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简介:赵黎明
新梦想培基园业务园长、在集团多次带领小组进行研发主题课程培育等教育教学、2017年度被评为新梦想优秀业务园长、2018年荣获新梦想三杯竞赛第一名。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学前儿童游戏”。中国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日本著名学者井深大曾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见,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承认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保障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之成为学前儿童的基本社会权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学前儿童对游戏乐此不疲,似乎没有学前儿童不喜欢游戏的,游戏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生活的重心。然而人们对游戏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游戏是学前期的主要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也有人认为游戏是阻碍学习的负面因素;还有人认为游戏只是小孩子的消遣,打发无聊的时间,没什么好讨论的。
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年近古稀的老者,生活中都不乏游戏的存在。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以其特有的价值促进每一个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中更为普遍,对学前儿童的魅力更加独特。所以学前儿童游戏一直是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包括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无论哪一种游戏理论,首先要涉及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因为游戏的概念概括了游戏的本质,反映了人们对游戏的特点、结构和价值的认识,是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开端。
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也不同。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处于高峰期;直觉思维阶段(4~7岁)——象征性游戏下降;形式正常阶段(7~12岁)——规则游戏和结构性游戏。
儿童需要游戏,游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中改造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游戏的特点是游戏本质属性的反映,了解游戏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游戏,综合学前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游戏具有愉悦性
2、游戏具有主动性
3、游戏具有虚构性
4、游戏具有非功利性
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最早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水平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学前儿童在不同的认识发展水平上会出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游戏: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3、结构性游戏
4、规则游戏
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将游戏划分为以下六类行为:
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2、袖手旁观的行为
3、单独的游戏
4、平行的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在我国的幼儿园,通常采用下面的游戏分类方法。
首先,根据功能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把游戏分为创造性和规则性游戏两大类。创造性游戏的规则是内隐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约是内隐式的,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自由度较大,自由创造的余地也很大。规则性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制约是公开式的,学前儿童必须严格按游戏规则开展游戏活动,自由度较小,自由创造的余地也较小。但这并不排除创造性的存在,只是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前者强调学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自发的创造性游戏,而后者强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主张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游戏活动。
其次,根据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差异,两类游戏又分别划分为三种。创造性游戏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分为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和智力游戏。
要使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地发展,就必须注意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使游戏真正成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
感谢您的聆听,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请动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进步,关注欢妈讲幼教。
课程回顾
专业幼教领域知识分享
依托北京优畅资源平台
汇聚全国优秀教育专家
百家幼教大咖推荐的教育经典
众多家长与园长口碑铸就品牌
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