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优师教研幼教资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Q0MzU4OQ==&mid=2247605885&idx=1&sn=e7f50bf544112128ac0847b8569b1148
开学初,小班幼儿因分离而出现哭闹、睡不好、食欲缺乏等焦虑表现。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教师允许他们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宝宝带到幼儿园。熟悉的玩具带给幼儿安全感,他们的焦虑行为少了许多。
但随之而来的是:班级内经常散落着一些被幼儿遗忘的玩具宝宝,显得凌乱不堪。那么,幼儿自带玩具该何去何从?如何做好对它们的整理与照顾呢?幼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之策。
问题一:
我要玩!但玩具宝宝有点碍事
当教师提出把玩具宝宝带回家时,幼儿却不愿意了。经过讨论,他们还是决定留下玩具宝宝,把它们带在身边照顾。但麻烦逐渐显现:幼儿玩球时一手抱着玩具宝宝、一手拍球,球总是拍不好;洗手时,玩具宝宝放在洗手台上被淋湿了;搭建物体时,玩具宝宝往往会被积木砸到;做手工时,玩具宝宝会被弄得脏兮兮的……幼儿遭遇了“我要玩,但玩具宝宝有点碍事”的问题。对此,教师提问:“怎样在照顾好玩具宝宝的同时又不妨碍自己做其他事情呢?”幼儿纷纷开动脑筋,讨论解决办法。
办法1:固定玩具宝宝,解放双手
根据
幼 1:我觉得可以把宝宝固定在身上。
师:怎么固定?
幼 1:用绳子绑在身上。
幼 2:用夹子夹在身上。
幼 3:把宝宝放在书包里背在身上。
幼 4:我在高铁站看到有人把宝宝用布裹在身上。
师:你们想到这么多的办法真厉害,请把你的方法画下来,回家试一试,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讨论,看看方法行不行。
分 析
幼儿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调动已有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至于方法是否可行,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幼儿只有真正参与、体验,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幼儿与家长沟通想法,增强了沟通表达能力;与材料互动,提高了动手能力。幼儿最终克服困难解决了问题,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丰富了生活经验,增强了对玩具宝宝的责任感。
支持策略
小班幼儿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较低,遇到困难时往往很难自己主动去思考和解决。这时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要善于观察幼儿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进行讨论、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促进家园合作,鼓励家长当幼儿的倾听者、支持者和实施想法的助手。
办法2:给玩具宝宝找家
根据
一直将玩具宝宝带在身边,幼儿依然不太方便。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玩具宝宝该怎么办呢 ? 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尝试不同方法为玩具宝宝寻找可供休息的“家 ”( 见下表 )。
示例:自主游戏时间,小七带着自己的玩具宝宝来到娃娃家,自己玩之前,他需要先找个地方把玩具宝宝安置好。他拿了一摞泡沫垫放在空地上,将两块泡沫垫平铺后拼在一起变成了一张小床,接着把玩具宝宝放在床上开始了游戏。两天后的娃娃家里,小七同样拿着一些泡沫垫,这次他想以小板凳为背靠,让垫子站起来,试图搭建一个立体的小房子。但垫子站不稳,尝试几次失败后他从美工区拿来双面胶、透明胶、泡沫胶粘贴垫子。在粘贴过程中他发现透明胶不方便使用、双面胶不够黏,最终选择用泡沫胶作为连接工具,将三块垫子拼搭、连接成一个三角形的小房子,并开心地将玩具宝宝放进小房子里(见图 1)。
▲ 图1
看到小七的玩具宝宝房,元元也玩起了泡沫垫。在多次尝试后,他将四块泡沫垫连起来平铺拼好,然后拉起两边的垫子弯折,形成了正方形的“小房子”(见图 2)。之后,元元还拼出了双人房(见图 3),邀请彤彤的玩具宝宝和自己的玩具宝宝一起睡在了双人房里。
▲ 图2
▼ 图3
分 析
在第一次解决过程中幼儿发现占用了图书角等的空间,在第二次解决过程中幼儿发现竹编筐的数量不够,在第三次解决过程中幼儿创造性地应用泡沫垫等材料,给玩具宝宝拼了一个“家”。此后,幼儿时而带着玩具宝宝游戏,时而让玩具宝宝在“家”休息,带玩具宝宝的愿望和自己玩的愿望都实现了。三次解决过程体现了幼儿思维和学习的过程,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责任意识和关怀意识。
支持策略
就幼儿遇到的问题“自己想玩时,玩具宝宝怎么办”,教师引导他们讨论,并从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支持幼儿给玩具宝宝找“家”的探究。
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幼儿的经验不断地被激发,他们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帮玩具宝宝找到适宜的“家”。
问题二:
想带玩具宝宝玩,但我不会
经历了固定玩具宝宝在身边、给玩具宝宝找“家”后,幼儿与玩具宝宝的互动变多了,与玩具宝宝更亲近了。但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比较有限,他们对玩具宝宝的照顾形式比较单一,互动内容不多。
由此引发了新的问题:想带玩具宝宝玩,但我不会。对此,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照顾好玩具宝宝,同时带它一起玩呢 ? 幼儿开始了头脑风暴。
办法1:回顾已有经验
根据
师:你们小时候,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幼 1:妈妈天天把我抱在怀里。
幼 2:爸爸妈妈会喂我吃饭、给我洗澡。
幼 3:生病的时候妈妈会带我去医院,关心我。
师:爸爸妈妈会带你玩什么呢?
幼 4:爸爸会带我玩游戏、拼积木。
幼 5:妈妈带我去游乐园玩。
……
分 析
幼儿本身就是爸爸妈妈的宝宝,他们也被照顾着,因此有被照顾的经验。针对怎样照顾玩具宝宝的问题,幼儿借助讨论将被照顾的经验转换为照顾玩具宝宝的经验。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回家询问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自己的,将已有经验和爸爸妈妈传递的经验进行整合,为接下来照顾玩具宝宝做好准备。
支持策略
当幼儿遇到“想带玩具宝宝玩,但我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幼儿进行讨论,先听听他们怎么说,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同时帮助他们回顾、总结已有经验。在幼儿有了经验的支持后,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尝试。
办法2:代入游戏情境
根据
区域游戏时间,幼儿带着各自的玩具宝宝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并投入其中。娃娃家里,小七边摇着摇篮边对玩具宝宝说:“小宝宝,快睡觉,睡吧,睡吧。”哄了一儿,他走到厨房里做菜,然后端着菜来到摇篮旁蹲下,一勺一勺地喂玩具宝宝吃饭。
建构区里,乐乐一手搂着玩具宝宝,一手拿积木搭着房子。搭好后她把玩具宝宝放在了房子里,说:“宝宝,你先睡一会儿,妈妈等会儿带你玩滑梯。”说完,她拿了一些长方形积木条架在房子旁,搭了一个简单的滑梯,搭好后她把玩具宝宝拿出来放在滑梯上玩了起来。
娃娃家的“小医院”里,馨馨抱着玩具宝宝来到医院对坤坤说:“医生,我的宝宝生病了。”坤坤接过玩具宝宝说:“我来帮它检查一下。”他用听诊器听了听心跳,又找来体温计量了量体温,然后说:“你的宝宝发烧了,我给它打个针就好了。”打完针后,馨馨开心地抱着玩具宝宝回“家”了。
分 析
幼儿在娃娃家、建构区等区域游戏情境中自主地将自己和玩具宝宝代入角色之中,自然地重现生活经验,发生照顾玩具宝宝的行为。玩具宝宝既是被照顾的对象,又是陪伴幼儿游戏的伙伴。幼儿与玩具宝宝在游戏情境中自然地互动,既丰富了游戏情节,又加深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联结。
支持策略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氛围,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与玩具宝宝互动,增强幼儿的角色认同感。
教师还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根据他们的兴趣、需要和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引导与支持,以推动游戏持续深入地开展。
办法3:开展主题日活动
根据
今天是“带着玩具宝宝去散步”主题日活动,泰宇把玩具宝宝——布老虎紧紧地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和同伴们一起走下楼梯。走到大厅时,泰宇向怀里的布老虎解说大厅里的新环境。来到小池塘旁边时,他指着小鱼对布老虎说:“看,小鱼,好多小鱼。”看到小池塘上的绳索,泰宇将布老虎两腿分开让其“坐”在绳索上,扶着它晃啊晃。一不小心,布老虎脸朝下掉进了池塘里,泰宇急忙伸手去捡,够不着便着急地喊道:“我的宝宝!”在教师的帮助下,布老虎被救了上来,但身上都被水浸湿了。泰宇皱着眉把布老虎紧紧抱在怀里,他没有继续散步,而是站在操场上将布老虎面对太阳举得高高的,想把它晒干。
分 析
在之前的讨论中,幼儿提到爸爸妈妈会带他们出去散步、游泳以及到游乐场等。当空间不能满足幼儿新的需求时,教师抛出了问题:“除了教室外,还可以带玩具宝宝去哪里、做什么?”幼儿纷纷答道:“带着宝宝去做客。”“带着宝宝去散步。”“带着宝宝去运动。”……由此主题日活动应运而生,两周一次,每次半天,以“带玩具宝宝去……”为主题。
活动前,幼儿通过讨论决定主题以及方案。在“带着玩具宝宝去散步”的主题日活动中,从泰宇给玩具宝宝介绍新环境、看小鱼、玩绳索以及将其晒干等行为,可以看到他照顾玩具宝宝、与玩具宝宝互动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从泰宇紧紧地抱着玩具宝宝、小心翼翼地走下楼梯、与玩具宝宝的对话和玩具宝宝掉进池塘的反应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爱护自己的玩具宝宝,主题日的活动让幼儿和玩具宝宝之间的情感更加密切。
支持策略
幼儿的兴趣并不会一直维持在一个水平上,需要新的刺激。教师支持和引导幼儿开展主题日活动,让他们再次开展“头脑风暴”。教师鼓励幼儿自定主题、方案,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思考更多照顾玩具宝宝的形式和与玩具宝宝玩的方式,如带着玩具宝宝去做客、散步、运动等。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有幼儿和玩具宝宝的身影,主题日活动让照顾玩具宝宝不再局限于班级内部,幼儿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自由,同时拓展了照顾的内容,让照顾有更多的形式,让情感联结更加紧密。
反思与感悟
? 把握幼儿年龄特点
教师只有精准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能获得什么。小班幼儿的适应能力较弱,初入园时陌生的环境会让他们产生分离焦虑。考虑到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常常对布娃娃、小毯子、毛毛熊等有依恋情结,因此教师支持他们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宝宝带到幼儿园。
小班幼儿天真、单纯,思维的“泛灵”特点使得他们常常把没有生命的物体当作同类,因此玩具宝宝变成了他们的玩伴,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勇气和快乐。而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则让他们在模仿成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扮演爸爸妈妈的满足和乐趣。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学习和积累、创造与表达的过程。
? 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其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移情能力就是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主要包含情绪和认知两个部分。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幼儿能捕捉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想法。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移情能力,此时有意识地培养,对其今后积极情绪情感的养成和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与玩具宝宝的互动中,小班幼儿经历着丰富的情感变化,从刚开始的淡漠(我为什么要带着它),到感到辛苦(我不想照顾它了,太累了),再到关心爱护(带宝宝去散步)……每一次心理的变化都是情感的升华,从陌生到关爱,从把玩具宝宝当作陪伴的工具,到把玩具宝宝当作自己的孩子,幼儿代入情感,心变软了、变暖了,幼儿也变得有责任感了。
? 挖掘玩具宝宝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玩具宝宝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教师要充分挖掘玩具宝宝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教师让幼儿带玩具宝宝入园做他们的贴心玩伴,有了玩具宝宝的陪伴,幼儿不再孤单,获得了安全感和勇气。
教师要让玩具宝宝成为幼儿的语言陪练者,鼓励幼儿积极与玩具宝宝对话,既能帮助幼儿宣泄情感,又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将玩具宝宝当作幼儿的照顾对象,使幼儿在照顾玩具宝宝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拓展思维、锻炼能力。教师还要使玩具宝宝成为幼儿的情感寄托,让他们在照顾玩具宝宝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社会性,学会关心照顾他人,培养责任感和爱心。
? 重视家园合作的作用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所习得的经验大多是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得来的。幼儿的照顾活动不是一时的,而是持续的,除了教师给予的指导、支持外,家长的帮助为照顾活动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幼儿从一开始的带玩具宝宝入园到照顾玩具宝宝的经验铺垫,再到验证固定玩具宝宝的方法和开展主题日活动,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正是家园共同为幼儿照顾玩具宝宝营造了良好氛围和提供了各种支持,才使幼儿与玩具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也让玩具宝宝发挥了更大的教育价值。
本文作者是南京市滨江幼儿园解信波。关注本号即可不定期获赠海量免费幼教资源。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您给大家带来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