02
幼儿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忽视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激发
(一) 对生命教育内涵理解的片面性
从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涵来看,幼儿园生命教育的核心主要包含个体生命的建构、生命意识的萌发以及生存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但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观察以及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大多数幼儿教师所关注的重点不是生命的本质,而是儿童生活的表面现象。比如,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儿童安全意识和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也注重通过让儿童亲近自然来感悟生命的伟大与奇妙等。
但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对儿童精神生命的关注,忽视对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激发,导致幼儿教师难以将个体生命的建构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培养。幼儿园生命教育应该视儿童为生命,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儿童,让幼儿园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乐园,充分激发和调动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培养完整的儿童。
(二) 对生命教育内容认识的“窄化”
幼儿园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对象和内容,引导儿童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初步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帮助儿童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发展生命、激扬生命的教育活动。
但是,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幼儿教师“窄化”对生命教育内容的认识,知识、技能往往成为教师引导的重点,儿童的动机、情感、态度、感受却常常被忽视。 比如,有些教师会通过开展种植活动来帮助儿童认识生命,萌发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教师的引导却更注重让儿童了解生命生长需要的条件;或通过做观察记录让儿童了解生命生长过程中的生长变化;教师对儿童观察记录的评价上也较多关注儿童是否会观察、是否会记录;在教师的要求下给植物浇水、观察植物也成为一种任务,而不是儿童基于呵护生命的情感需求而萌生出的自主自发的行为。
正如研究者潘多灵主张的:“幼儿生命教育不是对生命相关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儿童在对生命诸多事件、情境的体验中,获得对生命默然于心的理解”。因此,对生命教育内容的定位不应局限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应该更多关注儿童的动机、情感和对生命的态度,抓住教育契机使幼儿从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和对生命积极的关怀,以此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与态度。比如,当发现植物叶子发蔫、不发芽等情况,一起与儿童探讨拯救植物的方法,让儿童在不断尝试努力中感知生命成长的秘密以及萌发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之情。
(三) 生命教育实施方法的有限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因此,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应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羁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儿童在多姿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感知、欣赏和领悟生命,萌发幼儿的生命意识,帮助幼儿建立起一种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方法的认识有限,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时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
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实施应以生命体验、生命浸润为基本方式,让儿童在真实、鲜活的生命体验中获得生命理解、感悟和意义生成,而非通过传授生命知识的方式来进行。这需要一批能够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满足儿童内在需要,具备较强的生命感受力以及良好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品质的教师。
因为生命教育就是一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的事业。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及自身的生命样态都不尽人意。这需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生命教育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师自身散发着生命的力量,才能将这种生命活力传递给儿童。
03
幼儿园生命教育实践主张:
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
幼儿园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奠基时期,根基是否稳固影响着儿童是否有意愿、有力量、有勇气成为更好的自己。幼儿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才能够激发出儿童生命的活力,让儿童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对此,我们有以下实践主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前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